新書推薦: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編輯推薦: |
预见新学习,素养新生长:一个区域的实践探索
项目化学习是落地素养的一种重要载体。真实的项目支持学生主动地、具身地、像专家一样地思考与探索,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勇于创新,关爱自我与他人,关切社会。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真实、复杂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未来挑战的准备都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
內容簡介: |
《预见“新学习”:徐汇区小学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是上海市徐汇区 “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实践与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全书从区域视角、学校视角、教师视角和典型案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区域层面理念到实践的研究,到学校项目化学习的整体推进,再到教师个体的设计与实施,最终到典型案例课堂样态的具体呈现,凝结了徐汇区自上而下宝贵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智慧。
本书生动体现了研究者、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逐渐形成项目化学习范式的行动路径,这对于推进“双新”教育改革、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關於作者: |
钱佩红,徐汇区教育局原二级调研员,分管徐汇区小学和幼儿园行政管理等工作,主持编著《融合教育我们在践行》等书籍。
|
目錄:
|
序一 与课改同行: 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序二 让素养在课堂上真实地生长
前 言
第一部分 区域视角:共同研修 指向素养
1. 组成“研究共同体”,指向素养培育
2. 重构区校研修机制,提升教师素养
3. 搭建科研团队,引领项目前行
4. 调整区域评价指标,改变课堂样态
第二部分 学校视角:学校推进项目化学习中的多样设计
第一章 高一小学:项目化学习融入国家课程的学校课改实践
第二章 上海小学:聚焦微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学校项目化学习管理实施路径
第三章 西位实验小学:新进项目校如何创生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基因?
第四章 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第三部分 教师视角: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章 如何形成与完善驱动性问题与子问题?
1. 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及子问题?
2. 如何进行驱动性问题的迭代设计?
第二章 如何进行知识与能力建构?
3. 项目化学习中的知识与能力建构课与传统讲授课有什么不同?
4. 如何在科学项目中进行知识能力建构?
第三章 如何设计学习支架支持学生项目化学习?
5. 如何支持学生在数学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实践?
6. 如何根据学生需求设计适合的学习支架?
7. 学习支架如何助力学生理解复杂性问题?
第四章 如何支持团队合作与观照学生个体差异?
8. 如何通过学习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学习工具有效赋能学习支架?
9. 如何在项目化学习中支持学生团队合作?
10. 项目实施如何观照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五章 如何评价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
11. 如何与学生一起制作语言运用成果的评价标准?
12. 如何开展促进成果改进的评价?
第四部分 典型案例:项目化学习课堂样态
第一章 活动项目:教室灯光真的影响了学生的视力吗?
第二章 音乐学科项目:丝竹声声话江南
第三章 学科项目:延长面包保质期的策略研究
第四章 跨学科项目:打造一条炫彩几何走廊
第五章 跨学科项目:“护冰”行动
第六章 跨学科项目:襄园里的昆虫朋友
后 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部分 区域视角:共同研修 指向素养
面对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生态变化,新问题、难问题是普遍现象,何为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的达成目标究竟为何?实施项目化学习的时空、资源从哪里生发?这些问题是区域项目化学习推进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于过去以专家引领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我们以项目实验校为核心,组建研究共同体,专家和教师围绕问题共同开展实践研究,效果更为显著。
如何寻找项目化学习与学科的结合点?如何灵活整合项目化学习与国家课程学习?这些问题是面对项目化学习这一新生事物,区域学校、教师、学科专家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因此,重构传统的教、研、修的关系,结合课改转型的实践探索,建立项目实施与教师研修“双轨融合”的区校联动,明确研修活动设计与开展的整体思路和路径是关键。
如何处理项目化学习在学校落地中的真实问题?这是区内大多数学校都要走的一条必然路径,将项目中的难点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是方向。围绕课题研究,不同的学校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在课题研究中结合学校实情与特色,形成了保证课题研究实效的多元方式。
项目化学习如何真正在课堂中生根发芽?评价是引领,用新型课堂评价进行引领,逐渐形成区域课堂教学变革“新样态”。
2016年3月,徐汇区在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指导下,开启了学习基础素养研究的区域推进。2020年,徐汇区又成功申报成为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3年)实验区。随着参与面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研究中逐渐体悟到了教学方式应如何变革、可怎样变革,将挑战转变成学习成长的契机。到今天,项目化学习、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学习等逐渐为广大教师接受,我们庆幸从2016年就开始与这个项目共同成长。
总结项目研究过程,有下列几条经验值得分享。
1. 组成“研究共同体”,指向素养培育
面对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生态变化,新问题、难问题是普遍现象,何为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的达成目标究竟为何?实施项目化学习的时空、资源从哪里生发?这些是摆在项目领导组和参与者面前的问题。但是我们始终坚定项目化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所以把项目化学习目标和学生素养相勾连,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变的靶向。
