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思维整洁之道:编写与头脑合拍的卓越代码

書城自編碼: 401029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計算機/網絡计算机理论
作者: [丹麦]Mark Seemann[马克·泽曼]
國際書號(ISBN): 9787121483080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5.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

售價:HK$ 90.9
图解昆虫学
《 图解昆虫学 》

售價:HK$ 572.7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典藏本)
《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典藏本) 》

售價:HK$ 147.2
淮南子的思想世界
《 淮南子的思想世界 》

售價:HK$ 78.2
汉阙漫漫隐官道 : 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
《 汉阙漫漫隐官道 : 东汉二百年政争与兵事 》

售價:HK$ 227.7
甲骨文丛书·魏玛共和国:1918~1933
《 甲骨文丛书·魏玛共和国:1918~1933 》

售價:HK$ 194.4
中文版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全视频实践228例(溢彩版)
《 中文版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全视频实践228例(溢彩版) 》

售價:HK$ 135.7
一木倒,万物生:树的第二次生命
《 一木倒,万物生:树的第二次生命 》

售價:HK$ 62.1

 

編輯推薦:
本书提供了实在且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以可持续的节奏编写代码,同时控制会造成项目失控的复杂性。Mark Seemann总结了数十年间帮助软件团队取得成功的经验,以指导读者完成从零(一无所有)到部署功能的过程,并展示了如何在添加功能、解决跨领域问题、排除故障和优化系统时保持稳定的节奏。针对各种关键问题,从checklist到团队合作,从封装到分解,从API设计到单元测试,读者都可在本书中找到宝贵的思路、实践技巧、处理流程。
Mark Seemann讲解自己洞见的工具是来自完整示例项目中的代码。这些代码用C#编写,目标是对于使用各种面向对象语言(包括Java、C 、TypeScript)的读者,都做到清晰、实用。如需要进一步探索,读者可在本书英文原版的官方网站注册后下载本书的示例代码和详细的代码提交说明。
▲选择切实有效的认知模型和工作流程,避免糟糕的类比
▲使用checklist解放自己,增加使用已有技能所获得的产出
▲通过创建并部署垂直切片来应对“分析瘫痪症”
▲对抗造成代码腐化和非必要复杂性的力量
▲掌握更实用的改变代码行为的技术
▲了解更快速、更有效地解决代码问题的方法
內容簡介:
软件开发既需要理论和科学,也需要经验和手艺。可惜,一直以来许多图书都只关注前一部分,而忽略了后一部分。Mark 的这本书主要关注的就是经验和手艺的部分。本书既详细讲解了 API 设计、红绿重构等常用技术,也演示了如何撰写提交说明、如何修改单元测试,同时对故障定位、代码阅读、团队合作等传统上被认为“难以说清”的话题,也给出了实用而且精当的建议。难能可贵的是,与其他图书提供的示例代码库不同,本书的示例代码库包含了完整的 Git 提交记录。也就是说,读者可以按照作者的路径,一步一个脚印地重温整个开发过程。如果你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建议严格按照作者的讲解,认真读完全书,掌握软件工程的技巧。如果你已经有足够的开发经验,不妨在速览全书后,精读自己不熟悉但感兴趣的部分。对自己不认同的部分,也不妨花时间了解作者主张的前因后果,让自己对许多问题有更全面的认知。全书以 C# 为示范语言,但并没有用到太多 C# 的专属特性。面对示例代码,任何熟悉现代主流面向对象语言的读者,都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作者背后的思考。
關於作者:
