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政治学重点教材系统更新,第五版增加延伸阅读文献
本书第四版获评2021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重点)
|
內容簡介: |
本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于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的重大判断,认为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社会形态即利益是人类社会和政治的本质和内容,据此将其设置为政治学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转化为利益政治分析范式。运用这一范式,作者以辩证逻辑求解政治逻辑,以矛盾互动透析政治互动,对于包括阶级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的两重性展开分析,确认以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互动达成人的需求和利益是社会政治的意义所在,由此依循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两条路径,分别从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展开分析和阐述。在此基础上,按照社会利益和利益关系变化引起的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互动发展,分析和阐述了政治发展和国际政治现象,从而形成了具有原创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特点的政治学基础理论体系。
|
關於作者: |
王浦劬,1956 年生,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荣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学术称号,并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等奖项。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政治与治理。
编著《政治学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与策论》等教材和学术著作 16 部。主编“国家治理研究丛书” “国外政治学经典教材”。主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牛津政治行为研究手册》等学术著作 11 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以及Research Policy 和 Asian Politics & Policy等中外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主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10多项,中美、中英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3项。
|
目錄:
|
第一编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治3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3
一、 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3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7
三、 政治的定义10
第二节 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11
一、 政治的起源和发展11
二、 政治的社会地位14
第二章 政治学19
第一节 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19
一、 政治学的含义19
二、 政治学的内容构成22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27
一、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27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32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37
一、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37
二、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39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43
四、 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48
第四节 政治学研究方法52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53
二、 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58
第二编 政治关系
第三章 利益与政治67
第一节 利益的含义和内在矛盾67
一、 利益的形成和本质67
二、 利益的内在矛盾71
第二节 利益关系74
一、 利益关系的含义74
二、 共同利益77
三、 利益矛盾81
第三节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84
一、 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84
二、 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86
第四章 政治权力89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含义和特性89
一、 政治权力的本质89
二、 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92
三、 政治权力的特性96
第二节 政治权力类型和权力关系99
一、 政治权力类型99
二、 政治权力关系105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作用110
一、 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110
二、 政治权力的实际作用114
第五章 政治权利116
第一节 政治权利的含义和特性116
一、 政治与政治权利116
二、 政治权利的特性123
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126
一、 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126
二、 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130
三、 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134
第三编 政治行为
第六章 政治斗争141
第一节 政治斗争的含义和类型141
一、 政治斗争的定义和特点141
二、 政治斗争的类型148
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方式和烈度153
一、 政治斗争的方式153
二、 政治斗争的烈度155
第三节 政治斗争的作用156
一、 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的作用156
二、 政治斗争对于社会和历史的作用158
第七章 政治统治161
第一节 政治统治的含义和特点161
一、 政治统治的含义161
二、 政治统治的特点165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169
一、 政治统治的基础169
二、 政治统治的类型172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175
一、 政治统治的方式175
二、 政治统治的作用179
第八章 政治管理182
第一节 政治管理的含义和特点182
一、 政治管理的含义182
二、 政治管理的特点186
第二节 政治管理的职能和类型189
一、 政治管理的职能189
二、 政治管理的类型196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201
一、 政治管理的方式201
二、 政治管理的作用211
第九章 政治参与215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类型215
一、 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点215
二、 政治参与的类型219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223
一、 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223
二、 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228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231
一、 政治参与的政治作用231
二、 政治参与的社会作用233
第四编 政治体系
第十章 国家239
第一节 国家的含义和类型239
一、 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239
二、 国家的本质241
三、 国家的历史类型244
第二节 国家的形式250
一、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250
