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万千心理·阅读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著作的编年探索

書城自編碼: 401813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諮詢与治療
作者: [瑞士]让–米歇尔·奎诺多茨[Jean-Michel Qui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446735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04.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2.9
《万千心理·抑郁症的自我系统疗法:治疗师指南》
+

HK$ 85.0
《心理咨询与治疗100个关键点译丛--接纳承诺疗法(ACT):》
+

HK$ 50.2
《叙事疗法的实践:与麦克持续对话》
+

HK$ 99.8
《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之路》
+

HK$ 102.9
《动机式访谈整合认知行为疗法》
+

HK$ 98.9
《万千心理·自杀干预实用技术: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
內容簡介:
理解精神分析的最佳方式仍然是追溯其起源与发展。
——Freud,1923a(1922),《弗洛伊德:全集(德文版)》第十三卷, 21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标准版)》第十八卷,235
作为心理治疗中最为历史悠久、目前(国内)发展最成规模的流派,精神分析以其复杂和深邃而闻名。面对这一学派已有的百余年之历史与后继者衍生学派分支百花争鸣的局面,如何理解精神分析,如何为己所用,本书的作者让–米歇尔·奎诺多茨同时作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与瑞士精神分析学会双重会员、资深精神分析师,给出了其富于临床经验与学术积累的回应:回归弗洛伊德,阅读弗洛伊德——按照时间顺序,追随弗洛伊德在其毕生对精神分析学说发展中的探索路径,感受其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现、发展与演进,同时流连其间,享受某些时分内心深处被唤起的共鸣,感受理论融入临床指导过程中的鲜活,从而理解精神分析,走上发现与探索之路,并最终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阅读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著作的编年探索》正是这样一个被作者精心编织的探索故事指南。它缘起于一个由作者带领、受训分析师组成、按时间顺序阅读弗洛伊德著作的研讨会。可以说,本书正是这一历时15年多轮开展、每轮3年的研讨会匠心独运的研习成果:面对弗洛伊德极为庞大而繁杂的精神分析作品全景,它总体上采用按照编年顺序的全局式阅读法,每一章即相应年份的作品精粹导读;而章节之内,又兼顾主题式阅读法,有选择地聚焦在特定的概念、理论、病症与分析过程之中。这种编年体和主题综述并举的方式,避免了由于弗氏体系过于庞大而易于陷入碎片化精神分析之风险,又力图保留主题内的深度、发展和后继者对话之活力。在攀登弗洛伊德这座巍峨高山的诸多方式中,这种结合可谓一种创举,也呈现出作者极强的容纳能力。
在这本《阅读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著作的编年探索》里,你可以从关于弗洛伊德最早期的作品《癔症研究》的故事与评述,沿着时间脉络,一直读到其去世那年出版的《摩西与一神教》的相应导读,主题包罗万象自不必说,路径曲折回环也令人印象深刻。而每章内所需呈现的主题深入、概念传承与学派互动的纵横网络,则幸得本书所采用的“双色印刷”技术与排版布局,能够将这些元素呈现于纸张平面:在导读和概述弗洛伊德相应作品之外,各章采用了4种不同颜色背景来表达相应重点专题——①生平与历史模块,呈现弗洛伊德个人及追随者生活中与所讨论文本相关的元素;②弗洛伊德概念的发展,展示弗洛伊德个人毕生对某些概念(如移情)的提出、发展与演进脉络;③后弗洛伊德学派,描述所讨论文本相关的后继者重大发展;④新概念,呈现章节作品中被引入的最为重要的概念。
在语言上,作者力图追随弗洛伊德本人简洁清晰的写作风格,尽可能使用日常的措辞与表达,但这并未在任何程度上削减弗氏思想的复杂性。如作者所述,弗洛伊德毕生像个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他记录下沿途所见,在笔记本上粗略地勾勒出地图,并时不时驻足停留,支起画架,将他的风景速写变成一幅惊世杰作”。而作者努力试图采用一种唤起读者好奇心的方式,来呈现弗氏的一幅幅杰作之精彩笔墨。但愿作者与原作排版设计等这些用心,能够帮助读者的你在“阅读弗洛伊德”这一深远广博的探险之旅中,化复杂为可耐受,探索之趣不断回响在这山间与心头。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让–米歇尔·奎诺多茨(Jean-Michel Quinodoz)
在日内瓦私人执业的精神分析师;瑞士精神分析学会会员和英国精神分析学会荣誉会员;《国际精神分析杂志》欧洲版编辑,以及该杂志下辖《新闻年鉴》的主编。他也是《驯服孤独》的作者。