Mark Seemann 是一位平庸的经济学家,于是他改行当了程序员。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他一直在开发 Web 和企业应用。Mark 年轻的时候想成为摇滚明星,然而不幸的是他既没有音乐天赋,也没有摇滚明星的长相—不过阴差阳错,他现在成了摇滚明星级别的王牌开发者。他写的一本关于依赖注入的书获得了Jolt大奖,他还做过 100 余场国际会议演讲,并给在线教育网站 Pluralsight 和 Clean Coders 录制过视频课程。从 2006 年开始,他一直定期更新博客。现在,他和妻子以及两个孩子一起住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余晟,知名互联网自媒体创作人,历任抓虾网主力程序员盛大创新院高级研究员,广州某外贸公司技术总监,沪江教育科技集团技术中心高级研发总监。在互联网行业有超过十五年的开发经验,涉足传媒、电商、教育等众多行业,带领团队参与过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在跨国业务方面有一定经验。其写作的《正则指引》和独译的《精通正则表达式(第三版)》广为流传。
目錄
第1部分 由慢到快
第1章 是艺术,还是科学
1.1 盖房子
1.1.1 项目论之误
1.1.2 阶段论之误
1.1.3 依赖
1.2 培育花园
1.2.1 花园中的植物为何会生长
1.3 工程
1.3.1 作为手工艺品的软件
1.3.2 实用性
1.3.3 软件工程的早期表述
1.3.4 与软件工程共同进步
1.4 结论
第2章 checklist
2.1 助记工具
2.2 针对新代码库的checklist
2.2.1 使用Git
2.2.2 自动化构建
2.2.3 显示所有错误消息
2.3 为已有的代码库新增检查规则
2.3.1 渐进式开发
2.3.2 在组织中“便宜行事”
2.4 结论
第3章 控制复杂性
3.1 目标
3.1.1 可持续性
3.1.2 价值
3.2 为何编程是困难的
3.2.1 人脑类比
3.2.2 读得多、写得少的代码
3.2.3 可读性
3.2.4 脑力劳动
3.3 关于软件工程
3.3.1 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
3.3.2 人性化代码
3.4 结论
第4章 垂直切片
4.1 从能使用的软件开始
4.1.1 从数据入口到数据持久化
4.1.2 最小的垂直切片
4.2 活动骨架
4.2.1 特征测试
4.2.2 预备-执行-断言
4.2.3 静态代码分析的合理尺度
4.3 由外到内
4.3.1 接收JSON
4.3.2 提交预订请求
4.3.3 单元测试
4.3.4 DTO和领域模型
4.3.5 假对象
4.3.6 Repository接口
4.3.7 Repository中的Create方法
4.3.8 配置依赖关系
4.4 完成切片
4.4.1 schema
4.4.2 SQL Repository
4.4.3 连接数据库的配置
4.4.4 冒烟测试
4.4.5 使用Fake数据库的边界测试
4.5 结论
第5章 封装
5.1 保存数据
5.1.1 代码改动优先级的原则
5.1.2 参数化测试
5.1.3 把DTO复制到领域模型中
5.2 验证
5.2.1 错误的日期
5.2.2 红绿重构
5.2.3 自然数
5.2.4 Postel定律
5.3 保护不变量
5.3.1 恒常有效
5.4 结论
第6章 三角测量
6.1 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
6.1.1 遗留代码和记忆
6.2 能力
6.2.1 超订
6.2.2 恶魔的辩词
6.2.3 已有的预订记录
6.2.4 恶魔的辩词 vs 红绿重构
6.2.5 多少测试才算够
6.3 结论
第7章 分解
7.1 代码腐化
7.1.1 阈值
7.1.2 圈复杂度
7.1.3 80/24规则
7.2 与思维合拍的代码
7.2.1 六角花
7.2.2 内聚
7.2.3 依恋情结
7.2.4 类型转换的代价
7.2.5 解析,而不是验证
7.2.6 分形架构
7.2.7 清点变量
7.3 结论
第8章 API设计
8.1 API设计原则
8.1.1 预设用法
8.1.2 防错设计
8.1.3 写给读者看的代码
8.1.4 比起注释,花更多精力在代码的命名上
8.1.5 蒙住名字
8.1.6 命令与查询分离
8.1.7 交流的层次
8.2 API设计实例
8.2.1 领班
8.2.2 与封装对象交互
8.2.3 实现细节
8.3 结论
第9章 团队合作
9.1 Git
9.1.1 提交说明
9.1.2 持续集成
9.1.3 小步提交
9.2 代码的集体所有权
9.2.1 结对编程
9.2.2 团伙编程
