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 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传统,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出版宗旨,直面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关注新闻传播学最新话题,对新闻传播理论、历史与实践进行多元视角的观察和研究。
|
內容簡介: |
《新闻传播学前沿》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传统,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出版宗旨,直面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旨在关注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新情况,聚焦学术前沿问题、学科建设新动态,回应传媒改革实践;通过探讨新闻传播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进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进一步发展。本书包含前沿话题、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实务、国际传播等栏目,共16篇学术文章,话题新锐前沿,剖析探究深入,不断跟踪和引领新闻传播发展。
|
關於作者: |
隋 岩,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称号。著作和论文分别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高等学校科研奖一等奖、北京市哲社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吴玉章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百多篇,其中CSSCI正版期刊论文7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多篇。代表作《符号传播模式》和《符号里的中国》在美国、俄罗斯、韩国出版英文、俄文、韩文版。完成国社科重大招标、国社科重点、教育*哲社后期重大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在研国社科重大招标、国社科重点项目2项。方毅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师德先锋,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教学委员会专家,《新闻传播学前沿》主编。近年出版专著、教材包括《新闻叙事导论》《节目构思与分析》《新闻编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原理与实务》《编辑学概论》《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等。在《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和论文多次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奖项。
|
目錄:
|
前沿话题
变异、反转与治理:热搜中的2021年虚假信息事件研究 徐琳蕴 詹 骞
数字记忆的拓扑技能:年度听歌报告传播行为研究 吴 澳 仇筠茜
社群交往与身份认同: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电竞赛事粉丝社群研究——以《王者荣耀》ES战队粉丝为例 余昭漩 詹新惠
差序、协商与表演:隐私管理视角下年轻群体微信聊天记录截屏分享行为研究 明秋月 王建华
儿童IP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塑造分析 陈 曦
“消失的男人”:新近好莱坞华裔电影中华裔男性气质实践的再现与排除 刘珂江
新闻传播史论
新时代世界传播新秩序构建及中国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 贾 亮
企鹅图书公司与伯明翰学派的关系及其历史影响探究 刘自雄 蔡梓昕
晚清报刊中女性职业角色的批评话语分析——以《申报》禁雇女堂倌相关论说为例 吴紫萱 马如玥
近代上海小报地方空间生产与城市形象建构——以《新世界》为例 张 越
新闻传播实务
《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闻评论话语分析 晋怡婷 金梦玉
监督与建设:环境新闻话语的历时性比较——以中国新闻奖环境新闻为例 窦玉英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媒体角色合理性与实践经验——关于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的思考 胡雨桐 袁淑芸
从“建成”到“建好”:基于双维度分析的县级融媒体影响力提升策略 刘千才
新闻评论中的核心隐喻:类型、功能与效果分析——以《人民日报》“仲音”系列评论为例 丁怡航
文化自信背景下文化类节目创新路径简析——以《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为例 郭 燕
国际传播
中国经济新闻对外精准传播的进路探索 王洪江
海外社交平台中我国主流媒体中国乡村形象建构研究——以 YouTube为例 张姝琪 韩运荣
“乘兴而来意满而归”:基于媒介传播效果框架的Python文本分析——以“滇西小哥”YouTube视频评论为例 丁梦飞 刘自雄
有国界的中立性:美国涉华信息事实核查媒介框架与他者再造 侯翔宇 何凌霄 吴 风
“双奥”开幕中的理念嵌入、艺术表征与传播转向 苏晓龙
边读边译
策展流传播:一种数字时代媒介接触框架 Kjerstin Thorson,Chris Wells
|
內容試閱:
|
卷首语
时光飞逝。
