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本书把司法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模型放到司法回应社会之“诉求—回应”的互动关系性视角下加以审视,并且以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理论架构和优化路径作为思考的两个基点,同时以司法的社会回应性与司法的自治性之关系处理为中心线索,贯穿全书,试图建构出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理论架构,并以此为分析框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个案来深描出司法回应社会的现实样态。进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境遇进行总体性反思,尝试性地提出解决思路与完善路径。
|
內容簡介: |
本书把司法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模型放到司法回应社会之“诉求—回应”的互动关系性视角下加以审视,并且以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理论架构和优化路径作为思考的两个基点,同时以司法的社会回应性与司法的自治性之关系处理为中心线索,贯穿全书,试图建构出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理论架构,并以此为分析框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个案来深描出司法回应社会的现实样态。进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境遇进行总体性反思,尝试性地提出解决思路与完善路径。总体而言,基本结构包括:先从宏观应然的视角抽象概括司法回应社会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架构,再从不同的维度和侧面对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现实样态和实践开展进行讨论,最后对中国司法回应社会进行总结和完善。
|
關於作者: |
侯明明,法学博士,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院副教授。在《法商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部分文章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曾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三等奖、第十二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三等奖等奖项、荣誉三十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现主要从事于司法基础理论与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研究。
|
目錄:
|
绪 论//001
第一章 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理论架构//025
第一节 六大问题: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问题指向//029
第二节 司法的社会回应力: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键性构成要素//031
第三节 社会问题司法化: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过程实质//037
第四节 司法正义与社会正义的互惠: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044
第二章 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原因、机理与方式 //051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多维原因//053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运作机理//062
第三节 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方式//070
第三章 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策略、可能风险及效果//079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策略选择//081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之策略选择中的可能风险//099
第三节 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效果评估//106
第四章 审判风险视域下司法回应社会的个案考察//111
第一节 重新认识“天津大妈摆摊射击案”//113
第二节 公安机关选择性执法的风险生发及法院转移//117
第三节 法院在审判风险中回应社会的基本图式与逻辑转向//123
第四节 法院在审判风险中回应社会的内在缺陷与结构制约//127
第五节 法院在审判风险中回应社会的理路矫正与结构优化//136
第五章 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路径完善与未来指向//147
第一节 中国司法的社会回应能力之提升//150
第二节 中国司法的社会回应力度之控制//163
第三节 迈向反思性司法:系统论视野下司法回应社会的新模式//181
结 语//205
参考文献//212
后记 努力做一名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学人//230
|
內容試閱:
|
序
侯明明是我指导的2017级、2020届的博士,在读期间非常用功,多年来一直深耕司法基础理论,并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如今,他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经过反复修改,即将出版,我作为导师,为他感到高兴。下面,我就本书谈几点阅读感想。
第一,从司法供给和社会需求的结构性供需关系来看,司法对于社会的回应问题体现了司法系统开放性的一面,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司法不能很好地回应社会诉求,那么司法和社会的融洽相处就不能实现,我们一直强调的司法公信力提升和司法权威塑造也就无从谈起。其实,司法系统从来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它与外部社会一直进行着信息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的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二,本书在“司法回应社会诉求”这一大的问题意识下,将“通过司法的社会回应”这一命题进一步划分为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理论架构和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优化路径。其中,理论架构又囊括了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基本问题指向(回应原因、方式、机理、策略等)、关键性构成要素(司法的社会回应力)、过程实质(社会问题司法化)以及核心价值取向(司法正义与社会正义的互惠)等内容。优化路径则包括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等内容。可谓自成体系,逻辑自洽。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对于司法与社会互动的一般司法理论有一定的知识增量贡献。
第三,本书在第四章还对“天津大妈摆摊射击案”这一个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以此对司法与社会诉求的互动进行了非常鲜活、生动的展示,透过个案来审视司法在回应社会中存在的结构性、系统性以及普遍性问题。这弥补了只是纯粹学理论证的抽象性和一般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融通。此外,读罢此章的分析,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作者背后的法治情怀、法治理想和对个体权利的充分关切。这相较于学术研究本身而言也许更为可贵。
第四,虽然本书在“通过司法的社会回应”这一命题下,突出了司法对于社会诉求的回应,但是它并未舍弃处理司法的自治性和司法的社会回应性之间的关系。作者恰恰将司法的自治性和司法的社会回应性的关系处理贯穿全文,处处注意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平衡的基础之上力求实现司法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进而避免了过分偏向一方的极端。也正因如此,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第五,也是最后,在法理学界,一提到“回应”二字,首先想到的就是塞尔兹尼克和诺内特的“回应型法”以及诸多学者就此引申出的“回应型司法”。侯明明博士所撰写的本书就与此有关。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地介绍观点或局限于单一的理论模型,而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既有的各种司法理论模型(治理型司法、司法多边主义、法民关系型司法、回应型司法、自治型司法、能动型司法等)之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思性司法”这一新的概念或模式,并适当地展开了论述。阐释了“反思性司法”的开放性和封闭性,且结合中国具体的司法情境进行了关于司法改革的方向性前瞻。但是这一展开还是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有待进一步细化。希望侯明明博士在未来能够对这一新概念或新模式不断地拓展,争取产出更多有价值的学术产品。
是为序。
李拥军
2024年6月16日于长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