9.2.3 code review的延迟
9.2.4 拒绝某个变更集
9.2.5 code review
9.2.6 pull request
9.3 结论
第2部分 由快到稳
第10章 新增代码
10.1 功能标识
10.1.1 日历标识
10.2 绞杀榕模式
10.2.1 方法层面的绞杀榕
10.2.2 类层面的绞杀榕
10.3 版本管理
10.3.1 事先警告
10.4 结论
第11章 修改单元测试
11.1 重构单元测试
11.1.1 修改安全网
11.1.2 添加新测试代码
11.1.3 分开重构测试代码和生产代码
11.2 见证测试失败
11.3 结论
第12章 故障排除
12.1 理解
12.1.1 科学方法
12.1.2 简化
12.1.3 橡皮鸭法
12.2 缺陷
12.2.1 通过测试重现缺陷
12.2.2 慢速测试
12.2.3 非确定性缺陷
12.3 二分法
12.3.1 用Git完成二分法
12.4 结论
第13章 关注点分离
13.1 组合
13.1.1 嵌套组合
13.1.2 顺序组合
13.1.3 引用透明性
13.2 横切面关注点
13.2.1 日志
13.2.2 装饰器
13.2.3 日志写什么
13.3 结论
第14章 节奏
14.1 个人节奏
14.1.1 时间段
14.1.2 休息
14.1.3 有意识地利用时间
14.1.4 盲打
14.2 团队节奏
14.2.1 定期更新依赖项
14.2.2 安排其他事务
14.2.3 康威定律
14.3 结论
第15章 常见困惑
15.1 性能
15.1.1 历史负担
15.1.2 一厢情愿的依托
15.2 安全
15.2.1 STRIDE
15.2.2 欺骗
15.2.3 篡改
15.2.4 否认
15.2.5 信息泄露
15.2.6 拒绝服务
15.2.7 提权
15.3 其他技术
15.3.1 基于属性的测试
15.3.2 行为代码分析
15.4 结论
第16章 代码库导览
16.1 导航
16.1.1 看到全局图景
16.1.2 文件组织
16.1.3 寻找细节
16.2 架构
16.2.1 单体架构
16.2.2 循环依赖
16.3 使用方法
16.3.1 从测试中学习
16.3.2 用心聆听测试
16.4 结论
附录A 实践技巧列表
参考资料
內容試閱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同意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自己的琴上练习《云宫迅音》。
对于“云宫迅音”这个名字,也许一般人不是很熟悉,但只要前奏响起,绝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啊,《西游记》。
没错,它就是广为人知的“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头曲。
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名字是“云宫迅音”,甚至作曲者许镜清老师也没有给它正经取个名字。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全曲开头电声乐器那特别的旋律,音乐响起,所有人都知道,神魔鬼怪的故事就要上演了。
如今,面对着《云宫迅音》的乐谱,我才发现,这首曲子并非那么简单。仔细分析,全曲涵盖了多个不同的主题,从猴王问世到大闹天宫,从天庭盛会到取经长路,磅礴大气又层次分明,还贯穿着不断升华的主线旋律。在这背后,从调式到节奏,从和声到配器,处处都体现出精妙的味道。
不必观看许老师的采访也可以想见,当年为了这首连名字都没有的片头曲,他一定绞尽了脑汁。最终,这首片头曲留下的影响力,轻松穿透了近40年的光阴。
过去的东西,未必会真的离我们而去,前提是,它是真的好东西。
恰好是在反复练习《云宫迅音》的时候,我收到了翻译这本书的邀请,再三考虑,我决定接下这个任务。
翻译图书,我的顾虑不少。
早年间,我翻译过几本书,也自恃“爱惜名声”,所以对于继续翻译书这回事,我是非常谨慎的,因为技术图书的翻译纯粹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
相信大家都知道,如果看完一本英文书的难度是1,那么陈述书中主要观点的难度大概是5,逐字逐句复述书中内容的难度大概是50。如果不但要逐字逐句复述,还必须考虑听者的理解能力,保证听者准确理解,难度还要翻上几番。如果再进一步,要准确还原作者的行文风格,让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那就难比登天了。