译丛主编简介
王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
王倩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精神分析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国学组进程委员会主席;《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中国年卷》主编,《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在中国》副主编。

主译者简介
王觅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硕士、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澳门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职务主管。
王凝 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剑桥大学心理学硕士、伦敦大学学院与安娜弗洛伊德中心联合临床项目硕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私人执业咨询师,精神分?书稿及培训译者。
目錄
导言

第1部分 精神分析的发现(1895—1910)
第1章 《癔症研究》(Freud & Breuer,1895d)
第二章 致威廉·弗利斯的信[1950a(1887—1902)]和[1985c(1887—1904)]
第三章 “科学心理学计划”[1950c(1895)]
第四章 “防御的神经-精神病”(1894a);
    “关于用‘焦虑神经症’这一描述将这种特殊的综合征从神经衰弱中分离出来的理由”[1895b(1894)];
    “对于防御的神经-精神病的进一步讨论”(1896b);
    “神经症病因学中的性”(1898a);
    “屏障记忆”(1899a)
第五章 《梦的解析》(1900a);《论梦》(1901a)
第六章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b)
第七章 《笑话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c)
第八章 《性学三论》(1905d)
第九章 “癔症案例分析片段”(朵拉)[1905e(1901)]
第十章 《延森“格拉迪瓦”中的妄想与梦境》(1907a)
第十一章 “对一个5岁男孩的恐惧症的分析(‘小汉斯’)”(1909b)
第十二章 “对一例强迫性神经症案例的笔记(‘鼠人’)”(1909d)
第十三章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与他的一段童年记忆》(1910c)

第二部分 成熟的年代(1911—1920)
第十四章 “关于一例自传中出现的偏执狂(偏执型失智)的精神分析评注”(1911c)
第十五章 1904—1919年撰写的技术性文章;
     “回忆、重复与修通”(1914g);
     “对移情之爱的观察”[1915a(1914)];
     “精神分析治疗的前行方向”(1919a)
第十六章 《图腾与禁忌》(1912—1913)
第十七章 “论自恋:导论”(1914c)
第十八章 1915—1917年撰写的元心理学论文;
     《精神分析引论》[1916—1917(1915—1917)]
第十九章 “选自一例婴儿神经症案例的历史(‘狼人’)”[1918b(1914)]
第二十章 “陌生熟悉恐怖感”(1919h)
第二十一章 “一个正在挨打的小孩(对性倒错起源研究的贡献)”(1919e);
      “一位女同性恋个案的心理成因”(1920a)

第三部分 新的理论视角(1920—1939)
第二十二章 《超越快乐原则》(1920g)
第二十三章 《团体心理学与对自我的分析》(1921c)
第二十四章 《自我与本我》(1923b)
第二十五章 “受虐狂的经济问题”(1924c)
第二十六章 《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
第二十七章 《一个幻象的未来》(1927c);
      《非医者分析的问题》(1926e)
第二十八章 《文明及其不满》(1930a);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a(1932)]
第二十九章 1924—1938年的关于否认现实与自我分裂的论文;
      《精神分析纲要》[1940a(1938)]
第三十章 “可终结的与不可终结的分析”(1937c);
     “分析中的构建”(1937d)
第三十一章 《摩西与一神教》[1939a(1934—1938)]

