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內容簡介: |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至今,在中国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组织缜密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这场改革不仅使14 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而且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大胆探索的结果,是总结几十年计划体制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并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做出重大贡献。
|
關於作者: |
郑新立
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副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研究室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的起草工作,参加“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计)划,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文件起草工作。长期从事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研究。
|
目錄:
|
第一部分
历程篇
目录
总 论 市场经济的四根支柱
第一章 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第一节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的全面探索
第二章 巩固改革成果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改革的全面展开
第二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章 改革的全面深化
第一节 新时代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
第四章 对计划体制认识与实践上的经验总结
第一节 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宏观调控体系
第二节 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功能
第三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总结
第四节 把握经济工作中的若干辩证关系
第五节 投资体制改革及其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
|
內容試閱:
|
一、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不久,按照苏联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把计划经济视
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建立起以高度集中管理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应当看到,计划体制的优点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工业化初期,百废待兴,我们依靠计划体制,集全国之力成功进行了156 项工业建设,比较齐全地涵盖了各个工业门类,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计划体制的主要特征:一是投资权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没有扩大再生产的权力;二是财务上统收统支,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三是干部职工全国统一调配,工资统一标准、统一提升;四是物资统一分配调拨,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这种计划体制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计划体制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主要是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中央计划难以适应千变万化、越来越庞杂的供求关系,常常造成有些产品短缺而有些产品过剩;工资标准和晋级提升管得过死,违背了多劳多得原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国民经济长期处于供给不足、商品匮乏局面。实行计划体制的30 多年,虽然我国在经济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来讲,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由于过分追求速度,经济效益欠佳,使人均收入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生活质量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在总结计划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后,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是对计划体制的正确总结,指明了对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实施改革的必要性。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全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发展就比较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过程,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集中表现,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探索真理的精神。
1993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体系等,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细化为具体蓝图。概括来讲,我国建立社会市场经济,需要依靠以下四根支柱:
建立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第一根支柱。企业是市场主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第二根支柱。培育要素市场的重点是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我国逐步发展和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要让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建立发债机构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规范股票的发行和上市,并逐步扩大规模。货币市场放在规范的银行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中央银行开展国债买卖。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所有者,这是政治属性;另一方面,劳动者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又是劳动的出让者,是市场交换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没有劳动或劳动力的参与,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和从事商品生产。另外,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也是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改革之初,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 平方米,截至2022 年达到41平方米,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房地产市场的贡献功不可没。技术市场从无到有,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完善市场体系需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公正、监督作用。重点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等。我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的第三根支柱。市场经济需要有健全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其中,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调节货币供应总量,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财政运用运算和税收手段,着重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同时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并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把计划、金融、财政三大调控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组成协调、高效、灵活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特色。经过多年不断改革计划体制,转变计划观念和计划职能,我国已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计划体制和投资体制。在计划体制方面,形成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专项计划组成的计划体系。中长期规划主要是五年规划和更长时间的前瞻;年度计划或年度预期目标主要是确定年度宏观调控的八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就业、投资总额、财政收支、货币发行量、国际收支等;专项计划主要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任务制订的计划。计划由国务院协调各部门制订,经全国人大会议批准后由各部门分别实施,在执行过程中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可随机进行调整。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确定的目标、战略、方针、政策一路走过来的。
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的第四根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有完备的法制进行规范和保障。法制建设的目标是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等。我国坚持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立法体现改革精神,用法律引导改革。重点制订关于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加强和改善司法、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克服了僵化的计划体制的弊端,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成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