偏生翻译这回事又没有太多工具可以依赖,它有点儿像写代码时,沿着happy path一条道走到黑,既没有单元测试,也没有集成测试,大部分时候全凭手感。所以,译稿出错漏的概率可比代码出bug的概率要高多了。
更麻烦的是,许多读者的技术不错,英语也不错,是故能轻而易举地发现翻译中的错漏。在这个社交媒体流行的年代,任何错误都可能被人拿出来,发在网上四处讨论。换句话说,翻译技术图书这事,风险极大。
所以,该怎么办?还要不要翻译这本书呢?
《云宫迅音》给了我启发。我想,对许老师来说,“会不会流行”“不被人喜欢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一定不那么重要。相反,用心写好这首曲子,对得起自己,这才重要。
对我来说,阅读英文图书当然没有大的问题;但我仍然要承认,自己读中文书的速度远远超过读英文书。我相信,对许多同行来说,情况也是如此。所以,把这本书的内容以中文形式呈现给大家,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加之,这又确实是本特殊的书,与我翻译过的、读过的许多书都不一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几次想要笑出来,因为内容实在太“土”了。
请不要误会,这里的“土”完全没有任何贬义,反而还有赞许的色彩,因为软件开发从来也离不开“土办法”。
我算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基础知识也不算不扎实,但仍然会犯下“修改防火墙(iptables)配置把自己锁死在外面”的错误。怎么杜绝这种风险,我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答案。直到许多年后,朋友告诉我一个“土办法”:先准备一份“绝对没问题”的配置作为备份,再设定一个计划任务,每5分钟就自动载入备份配置,如此就能放心折腾,安全无虞。
这个“土办法”让我拍案叫绝,可是我从没有在教科书里看到过它。我由此想到,许多技术图书都是“阳春白雪”,而“下里巴人”往往不可或缺。那么,类似的经验有没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机会呢?Mark的这本书,恰恰就是我想找的答案。
实际上,Mark也毫不隐瞒,在副标题里直接注明这本书讲的是软件工程中的heuristics。许多人把heuristics翻译为“启发式方法”,其实未必准确,因为它不一定能给人多少“启发”。严格说起来,heuristics指的是一种综合了经验、规则、直觉的试错方法,常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目标不是保证找到最优解,而是在合理的时间内找到接近最优解的实用解决方案。
工作的年头长了,我越来越觉得,软件工程从来不是科学研究,不要求穷尽心力寻找最优解,而是要在合理的时间里找到实用的次优解。而这,恰恰就是“土办法”的价值所在。办法“土”无所谓,能解决问题就是好的。
当然,“土”也会带来疑惑。尤其是在ChatGPT已经诞生并且大肆流行的年代,大量“聪明”的工具涌现出来帮我们生成代码。既然手工写代码都已显得多余,那么手工写代码的各种“讲究”是否还有意义,似乎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但是我继而又发现,许多代码虽然可以自动生成,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来阅读、合并、构建的。而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不管是做哪种系统的开发,也不管从业人员的经验多寡,软件工程的许多问题都是共通的。
比如,与代码渐行渐远的文档;比如,大杂烩式的提交(commit)操作;又比如,含混潦草的提交说明(commit message)…… 所有这些,都会让你在与人合作的时候无比头痛,哪怕现成的代码库摆在眼前,也不过是《西游记》中的盘丝洞,看一眼就要倒吸一口凉气。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想让当事人去读读这本书,好好补习基本功。
又比如,在多团队协作联调时,一个诡异的bug消耗了我们的大量时间,最后发现对接口的调用没有错,可惜接口的设计有误,调用某个接口之后,对象就处于异常状态。然而当我指出问题之后,合作团队的工程师轻描淡写地说:“噢,问题不大,你再调用某某接口,状态就会对了。”
那一刻,我恨不得直接把他从屏幕那面拽过来,指着这本书上的内容给他看:“从本质上讲,封装应该保证一个对象永远不会处于无效状态。”虽然他确实是一位资深工程师,但他无疑还应当补习这些基本常识。