在今天仍需阅读弗洛伊德吗?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阅读弗洛伊德》一书对弗洛伊德一生的作品给出了一个简明易懂的大纲,从《癔症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到《精神分析纲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都有整理。它成功地用清晰而简洁的语言呈现了弗洛伊德最为复杂的理论,又避免了将其过于简化总结。
本书每一章集中于一篇或多篇独立文章,章内包括:有价值的背景信息、相关生平与历史细节、关于后弗洛伊德学派发展的描述,以及弗洛伊德提出的新概念。让–米歇尔·奎诺多茨采用将每一篇文章置于整个弗洛伊德的生活和工作的背景下的方法,成功地创作出一本按照时间顺序、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概述。本书讨论的文章包括:
《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陌生熟悉恐怖感(The ‘Uncanny’)”
《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本书陈述条理清晰,频频总结所提观点,鼓励读者充分参与所讨论的文章,并结合创作背景及其对精神分析发展的影响,对每篇文章进行全面的理解。
让–米歇尔·奎诺多茨吸取其作为临床工作者和培训分析师的丰富经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全面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工作,这对任何学习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让–米歇尔·奎诺多茨是日内瓦的一名私人执业的精神分析师。他是瑞士精神分析学会(Swiss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会员和英国精神分析学会(British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荣誉会员,这两个学会都是弗洛伊德在1910年创立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简称IPA)的成员。在担任《国际精神分析杂志》欧洲版编辑10年后,让–米歇尔·奎诺多茨现在是《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下辖《新闻年鉴》(News Annual)的主编,该杂志采用多种语言出版。他也是《驯服孤独》(The Taming of Solitude,1993)和《翻页的梦》(Dreams that Turn Over a Page,2002)的作者。