素养的生成在于学生,因此指向素养培育的实践主体始终是学校。不同于过去以专家引领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我们以项目实验校为核心,组建研究共同体,专家和教师围绕问题共同开展实践研究,上下交融,经过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研究共同体由三方组成——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实验校、专家指导群。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分管领导、职能科室科长、教院分管领导、教研室学段主任、实验校校长共同组成,对项目的实施方向、推进计划、资源调动和经验总结提炼、辐射推广等,进行顶层谋划布局、中层推进实施,对项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016年—2020年,我们以促进基础型课程的课堂向素养培育转型为目标,积极参与“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的探索。经教育局部署和学校自愿参与的双向选择,形成了由十多所学校构成的“1 9 X”项目研究小组,这是我们的第一批研究共同体。1就是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在滕平校长的带领下,高安路第一小学的老师们研究得深、开展得实,形成项目研究的集聚高地,因此以该校为核心,又带动了其他9所学校一起开展实践研究,以实践者带动实践者,再通过9所学校去辐射带动更多的学校,就是X,从而形成了以研究共同体为核心的共研共修的推进模式。
2020年—2022年,徐汇区成为项目化学习实验区,我们就以“学习实践集群”形式开展新探索,以种子校带项目校,再吸引更多的学校来一起参与,建立紧密型协同互助的伙伴关系。从项目初期的16所学校,扩大到24所学校。这是我们的第二批研究共同体。为切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组建了“小学1组”“小学2组”“中学组”三个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共同体每月组织一场研修活动,通过校长沙龙、深度经历、教师论坛、组团研修、项目校展示等各种形式,提升教师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能力。
2. 重构区校研修机制,提升教师素养
面对项目化学习这样的新生事物,实验校教师和教研员专家们都是“吃螃蟹者”。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学习设计。怎样是好的学科项目,项目化学习与学科结合点如何设计,项目化学习与国家课程学习如何灵活整合,面对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在市项目组的指导下,实验校的教师们、区域的学科专家们是共同的实践探索者和问题解决者,教师和教师、教师和专家共研共修,角色可以互换。
但打破了过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后,教师和专家急需一种更有效的机制来开展上下融合的研修。而我区当时正在开展市级重点项目“基于标准的区域转化指导与实践”,不仅提出了“三位一体,四元协同”的研修结构模型,对传统的教、研、修的关系进行了重构,还结合课改转型的实践探索,建立了项目实施与教师研修“双轨融合”的区校联动,明确了研修活动设计与开展的整体思路和路径。
借助这一研修实践路径,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们更加精准聚焦现实场景中面临的真问题,通过共同研讨、开发适切的学习支架,并把这些问题和创造性的开发提炼生成资源进行推广应用,不仅使专家和教师均深度参与到问题解决中,还能使问题破解的方法、对项目化学习的认识不断迭代更新。借助一次次项目设计、研讨、展示,教研员不仅负责对课程和教学进行把关,同时又借助区域研究共同体,观察收集更多的优秀案例,提炼总结形成策略,通过更高的站位和更宽大的课程视野,指导更多的教师正确有效地开展项目化学习。可以这样说,在共同体中,市项目组专家是共同体的“专业引领者”,区域教研员是共同体的“标准解读者”,校长是共同体的“核心驱动者”,实验教师是共同体的“主体实践者”,专家的引力、教研员的给力、校长的定力、老师们的努力,共同凝聚成研究实践的“合力”。
3. 搭建科研团队,引领项目前行
项目化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项目,项目开展中自然会产生不少“真问题”,将项目中的难点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是我区大多数学校都走的一条必然路径,几乎每所学校都立项了校级课题,其中还有几所立项了区重点课题,甚至市级课题。
围绕课题研究,就更能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合力。例如有的学校在课题研究实施中组建了三支实践团队,一支是核心研究团队,职责是整体规划课题,制定学期课题推进计划,领导项目开展;第二支是重点项目指导团队,其职责是针对重点项目、关键问题带领实验教师进行合力攻关;第三支是常规项目实施团队,参加课题的教师尝试在国家课程中融入项目化学习。三支团队依据项目、任务、要求,各司其职。这种涉及课程发展的多主体参与的实践研究团队组建策略,能让课题研究更好地产生研究成效。
西位实验小学在课题开展中为确保跨学科在教学中的落实,提出了“三颗种子”的概念,即种子教师、种子家长、种子学生。种子教师引领项目的方向并推动项目的进程。种子家长配合宣传项目充当教师的助手,给孩子们做关于项目要求的解释,组织组内孩子共同讨论或动手实践。种子学生组织同伴自主开展项目活动,发挥他们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自主管理作用。这样的三颗种子构成了一个引领项目前行的团队,是学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做法。
4. 调整区域评价指标,改变课堂样态
项目化学习以项目整合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链接,通过跨越情境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使得学习与生活关联大,学习同时发生在课堂内外。实施项目化学习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使课堂生态逐渐良性发展,使学生素养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和成长。因此,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围着项目转,而是所有的设计、实施、调整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准绳。
在项目研究中,当我们看到学生变得更自信了,学习更富有主动性了,我们就能意识到我们做对了。于是我们把这样的经验提炼,写进了督导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用可观测的评价指标来引领面上所有的学校课堂转向素养培育。
评价是引领,我们也理解和允许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教师的存在,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分层递进,用新型课堂评价进行引领,逐渐形成区域课堂教学变革“新样态”。
几年来,徐汇区在市、区项目组专家和共同体成员的努力下,积极探索项目化学习方式对教学变革的促进作用。
总结一下自2016年以来的经验,教育局、教院、学校三位一体,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上下融合。领导、校长既是行政推动者也是专家引领者,教研员和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形成的项目成果再次成为区域课程、教学的评价要求,通过督导等形式进行推广,从而各方协作形成合力,由点及面,使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走进教学日常。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里,项目化学习是这洪流巨变的一个载体,而对项目化学习的探索实践是我们渡过洪流波涛的一条船,相信只要将教育价值作为共同的追求,这条船能带领我们继续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