当然,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强化已有常识的过程。实话实说,我也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
比如“提交记录分析法”。在新接触已有代码库时,先对过往提交记录做个统计分析,画出提交的热点围栏图,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大家的工作模式,哪些模块是当前的重点,bug主要集中在哪些模块—这个办法的确比自己闷头读代码快得多。
再比如“橡皮鸭法”。在面对问题一筹莫展时,找个橡皮鸭玩具,或者想象自己正对着橡皮鸭,尝试复述问题和自己的思路。“你看,现在我遇到了这个问题,它的现象是这样的……我尝试分析,第一步我做了……第二步我做了……那么接下来我大概应该……”。
看起来有点儿滑稽,但它真的帮我排除了不少疑难杂症。
Mark还告诉我,如果实在没有思路,也不要紧。一定要站起身来,离开计算机,四处走动走动,干点儿不相干的事情。切记不要沉迷在问题当中,而是把它交给“系统1”(也就是潜意识)去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没准儿就能水到渠成。
看起来有点儿荒谬,但我真的很多次在骑自行车时体验了灵感爆发。
因此,“土”归“土”,我还是很高兴地读完了这本书,也愿意让更多人读到这本书。要知道,软件开发这回事,从来不是在理论、工具、框架的新世界里叱咤风云,也从来不能对留传下来的宝贵实践经验嗤之以鼻。
怎样提交代码,怎样写提交说明,怎样设计API来杜绝用户做你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怎样迅速理解巨大的代码库,怎样找到排障的思路……经典的教科书完全不会涉及这些问题,在那些书中,写提交说明、提交代码、设计接口、定位故障……似乎这一切都会按部就班地自然发生。
然而在真实的开发中,我们又常常被这些“不起眼”的问题困住,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可惜的是,如果没有人告诉开发人员怎么做才是对的,那么他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这类问题本不应该浪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阅读这本书,也暗合了Mark反复提起的那句话:“未来已来,只不过是参差而来。”
“未来已来”,让读者意识到旧问题,寻找到新答案,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准。至于“参差而来”,则意味着读者不必完全赞同Mark的每个观点—老实说,他的许多观点我看了也皱眉,比如他对ORM的反感,以及他对于计算机科学知识价值的低估,无论是根据理论认知还是实践经验,我都无法赞同他的这些观点。所以,建议大家因地制宜,放心拿走对自己有用、有启发的观点。
要补充的是,Mark的这本书,行文是非常轻松随意的,因此即便是相对严肃的话题,你也看不到一本正经的腔调。虽然中英文的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我仍然努力保持、还原英文原书那种轻松随意的风格,希望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有良好的阅读体验相伴。
我衷心地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许你早已忘记了作者和书名,可是一看到模糊潦草的提交说明,就能条件反射般地知道:嘿,这可不行!
另附:特别感谢网友 @yihong0618,你的开源项目bilingual_book_maker 让我不但感受到ChatGPT给开发人员带来的压力,也真切地享受到了它带来的便利。它大大提升了翻译的速度和质量,让我在翻译讲述“未来已来”的图书时,也能亲身体验到“未来已来”。
同样特别感谢网友boholder通读了全部译稿,指出了很多错漏之处,并给出了非常精当中肯的建议。感谢你,你是造福其他读者的先行者。
也需要特别感谢本书的文字编辑李云静,你的耐心细致帮我找到了译稿中的不少问题,避免了让它们影响更多的读者。如果读者喜爱本书,那必然有你的辛劳;如果读者发现了问题,我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余晟 2024年3月