导言
个体与集体研习的结晶
无论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集体的层面来看,《阅读弗洛伊德》都是一段漫长旅程后的产物。首先,本书的撰写基于我与精神分析的私人邂逅,以及身为精神分析师的我在私人执业的环境下长期向来访者提供经典分析性治疗的经历——我指的是那种躺在躺椅上,多数情况下每周接受四次分析的设置。临床经验让我意识到弗洛伊德的思想是活的、仍在起效的理论。他的理论既为我们与来访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启示,也不断为当代精神分析师注入灵感。《阅读弗洛伊德》一书的另一个基础是我对现存的各种后弗洛伊德思潮的熟悉。多亏了担任《国际精神分析杂志》欧洲区编辑期间获得的与许多同僚接触的机会,让我能够欣赏这些当代思潮的多样性和创造力。我的德语知识是促使我撰写《阅读弗洛伊德》的另一个因素。每每阅读原版的弗洛伊德文本的时候,我都会被他写作方式的极端简洁清晰所震撼——在绝大多数文本中,他使用的都是日常的措辞与表达,并会避免新词或旧词新意的出现。我试图以同样的精神撰写本书,以便让尽可能广泛的读者群体接触并领会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尊重作者思想复杂性的同时,用清晰简单的语言表达其思想是完全可行的。最后,《阅读弗洛伊德》是一个致力于按时间顺序阅读弗洛伊德著作的研讨会的研习成果。该研讨会始于1988年,是日内瓦的雷蒙·德索叙尔(Raymond de Saussure)精神分析研究所为未来有望成为精神分析师的个体提供的培训计划的一部分。在我撰写本书的时候,这一研讨会仍在继续。由于研讨会为本书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最初的构架与材料,因此,我认为提及这一集体性的经历是必要的。
阅读弗洛伊德之法甚众
已出版的弗洛伊德著作涉猎范围之广泛、本质之复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所有的著作中,仅精神分析方面的论文就占据了大约二十四卷的体量。除此之外,他的往来信件,以及他进入精神分析领域之前所撰写的内容还被编辑成了一百多本书。我们要怎么才能全面地看待体量如此壮观的一系列著作呢?
阅读弗洛伊德的方式有很多种,虽然各有优劣,但这些方法在总体上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有选择地阅读弗洛伊德,像点菜一样选择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或是选择一个主题并阅读讨论相应主题的文章。这种有选择的阅读之法的优点在于读者可以仔细地查阅每篇文章,想花多少时间去仔细思考所读内容都没问题。这是一种特别恰当的方法,因为弗洛伊德的著作确实会适用于“《塔木德》”式的“解经”,即分析每个句子(甚至每个词语)的含义及句或词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然而,采用这种方法的读者需要花费数年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阅读弗洛伊德主要精神分析著作的另一种方法是依时间顺序阅读——从1895年出版的《癔症研究》开始,依序读至他在去世前一年,即1938年,写就的《精神分析纲要》。按照作品的出版顺序阅读弗洛伊德的文本,且不花太多时间逐一阅读的方式,让读者可以了解弗洛伊德思想在多年间的发展历程。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按时间顺序阅读的优势,我认为应该从一开始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即便这就不允许读者给予文本细节其所应得的详细分析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读者能够将全局牢记于心,因为成功捕获到弗洛伊德著作的全景是有益的。全局的视角可以帮我们意识到形形色色的精神分析思想流派通常只选择性地关注了弗洛伊德思想中的某个或某些特定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缩小关注范围的倾向性随着精神分析的代代相传而有了日增月益的趋势,但随之而来的风险是弗洛伊德著作中越来越多同样有价值的方面被搁置在了一旁。
这两种方法——有选择性地阅读和依时间顺序阅读——并非相互对立的。事实上,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因为每一种方法都以自己的方式表明了弗洛伊德本人是如何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转化不确定性为自身优势,并考虑自身临床经验,来进一步发展其已有的发现。当然,独自一人去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并非不可能,但一个读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毅力才能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使自己对弗洛伊德思想多年以来的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正因如此,我觉得这样的体验对一群读者来说是特别令人兴奋且饶有趣味的,因为一群人在一起阅读更有助于维持这类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
《阅读弗洛伊德》:使用说明
一个疯狂的任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写一本书来聊聊弗洛伊德的全部文章的念头压根没在我脑海中冒出来过。在我看来,这个计划有点过于雄心勃勃了。此外,研讨会采取的是一种既按照时间顺序,又关注关联性与互动性的方式来研读弗洛伊德的著作。这是研讨会原创的读法,但我尚不明白要如何把这样的方法移植到一本书的一页页上。然后,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了可以同时借助排版、页面布局和色彩编排的力量来提供一种视效——一种能够呈现出这种整合的阅读弗洛伊德之道的可视化表现形式。这种页面布局使我能够将致力于研读弗洛伊德某一篇文章的研讨会所采取的模式应用到《阅读弗洛伊德》的每个章节中。