本期“前沿话题”继续关注学科前沿热点。徐琳蕴、詹骞以2021年全年主流社交平台上36 500条热搜为研究对象,梳理虚假信息时间并进行分类,发现社交平台虚假信息的特点,并提出构建“反假”行动者网络是可行的治理路径。吴澳、仇筠茜研究了年度听歌报告及其分享行为作为数字记忆实践如何建构了记忆,从自我与他者、私人与公共、个体与集体三个递进维度对其记忆建构过程进行分析。余昭漩、詹新惠以王者荣耀ES战队粉丝为例,探索电竞战队粉丝群体在互动行为中的身份构建与认同,发现粉丝在互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情感能量的储存,逐步从身份构建达到身份认同,形成更强的群体团结感。明秋月、王建华结合传播隐私管理理论考察年轻群体微信聊天记录截屏分享实践,发现人们的聊天记录截屏分享呈现“差序流动”的特点;在协商和互动的过程中构建出共同隐私的分享伦理;借助聊天记录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特点进行公开表演,并以此塑造自身形象。陈曦在分析儿童IP打造的成功案例基础上,提出儿童IP应在外在形象塑造上通过色彩、造型、招牌动作、口头禅等打造识别度和记忆点,在内在精神层面注意注入个性、打造情感联结和符合当代价值观。
“新闻传播史论”栏目收录了4篇文章。贾亮研究新时代世界传播新秩序构建及中国方案,发现要打破以欧美为主导的旧的世界传播秩序,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刘自雄、蔡梓昕对企鹅图书公司与伯明翰学派的关系及其历史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企鹅图书公司对伯明翰学派发展的助推作用,认为其对当代学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吴紫萱、马如玥对《申报》中关于“女堂倌”的新闻评论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究报刊所建构的文本话语结构分别与潜在的社会语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张越以《新世界》为例,研究近代上海小报与地方空间生产与城市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新世界》作为上海游乐场小报,建构了不一样的上海市民娱乐文化空间。
“新闻传播实务”栏目持续聚焦一线业务实践。晋怡婷、金梦玉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49篇系列评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话语分析,以期为提高党媒评论工作水平提供范例。窦玉英对获得中国新闻奖的151篇环境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环境报道经历了从以冲突性报道为主到以冲突与和谐和中立报道并重的转变,其背后折射了我国政府治理从“以GDP论英雄”到“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实践。胡雨桐、袁淑芸基于对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的分析,认为我国主流媒体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形成了“新闻 服务”模式、垂类信息供给及智库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刘千才从本土概念传媒影响力出发,对我国县级融媒体建设情况进行双维度分析,认为我国县级融媒体的物质技术属性已基本完善,而社会能动属性的发挥略显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县级融媒体影响力提升方案。丁怡航以《人民日报》“仲音”系列评论为文本,研究其中核心隐喻的类型、功能与效果。
“国际传播”栏目共收录5篇文章。王洪江对中国经济新闻对外精准传播的进路进行探索,认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精准传播,重点面向海外受众进行精准化叙事。张姝琪、韩运荣以YouTube为例对海外社会平台我国主流媒体中国乡村形象建构进行研究,提出应重视个体生命历程,以共情、共鸣、共通传播重大议题、建构精准用户画像、创新视频表达方式等传播策略。丁梦飞、刘自雄以“滇西小哥”YouTube视频的评论为例,采用定量内容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语义网络分析发现,海外受众的行动主要表现为意愿诉求,最后提出中国乡村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侯翔宇、何凌霄、吴风针对美国事实核查平台的涉华信息核查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有关平台在涉华信息的议题选择、信息来源、结果判断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提出国际事实核查应当体现更强的开放性与广泛代表性,通过对“真实”的充分对话与协商,不断弥合国别、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苏晓龙通过对北京夏、冬奥运会开幕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价值观、艺术表达、传播理念上存在一定差异:从“和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变迁,从“我”到“我们”的主体转换、从被动到主动的符号选取、从宏大到微观的叙事逻辑、从单一到多维的媒介拓展、从历史到未来的时间面向等。
本期新闻传播学前沿新推出了“边读边译”栏目,准备以学术史的视角梳理近10年来从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界引入的新概念和新理论范式,完整全面地翻译经典论文,以把握前沿理论产生的问题缘起及历史、现实语境。精选的文章来自李煜开设的“新闻传播经典文献选读”双语课,学生认真读、仔细译,老师精心指导、反复校译。《策展流传播:一种数字时代媒介接触框架》原文载于Communication Theory (2016年第26卷第3期),本文是最早提出策展传播理论框架的经典文献。文章基于西方政治传播既定的理论关注,如政治极化、新闻选择性、偶然性接触、新闻回避,并借助大型社交数据库的支持展开研究,描绘了数字环境下个人的信息接触图景。文章认为,从个体化的个人传播网络角度来看,类似策展的过程,不仅有传统的新闻生产者,还有个体化的媒介用户、社交媒体联系人、政治家、广告商和计算机算法等各种各样的行动者共同参与。“策展”概念的引入,非常适合思考以多发布者为特征的互联网环境,也反映了信息过载的现实情境下对内容进行挑选、过滤、评论的必要性。
欢迎广大师生、业界人士不吝赐稿,助力本集刊不断精进,持续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