二、 国家结构形式254
第三节 国家机构256
一、 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256
二、 主要国家机构262
第十一章 政党266
第一节 政党的含义和类型266
一、 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266
二、 政党的类型270
三、 政党的作用273
第二节 政党制度275
一、 政党制度的含义275
二、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276
三、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280
第十二章 政治社团286
第一节 政治社团的含义和特征286
一、 政治社团的定义286
二、 政治社团的特征288
第二节 政治社团的类型290
一、 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290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292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295
第三节 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97
一、 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297
二、 政治社团的作用300
第五编 政治文化
第十三章 政治心理307
第一节 政治心理的含义和特性307
一、 政治心理的含义307
二、 政治心理的特性309
第二节 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312
一、 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312
二、 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317
第三节 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320
一、 政治心理的类型320
二、 政治心理的作用324
第十四章 政治思想328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含义和特性328
一、 政治思想的含义328
二、 政治思想的特性330
第二节 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333
一、 政治思想的结构333
二、 政治思想的类型339
第三节 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342
一、 政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342
二、 政治思想的作用345
第十五章 政治社会化347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和特性347
一、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347
二、 政治社会化的特性349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351
一、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351
二、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354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356
一、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356
二、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360
第六编 政治发展
第十六章 政治革命365
第一节 政治革命的含义和特征365
一、 革命与政治革命365
二、 政治革命的特征369
第二节 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战略策略372
一、 政治革命的类型372
二、 政治革命的战略与策略376
第三节 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378
一、 政治革命的方式378
二、 政治革命的作用381
第十七章 政治改革385
第一节 政治改革的含义和特征385
一、 政治改革的含义385
二、 政治改革的特征387
第二节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390
一、 政治改革的目标390
二、 政治改革的方式391
第三节 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393
一、 政治改革的条件393
二、 政治改革的作用395
第十八章 政治民主398
第一节 政治民主的含义和特征398
一、 政治民主的含义398
二、 政治民主的特征401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类型404
一、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405
二、 资本主义民主407
三、 社会主义民主409
第三节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413
一、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413
二、 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416
第七编 国际政治
第十九章 国际政治421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含义421
一、 国际政治主体421
二、 国际政治的定义428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433
一、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433
二、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区别435
第二十章 国际政治行为440
第一节 国际政治行为的含义和类型440
一、 国际政治行为的含义440
二、 国际政治行为的基本类型442
第二节 国际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449
一、 国际政治行为准则的含义和特征449
二、 国际法452
第二十一章 国际政治体系455
第一节 国际政治体系的含义和特征455
一、 国际政治体系的含义455
二、 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458
第二节 时代主题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461
一、 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461
二、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464
|
內容試閱:
|
第五版序言
王浦劬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确认“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对于1980年恢复重建的中国政治学提出了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任务。具体而言,这一任务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形成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解释力的原创性政治学基础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团队分析认为,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本质上是人的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出发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确认的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初始动因和本质规定性。据此,研究团队尝试从人的需求及其满足的社会形态即利益出发,回应上述重要任务,建构具有本土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解释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理论,1995年出版的《政治学基础》即这一尝试的成果。
此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努力,北京大学团队拓展研究,逐步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利益政治分析框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利益思想和西方利益理论研究与辨析为主的规范性研究成果,同时逐步取得以理论验证为着力点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学基础》一书的内容和逻辑也伴随政治实践和政治学学术的发展而持续更新,先后在2006年、2014年、2018年修订出版发行。
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十九大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阐述,坚持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由此成为新时代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原创性政治学基础理论的政治依据和理论指南。