章节标题
除极个别的情况之外,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是以弗洛伊德的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标题来命名的。同时,为了区分被本书章节标题借名的作品究竟是书籍还是文章,我在所有被引用的文章标题外都加了引号。紧随标题出现的是相应文本首次问世的时间。时间的标注参考了《弗洛伊德:书目与作品索引》中的年表(Meyer-Palmedo & Fichter,1989)以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标准版)》。当著作的出版时间与弗洛伊德完成撰写相应文本的实际年份不一致时,我遵循了标注的惯例,即首先标注出出版年份,随后在小括号中给出作品的撰写时间,例如《精神分析纲要》[1940a(1938)]。
引言
每章都配有一个具有介绍性的小标题,以及一段对弗洛伊德相应作品内容的简短文字介绍,用以引出将在本章被探讨的主题。此举旨在让读者了解本章内容的概要,并简要地定位该作品在弗洛伊德所有著作中所处的位置。
生平与历史
读者可以在每章填充红色背景的专栏中找到与本章研读的作品相关的弗洛伊德的生平事件以及相应的历史背景。我指出了对弗洛伊德文章撰写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的主要因素。此外,我还收录了一些当时最为重要的弗洛伊德追随者的生平简介,以及那些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来访者的相关信息。
作品解析
参考文献:对所有被引用的弗洛伊德的文章,我都标明了其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标准版)》[伦敦:奥加尔特(Hogarth)出版社与精神分析研究所]中出现的卷数以及页码。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参考书目中找到与《弗洛伊德:全集(德文版)》(Sigmund Freud, Gesammelte Werke)相关的参考文献。
梳理文本核心脉络
我要如何在呈现文本的过程中既避免因试图总结而过分简化的陷阱,又规避因过于全面而把读者淹没在参考文献中的弊病呢?面对这一两难的困局,我决定以一种能够唤起读者好奇心的方式来呈现每部作品,希望此举可以激发读者进一步通读整部作品的原文或译本的冲动。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也尝试用简单的日常语言来描述文章的要点——致力于以弗洛伊德最初撰写德文文本时的风格来指引我本书的写作。
以这种方式追随弗洛伊德的著作,让我们有机会发掘其思想的逐步发展演进。有的时候,他会在为了新生理论而摒弃旧有想法之后,再度重新回归到最初的理论,即便新旧思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阅读弗洛伊德的原始文本可以帮我们意识到其著作是如何激发了我们的思考,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的。正如费罗(Ferro,1996)所指出的,安伯托·艾柯认为弗洛伊德的著作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弗洛伊德像是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一样写下他的“见闻”——他记录下沿途所见,在笔记本上粗略地勾勒出地图,并时不时驻足停留,支起画架,将他的风景速写变成一幅惊世杰作。
以临床取向为重
我倾向于从一种更关注临床实践的视角出发来撰写《阅读弗洛伊德》,因为这既是我本人阅读弗洛伊德作品时的取向,也是其他为阐明弗洛伊德的文本做出贡献的学者们所关注的方向。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牢记如下事实,即精神分析不仅是一种探究人类心智的理论与方法,还是帮助我们的众多来访者解决他们无法通过任何其他办法(甚至是任何现代化手段)消除的无意识冲突的一种临床与技术手段——而后一点才是精神分析最为首要的一个方面。
新概念
我在每章的末尾都强调了被研读和讨论的文章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概念——它们都曾在当年被弗洛伊德赋予了“真正的精神分析概念”之名号。
不过,将概念归属于弗洛伊德思想发展历程中的某个确切时刻并非一种毫无问题的呈现概念的办法。明确指出一个概念在弗洛伊德著作中首次出现的时间点可能会是相当武断或相当随意之举。实际上,在回顾弗洛伊德著作的时候,我们开始意识到他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文本背景下多次描述与某个既定概念相对应的现象,但直到后来这些现象才被冠以精神分析概念之名。比方说,“移情”一词早在1895年就出现在《癔症研究》中了,但直到10年后的1905年,“移情”才在“朵拉”的临床案例中被描述为一个精神分析的概念。
弗洛伊德概念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一些主要概念是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也正是因此,我选出了包括移情、俄狄浦斯情结在内的一些概念,并在另辟的专栏中描述了它们随时间的发展变化。
后弗洛伊德学派
在这一专栏中,我着重强调了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的最为重要的一些贡献。做出这些贡献的学者或分析师中既有弗洛伊德的直系弟子,也有继承了弗洛伊德思想并将其传承至今的精神分析领域的重要人物。为避免出现读者因参考文献数目过多而感到过载的状况,我只选取那些最为重要的贡献者,并顺带提及了一些更为个人化的参考资料。后弗洛伊德学派的发展演进表明了弗洛伊德所勾勒出的精神分析思想是如何在后来被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学派所采用,并在它们创新之法的加持下得以改善的。考虑到这一点,我倾向于从一种国际性的视角出发,致力于突出身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的精神分析师们所持有的当代思潮的多样性(当然,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