在2005年左右,我开始为一家出版社做技术审校。审校过若干本书之后,编辑要跟我谈一本关于依赖注入的书。
这样的开头有点儿奇怪。通常,他们跟我谈起某本书的时候,作者和大纲都已经有了,可是这次什么也没有。编辑要给我打个电话,聊聊这样的主题是否行得通。
我仔细想了几天,觉得这个主题有意思。但是同时,我觉得不值得为此写一整本书。毕竟,这些知识都是现成的,博客、库文档、杂志文章,甚至有些书已经覆盖了这类主题。
反思之后我意识到,尽管知识是现成的,但是它们是零散的,使用起来也没有一致性,有些术语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所以,把这些知识收集起来,以规范一致的模式语言展现出来,会有很大的价值。
两年之后,我写的书出版了,这让我自豪。
又过了些年,我开始考虑再写一本书,并不是你手上的这本,而是关于其他主题的书。然后我有了第三个、第四个想法,但都不是你手上的这本。
10年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在教导软件开发团队如何写出更好代码的时候,我会推荐采取一些做法,这些做法都来源于比我更聪明的头脑。我也意识到,大多数的知识已经是现成的,但是散落四方,几乎没有人明确地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熔铸为关于软件开发的一整套描述。
基于写作第一本书的经验,我知道做这件事是有价值的,应当把散落的信息收集起来,以逻辑一致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尝试这么做了,成果就是你面前的这本书。
谁应该阅读本书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已经有若干年专业经验的程序员。我期望读者经受过糟糕的软件开发项目的折磨,也见识过难以维护的代码。我还希望读者是希望进步的人。
本书的核心目标群体应当是“企业应用开发者”—尤其是后端开发人员。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领域,所以这能够反映我的专业性。但如果你是前端开发人员,或者是游戏开发人员、开发工具工程师,抑或是完全不相干领域的人,我仍然希望本书能让你大有收获。
你应该能够很舒服地阅读C语言家族中的编译型、面向对象型语言。虽然我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候使用的是C#语言,但我也从以C 或Java为示范语言的图书中学到了很多。本书反其道而行之,示例代码基于C#语言,但是我希望Java、TypeScript、C 开发人员也能有所收获。
前提要求
这不是一本入门书。虽然它讲的是如何组织和结构化源代码,但不包括最基础的细节。我希望你已经明白一些入门知识,比如,缩进有什么好处,冗长的方法为什么不好,全局变量是糟糕的。我并不期望你读过《代码大全》[65],但是我假设,你应当掌握了该书所涉及的一些基础知识。
给软件架构师的建议
即便局限在软件开发的场景中,对不同的人来说,“架构师”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有些架构师关注宏观图景,努力帮助整个组织取得成功。其他架构师则深入代码,主要关注特定代码库的可持续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后一种类型的软件架构师。我的专长在于,我懂得如何组织源代码,达成长期商业目标。我写下自己的经验所得,所以本书对我这一类架构师是很有用的。
本书没有涵盖关于Architecture Tradeoff Analysis Method(ATAM)、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服务发现之类的内容。这些主题不在本书的介绍范围之内。
内容结构
本书谈的是方法论,我会围绕一套贯穿全书的示例代码库来组织内容。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读者的体验胜过阅读常见的“模式目录”。这个决定的结果之一是,我会引入符合“叙事”节奏的具体实践和实用方法。在指导团队时,我也是这么做的。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着一个示例代码库展开,它实现了一个餐厅预订系统。你也可以从网址链接1下载示例项目的源代码。
如果你希望把本书当成手册,我提供了一份附录,按照其中的清单,你可以找到所有的实践步骤和详细信息,然后深入阅读对应的章节。
代码风格
我的示例代码是用C#语言编写的,近年来它进化得很快。它从函数式编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新语法,比如,不可变记录类型(immutable record type)在我写作本书时已经发布。不过,我决定忽略某些新的语言特性。
曾经有一段时间,Java代码和C#代码看起来很相似。然而,现代的C#代码看起来并不像Java代码了。
我希望这些代码可以被尽可能多的读者理解。我曾经从以Java为示例语言的图书中获益良多,所以我也希望,读者无须了解最新的C#语法,就能读懂本书。因此,我尝试坚持只使用C#的一小部分特性,其他语言的程序员也应当能理解。
这并不会影响书中讲解的概念。没错,在某些时候,C#有自己专属的更简洁的办法,但这可不是坏事,意味着读者可以进一步优化书里的这些代码。
用不用var,这是个问题
C#在2007年引入了var关键字。这样在声明变量的时候就不必显式指定其类型,编译器会根据上下文来做出推断。简而言之,var类型的变量和明确指定的静态类型的变量没有区别。
长期以来,使用这个关键字是有争议的。不过现在大多数人都在使用它,我也是如此,虽然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阻力。
虽然正经干活儿时我会用var,但是,为写书提供示范代码与此略有不同。在正常情况下,IDE(集成开发环境)是标配。现代的IDE能够迅速显示出推断的类型,但是图书不会。
所以,我有时候还是会显式指定变量类型。本书中的多数示例代码仍然使用var关键字,因为这样代码会更短,且行宽也受制于书页。不过也有些时候,我会显式声明变量类型,以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代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