近三十年来,许多同行和学生采用《政治学基础》作为政治学及相关专业教育的教科书,作者也因此有幸屡屡得到同行和学生的诸多鼓励、关心和帮助,尤其是收到不少反馈意见。根据这些意见,作者决定把《政治学基础》一书分成两个版本,即《政治学基础》(简明版)和《政治学基础》(第五版),前者主要用于政治学及相关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教育,后者主要用于政治学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
尽管如此,《政治学基础》(简明版)和《政治学基础》(第五版)具有共同的逻辑起点、分析模型、理论体系和相关内容,主要包括:
(1) 努力阐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指南,也是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此,作者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努力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深刻内涵和基本内容,并且在全书各章节中努力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
(2) 努力贯彻历史唯物主义,遵循其原理设置政治学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构建政治分析范式。作者认为,新时期和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本质上是人的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出发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确认的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初始动因和本质规定性。据此,作者把人的需求及其满足的社会形态即利益设置为政治学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转化为利益政治分析范式,并且认为,以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方式达成人的需求和利益是政治的意义所在。
(3) 努力构建政治分析的基本模型。作者以辩证逻辑求解政治逻辑、以矛盾互动透视政治互动,对于包括阶级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的两重性展开分析,阐明了共同利益与利益矛盾的形成原因和内容属性,由此出发,作者分析了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这些矛盾运动形成社会公共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的过程,据此推演出政治权力、政治权利两条路径,从而建构了利益关系与政治权力、政治权利之间紧密联系的利益政治分析模型。
(4) 努力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体系的构成原则,构建独创而严密的政治学基础理论体系。作者依循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两条路径,分别从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展开分析阐述,最终使这两条路径有机结合和互证于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历史互动即政治发展,由此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构成了政治学基础理论的框架,并且在此框架下,以其各自具体外延构成次级范畴并展开阐述,从而构建了独特的政治学基础理论体系。
(5) 力图在比较分析中甄别政治学理论基本概念,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基础概念,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上阐述政治学基础理论,丰富中国特色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在比较分析和概念甄别方面,如关于“政治”概念的比较分析和甄别界定,关于人类社会关系中利益和利益关系、公共利益、政治权力、政治权利的本质及其相互间逻辑联系的分析和论证,关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文化和政治民主概念的比较分析及其甄别,等等。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如政治权力的本质规定性,政治权利的公共利益基础,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等。作者把这些研究成果融入书中,试图由此推进政治学基础理论的时代创新。
这些共同的逻辑起点、分析模型、理论体系和相关内容,应该是理解和掌握《政治学基础》建构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线索。
显然,鉴于专业教育对象和功能的差异,《政治学基础》(简明版)与《政治学基础》(第五版)又有所差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本科生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既是政治学基础理论素养的养成,更是政治学专业知识素养的养成,为此,在内容深度上,《政治学基础》(简明版)着力于专业知识的陈述,而把政治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的论述,主要配置在《政治学基础》(第五版),以着力于专业思维养成。
(2) 2018年发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政治学类本科设置“国际政治学概论”必修课程。为使教师能够集中时间完成本科生必修课“政治学原理”和“国际政治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政治学基础》(简明版)不再保留“国际政治”编,而在《政治学基础》(第五版)中保留“国际政治”编。
(3) 《政治学基础》(简明版)的内容构成更多采用政治现象内涵阐述和特征分析、政治学理论和知识陈述的方式,大幅度减少政治学理论的逻辑推导和演绎方式,删除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逻辑演绎论述,而将政治学理论的逻辑推导和演绎更多地保留于《政治学基础》(第五版)中。
(4) 本科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和训练需要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理论逻辑和知识体系,因此,《政治学基础》(简明版)倾向于以此为标准选取课程内容,而具有学术研讨空间的内容则更多地留在《政治学基础》(第五版)中。
(5) 为扩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政治学基础》(第五版)专门按照章节开列了延伸阅读文献,衍设更多的认知轨道,导入相关的经典作品,嵌入更多的专业知识,由此构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知识之树,使政治学主干与支干有机融合,从而显示广大、促成升华,并展现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发达根系,使政治学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从而趋向渊博、达致精微。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新时代是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相信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政治学基础》的逻辑起点、分析模型、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将会继续经受理论和实践的锤炼,持续得到新的拓展和深化。
本书的修订工作主要由王浦劬承担和完成。修订工作得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编写工作的启发和帮助,得到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编辑的鼎力相助,得到设置在北京大学的“高等学校政治学教材研究基地”的积极支持,在此谨致衷心感谢!本书修订后可能仍然存在不足,续前热忱欢迎读者的批评。
经过此次修订,本书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编
引言、第一章、第二章 王浦劬
第二编
引言、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王浦劬
第三编
引言 王浦劬
第六章 王浦劬 时和兴
第七章、第八章 王浦劬
第九章 时和兴
第四编
引言 王浦劬
第十章、第十一章 方向勤
第十二章 王浦劬 毛寿龙
第五编
引言 王浦劬
第十三章 燕继荣 王浦劬
第十四章 燕继荣
第十五章 王浦劬
第六编
引言 王浦劬
第十六章 燕继荣 时和兴 王浦劬
第十七章 燕继荣
第十八章 王浦劬
第七编
引言 王浦劬
第十九章 王浦劬
第二十章 王浦劬
第二十一章 王浦劬
全书各章的延伸阅读文献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刘舒杨编撰完成。
全书修订由王浦劬设计、统稿和定稿。
2024年5月1日于北京市海淀区博雅西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