“依时间顺序阅读弗洛伊德文章的研讨会”
一种兼顾了时间顺序与关联性、互动性的阅读之法
我想简要介绍一?这个研讨会,以便让读者对我们在这个已经持续开展了15年左右的研讨会上所做的工作有一些了解,毕竟它为我撰写《阅读弗洛伊德》一书奠定了基础。不过,我还是得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承认我们在这个研讨会上采纳的行动方案只是众多可行的方法之一。既然并不存在所谓的熟读弗洛伊德文本的唯一正解,那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觉最舒服的方法。
这次冒险之旅始于1988年。开办研讨会的想法最初是由我们精神分析学会内的一群受训分析师提出的。在那个时候,他们正在寻找一个培训分析师来承担一个按年代顺序阅读弗洛伊德文章的研讨会的带领者之职。在我看来,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挑战——我觉得自己也能从带领这样的研讨会中学到很多东西。在那之前,我确实下过功夫、苦读过弗洛伊德的作品,但那也还是一种有选择且不系统的读法。研讨会通常的运作方式是,每个参与者阅读一篇文章,然后非正式地和其他与会者分享自己的想法。不过,这对我没什么吸引力。我的想法是,所有参与者都应该为阐明我们所研读的文本做出贡献,而贡献的方式就是大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比如生平、想法或理念形成的历史、后弗洛伊德学派的发展等)去理解和阐释所读内容。这样一来我们就兼顾了以时间为序的研读法,以及注重关联性、互动性的非线性研读法了。我认为这种“双管齐下”的工作方法有助于扩充和完善我们对于弗洛伊德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我对这个项目深感满意。我也认为接受这一挑战是值得的——当然这取决于潜在的参与者们是否愿意接受我所提出的大致的工作方法。
研讨会设置的重要性
在我开始意识到研讨会的成败部分取决于设置之后,我逐渐理解了设置对于一个依时间顺序研读文献的研讨会的重要性。譬如,在第1次的研讨会中告知参与者这个项目将会持续3年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他们就可以对自己所需承诺的投入以及这一工作预期的耗时有所了解。同时,我将弗洛伊德的主要文章分为三组,并会在3年内读完这些文献——我采用了同样的思路和模板编撰本书的内容。研讨会每2周举办一次,每年会有大约15次持续时长1.5小时的研讨。每次研讨约有16—18人参加。研讨会以封闭形式展开,换言之,在一个研讨项目的周期内不接受新成员的加入。我会在事先的宣讲会上提供有关该研讨项目的介绍,以便潜在的参与者了解自己即将投入的研读活动,并评估自己是否为达成如此重要的目标做好了投入必要的时间与精力的准备,以及自己是否能享受其中。
每位成员的积极参与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点是要让研讨会的参与者有一种直接参与感,觉得研讨中发生的事情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研讨会不是一系列的布道式讲座,我这个带领者的角色也仅限于在预先约定的时限(3年)里对他们的研读工作予以帮助。这种参与方式意味着与会者既需独自研习,又要将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与其他成员分享。随着这样研习之旅的不断推进,我越发意识到越是要求与会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会的构建,他们对研讨会的赞赏与个人获益就越多。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缺勤率也充分佐证了这一点——即使确有不便,缺席者也会即刻向我请假,并会找人代为转达自己本想亲自在组内与他人分享的内容。
独自进行的研习工作包含了以下内容。
阅读指定作品:在每节研讨会之前,每位参与者都会阅读预先指定的作品,以便他能在研讨会的讨论阶段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选择译本的自由:每位参与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偏好选择阅读的语言和译文的版本。有的参与者会阅读弗洛伊德作品的德语原文,还有很多参与者会选择已有的法语译文,还有人会阅读英文、意大利语或西班牙语的翻译版本。译文版本的丰富多样也意味着我们能注意到在翻译弗洛伊德文本的过程中所需处理的问题的复杂性。
撰写简短的评述:每位参与者撰写一段大约300字的简短评论(一页),内容需围绕下述题目之一展开。
“生平与历史”:简要介绍弗洛伊德撰写本次研读的文章时的生活,以便将文章放到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量;“弗洛伊德概念的发展”:呈报弗洛伊德在文中逐步引入新的概念的方式,以便凸显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后弗洛伊德学派”:从历史性和国际化的视角出发,选出在所研读的文章启发下,后弗洛伊德学派取得的最为主要的成就;“会议纪要”:起草一份有关研讨会所探讨的内容的总结,并在下一次研讨会上将“纪要”发放给与会者。
