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2.7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4.2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6.4
|
內容簡介: |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是江苏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共10册。丛书项目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魏向清教授的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团队为主创人员,由非遗专家提供专业咨询保障,以中国青年小龙与外国来华留学生大卫深度学习和体验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过程为线索,采用原创汉英对照的对话脚本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述中国非遗故事,深入浅出地对外传播中国非遗文化知识。
丛书重点译介江苏领衔申报成功的10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技艺、音乐、戏剧以及传统节日等多个非遗类型。每册读本包括非遗术语知识图谱、百字说明、故事提要等设计特色,并配以原创手绘,同时借助二维码加入音频短视频等融媒体元素,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深入浅出地对外阐释非遗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帮助读者深度理解中国非遗文化,学习相关知识。
本书适合作为来华留学生、孔子学院等及海外其他汉语培训机构的中国文化教材,也可供国内外非遗爱好者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机构使用。
|
關於作者: |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 主编 魏向清 刘润泽 刘韶方简介
魏向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合作导师。南京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中心主任,双语词典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双语词典学、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曾任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2013-2023),现任中国辞书学会学术顾问,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术语学理论与应用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两岸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协调小组成员、江苏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以及南京市翻译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重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研发了国内首个大型汉英人文社会科学术语库(NUTerm双语术语库),受中国国家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委托,主持研发了“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数据标准”;主持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委托项目“基于引文索引数据库的人文社会科学术语库建设”等。担任国内外多种核心期刊审稿人和编委,出版学术专著、编著和译著多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曾先后荣获教育bu和江苏省政府多项优秀科研成果奖。2022年荣获南京大学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称号。2022年受聘为“南京大学—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对外话语创新研究基地”首批特约研究专家。近年来带领南京大学“术语与翻译跨学科基地” 研究团队,重点开展双语辞书数字化、汉英人文社会科学术语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术语翻译以及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相关的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
刘润泽,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维也纳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南京大学“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辞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话语译介与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科技术语》编委。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包括教育bu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面向中国特色话语构建的译学术语系统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翻译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等。在《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Terminolog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国译学话语构建:知识路径与术语学方法》《人文社科汉英术语知识库构建探索》、编著《术语·知识·话语——跨学科视阈下的术语翻译研究新探索》、《世界运河辞典》(简明英汉对照版)(副主编)。研究方向为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译学辞典编纂理论与实践等。
刘韶方,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翻译硕士导师,曾任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曾被评为全球孔子学院优秀中方院长。近年独立译著3部,包括《思家小馆的晚餐》《海上明信片》《点亮黑暗》。主持省社科联创新实践项目“江苏省旅游文化汉语教学移动平台建设(2014)”,并参与省社科联应用研究精品项目“矿业翻译双语语料库构建研究”(2017)、“公共英语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2019)、中国名词委批准的重点项目“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英译及其译名规范化建设研究”(2020)等。
|
內容試閱:
|
前言摘录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编者前言(摘录)
2019年秋天开启的这次“寻语识遗”之旅,我们师生同行,一路接力,终于抵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古人云,“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5年间,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文化传承的种种磨砺,创作与编译团队的坚韧与执着非同寻常。现在即将呈现给读者的是汉英双语对照版《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寻语识遗》丛书(共10册)和中文版《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1册)。书中汇聚了江苏牵头申报的10项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以非遗术语为线索讲述中国非遗故事。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20多年来,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截至2023年12月,中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的项目数量位居世界之首(共43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非遗大国。正如《公约》的主旨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中国非遗文化的世界分享与国际传播将为人类文化多样性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实践内容。事实上,我国自古就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现今留存下来的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便是记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以“昆曲”申遗为开端,拉开了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大幕,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目前中国世界级非遗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实践非常活跃,但在译介理据与传播模式方面的创新意识仍有待加强,中国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需进一步提升。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寻语识遗》这套汉英双语丛书的编译就是我们为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所做的一次创新译介努力。该丛书被列入江苏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是对我们编译工作的莫大鼓励和鞭策。与此同时,我们受到来自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多位专家顾问的启发与鼓励,又将丛书10册书的中文内容合并编成了一个合集,旨在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广大师生。2023年夏,这套丛书经教育bu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教研项目课堂试用,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反馈。这使我们对将《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用作非遗文化教材增添了信心。当然,这套丛书也同样适用于国内青少年的非遗文化普及,能让他们在“悦读”过程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早在10多年前,全国高校就响应北京大学发起的“非遗进校园”倡议,成立了各类非遗文化社团,并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初步提升了高校学生非遗文化学习的自觉意识。然而,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群体的非遗文化普及活动往往缺乏应有的知识深度,多限于一些浅层的体验性认知,远未达到文化自知的更高要求。我们所做的一项有关端午非遗文化的高校学生群体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端午民俗的了解较为粗浅,相关非遗知识很是缺乏。试问,如果中国非遗文化不能“传下去”,又怎能“走出去”?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知,是谈不上文化自信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非遗文化自知,形成真正意义上基于文化自知的文化自信,然后才有条件由内而外,加强非遗文化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寻语识遗》丛书的编译理念是通过“术语”这一独特认知路径,以对话体形式编写术语故事脚本,带领读者去开启一个个“寻语识遗”的旅程。在每一段旅程中,读者可跟随故事里的主人公,循着非遗知识体系中核心术语的认知线索,去发现、去感受、去学习非遗的基本知识。其中,我们为核心术语绘制了原创插图,这些非常独特的用心制作融入了当代中国青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这样的方式,既保留了非遗的本“真”知识,也彰显了非遗的至“善”取向,更能体现非遗的大“美”有形,是有助于深度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一条新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会非遗知识之“真善美”,我们将通过二维码链接到“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公众号,计划陆续提供朗读音频与解说视频。这些多模态的内容呈现与活泼的文字将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术语承载的厚重知识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更加“可爱”的方式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非遗文化悦读系列是一个开放的非遗译介实践成果系列,愿我们所开辟的这条“以译促知、以译传通”的中国非遗知识世界分享的实践之路上有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大家携手,一起为“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实施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