每位参与者都会在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研读工作成果。通常情况下,研讨会在以主题摘要开场的同时将与上述四个题目相关的评述分发给大家。接下来,由一名参与者在众人面前朗读与弗洛伊德生平相关的材料,随后会有一段简短的讨论。之后,由另一名参与者朗读有关弗洛伊德概念的材料,继而会进行一场开放的讨论。整个过程会持续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通常情况下,研讨会上弥漫着的是一种非常活跃且积极主动的氛围。如果讨论难以开启的话,我会让每位参与者说出脑海中浮现出的与文章有关的问题或者想法。一般来说,这一举措有助于讨论的重新启动。在一节研讨会的最后,会由一名学员读出与后弗洛伊德学派的贡献有关的材料。和之前的流程一样,所有参与者会随即展开有关这部分内容的讨论。我曾在另一个场合中(J-M. Quinodoz,1997b)详细描述了一场针对“一个正在挨打的小孩”一文的研讨会。那是一场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研讨会。但悖论在于,那次研讨是很有启发且充满新思想的,因为在实际的会议之前,每位参与者都得去思考文章所涉及的各种议题,并准备一段简短的陈述来阐明自己要在研讨小组分享的想法。
研讨会设定的高标准是动力性因素
这个研讨会要求参与者不仅得亲自阅读弗洛伊德的大部分著作,还得分享自己对所读文章的看法,并得为撰写与规定题目相关的评述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我很清楚这对参与者而言,确实是个较高的要求。尽管普遍较重的工作负担已经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私人时光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了,但为研讨会做准备还需要他们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因此,只有当他们的付出能得到一段分享愉悦的研讨时光之时,他们才可能投入这样的努力。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彼此,我们还会在每个年终岁末之时举办一次可以携眷出席的“百乐餐会”。
实践表明,每位参与者都得积极参与这一要求是团体动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团体的动力是在开展研讨会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我们会在一段有尽的时长里相伴而行——每个人从一开始就知道研讨会的持续期限为3年。在这段确定的时期里,“额外”的参与和投入促进了研讨会的构建,并最终营造出了一种友好的势头。实际上,研讨会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因为以这种方式一起工作使参与者能够倾听每个人(包括他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而促进了我们所有人的个人发展。这种方式让我们能更为开放地对待弗洛伊德试图传达的内容以及各种各样可能的观点。
在组建第二轮为期3年的研讨会时,我决定不强加这些规则了。不过这一举动反向证明了在研讨小组的正常运作中,高度的个人参与所起到的激发与促进作用。在第二轮3年研讨周期的第1次会面中,一位参与者对我提议的研读工作计划做出了反对——他毫不含糊地抨击了我的方案,并拒绝参加任何类似形式的“马拉松”(这是他本人的原话)。在那个时候,我尚未确信研讨会所提的这些要求的有效性,因此我决定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一位参与者的反对足以引得绝大多数的研讨会成员团结一致地支持他的动议,尽管遗憾,但我还是因此废除了针对某个既定题目撰写短评的个人作业。被我成功保全的唯一书面文件就只剩下每次研讨会的“会议纪要”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研讨会。在研讨会持续的这3年里,集体讨论是受损最为严重的一个环节,因为开启讨论并在讨论中取得进展变成了一件难事。即便参与者都已经仔细阅读过弗洛伊德的文章了,但我还是能感觉到团队精神中少了点儿什么。我逐渐意识到缺少的部分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构建出的整理和组织自身思维的特定方式,而上述构建特别得益于个体在撰写并分享一页纸长度的评述时所付出的努力。事后看来,当年纯粹因缺乏经验而做出的让步之举再也不会在我身上发生了。
致谢
我必须将第1份感谢致予“依时间顺序阅读弗洛伊德文章的研讨会”的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在以背景色显示的专栏“生平与历史”以及“后弗洛伊德学派”中提及的材料是以他们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以及在过去的15年间他们撰写的个人评述为基础的。我在本书正文的附录中列出了他们的名字,以此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我还必须向汉娜·西格尔(Hanna Segal)、安德烈·豪伊瑙尔(André Haynal)、奥古斯丁·让诺(Augustin Jeanneau)、克里斯托夫·赫林(Christoph Hering)、胡安·曼萨诺(Juan Manzano)和帕科·帕拉西奥(Paco Palacio)致以谢意,感谢他们慷慨地对本书初稿所做的评论。同时,我也要感谢Maud Struchen,是他为本书整理了参考书目。就本书的英文译本而言,我想要表达对戴维·奥尔康(David Alcorn)的诚挚谢意,是他找到了合适的文字精准地传达了本书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书中传达的基本精神。此外,我还要感谢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新精神分析图书馆”系列丛书的总编辑达娜·博克斯特德-布林,感谢Anne-Marie Sandler以及三位匿名读者,是他们极其专注地研读了《阅读弗洛伊德》一书并提出了在我看来最为有益的建议。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我要将《阅读弗洛伊德》一书献给达妮埃尔(Danielle),是她给了我第1份鼓励,让这场冒险之旅得以开启。
在结束之前,我还是得指出阅读这样一本导读并不能成为亲自阅读原作的替代,但无论如何,我祝本书的读者可以拥有一段令人愉悦的阅读之旅。

让–米歇尔·奎诺多茨
日内瓦市,科洛尼镇
2004年9月

(王 凝 译;余 晔 杨浩波 校)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