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3.3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12.7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102.4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8.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5.2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9.7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5.8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7.8
|
編輯推薦: |
我们常常如同池塘上掠过的石子,在这个丰富奇妙的世界里匆匆跳跃。在《慢观察:观察学习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沙里·蒂什曼以其精妙的洞察,探索了如何专注细致地观察周遭万物,彰显了感官品味在艺术、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慢观察:观察学习的艺术与实践》汇集了蒂什曼在丰富经验和深刻反思中提炼出的诸多真知灼见。作者以生动直接的笔触、引人入胜的实例,论证了“慢观察”的价值。这本书将成为那些致力于慢生活、深入观察和了解复杂世界的人的灵感源泉和实用指南。
|
內容簡介: |
《慢观察:观察学习的艺术与实践》一书有力地论证了在各类学习环境中——无论是通识还是专业、正式还是非正式——进行“慢观察”的重要性,揭示了其与教学、学习和知识核心概念的紧密联系。作为一种源自博物馆的实践,“慢观察”正日益显示出其广泛的教育益处。该书主张,通过耐心、沉浸式地关注内容,可以创造出通过快速信息传递无法实现的积极认知机会,从而促进意义建构和形成批判性思维。书中探讨了这一有目的的行为实践在多学科中的应用,引用了视觉艺术、文学、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以真实、原创的场景生动展示了“慢观察”的复杂性及其带来的巨大回报。
|
關於作者: |
沙里·蒂什曼(Shari Tishman)现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研发中心“零点计划”高级研究员、教育学讲师,原“零点计划”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思维与理解能力培养、在“艺术”中学、基于艺术的学习等领域的研究;曾主持多个艺术教育创新项目,如“可视化思维”(Visible Thinking)、“艺术化思维”(Artful Thinking)等,旨在通过艺术深化学习体验,并培养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合作参与的“走出伊甸园”学习项目(Out of Eden Learn)迄今为止已覆盖60多个国家,累计服务超过30000名青少年,其研究成果对艺术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胡泊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福建省美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规划课题 “‘具身化’美学视域下的美育研究”、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新时代美术馆公共美育人才培训”、国家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美国中小学视觉艺术教育思想研究”等。
王绍祥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翻译协会副会长,第二至第六届丝绸之路电影节英文字幕主审校、2020世界遗产大会英文标识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译著20多部,参编著作3部,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6篇收录A&HCI、SSCI。主持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1项。
陈丹艺
福建师范大学美育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参编《大学美育》《新时代美术馆公共美育》等,多篇文章发表于《美术大观》《比较教育研究》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
叶伊婧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主修方向英语笔译。主要译作:《园艺的科学》(青岛出版社)。
|
目錄:
|
致谢 I
观物有道——“慢”中见真章 II
第一章 序言:“慢”至关重要 1
第二章 观察的策略 5
第三章 “慢”的实践 18
第四章 观察与描述 32
第五章 亲身观察……参观博物馆 44
第六章 校园中的观察 57
第七章 科学与观察 73
第八章 慢观察与复杂性 81
第九章 结论:“慢”的思考 92
|
內容試閱:
|
观物有道——“慢”中见真章
在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速的时代,快餐文化不仅占据了餐桌,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生活方式,人们疲于快速浏览、流于表面: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社交媒体上浏览他人的生活,通过点赞和评论来建立联系;在快餐店里快速解决一餐,却忽略了食物的本味和营养;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娱乐和刺激,却无视了现实世界中的美好和感动。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逐渐侵蚀着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在博物馆、美术馆中,“机械之眼”似乎已然代替双眼,成为观察的工具,而人与世界之间,也仿佛被科技的“黑镜”所区隔。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注意力经济”的兴起,人们的注意力被泛滥且碎片化的信息所占据。美国著名科学家司马贺曾提出,信息的过度充斥将消耗接收者宝贵的注意力,虽然信息量急剧增加,但注意力却日渐稀缺。 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人们仿佛成为数据洪流中的浮萍,被各种趋势和流行迅速推动,难以在任何话题上扎根。
正因如此,学习“观物之道”,即为什么观察以及如何观察世界,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为了抵御快节奏文化对感知深度的侵蚀,更是旨在恢复并增强与真实生活的连接。沙里·蒂什曼提出的“slow looking”,并非仅限于物理意义上的“慢”和“看”。实际上,选择将其翻译为“慢观察”而非“慢看”,正是基于二者在中文上的差异。在中文语境中,“看”通常指简单的视觉行为,主要关注于物理层面的视觉接收,而“观察”则意味着更为主动和深入的过程,涵盖了细节分析和深度思考。因此,“慢观察”较好地传达了原文“slow looking”的精髓——鼓励人们对眼前的事物采取一种更为专注、细腻和反思性的态度。“慢观察”关乎身体与心灵的全面参与,它鼓励我们动用所有感官去体验、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既涵盖了视觉上的洞察,也包括听觉、触觉甚至情感上的共鸣。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更重要的是,通过具身化的体验,提升了对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作为一种全面的观察方式,“慢观察”鼓励我们超越初步印象,采用无偏见的观察进行审慎思考、细致甄别;而作为一种具身化的学习形式,“慢观察”则要求我们从主观感受中抽离,以科学、理性的方法理解观察对象的真实本质与复杂性。对于习惯快速信息流的“APP一代”而言,“慢观察”能够有效帮助他们从众多信息中洞察本质,并形成独立的判断,从而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鉴于此,本书中的“慢观察”,既是科学、专业的“观物之道”,亦是可习得、可迁移的“求知之道”“明慧之道”与“识真之道”。而真正的“慢观察”,也代表着一种乐于对事物进行探究的生活态度,即一种“处世之道”。我邀请您一同加入这场“慢观察”的旅程。当您阅读本书的同时,可尝试在生活中亲身实践“慢观察”——无论是在美术馆中欣赏一幅画,还是在自然中观察一朵花。我期待着与您分享通过“慢观察”而收获的体验与感悟,让我们一起探索“慢观察”的力量,重拾那些在忙碌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瞬间!
最后,感谢福建师范大学的王绍祥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的叶伊婧、陈宇昕同学,在本书翻译审校工作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同时,对我的学生陈丹艺、严亚恒、王馨禾在翻译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此外,特别鸣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孙娟老师以及T&F出版社版权部的尹雅熙老师为本书出版所做的杰出贡献。
胡泊
2024年4月9日
第一章 导论:“慢”至关重要
在加州奥克兰,四名九年级学生围坐在桌旁,挥舞着螺丝刀拆解门把手。他们手眼并用,试图弄懂门把手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和零部件。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摊着一大张纸,他们边拆边记边画,记录着自己的发现。
在中亚,一名记者正沿着古丝绸之路徒步旅行。作为慢新闻的实践者,他会侧耳倾听那些永远都成不了头条新闻的故事。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郊外,他停下脚步,拜访一家传统造纸厂。看着水车驱动木槌把树皮捶打成纤维状的纸浆,他写道:纸张干燥、平整之后,摸起来就像丝绸一样柔软。
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一群住院医生聚集在一幅大型画作前。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观赏艺术作品来培养自己的观察技能。导游让他们仔细观察画作并分享观察结果。随着对话的展开,医生们惊讶地发现:尽管所有人获得的视觉线索并无二致,但他们每个人对这幅画作的理解竟然如此不同。这次经历让他们对自己的临床实践有了新的思考。
在河对岸的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一名中学生俯身靠近电脑屏幕,进入了沉浸式的池塘生态系统虚拟环境。自我“缩小”之后,她登上了一艘微型潜艇,开启了池底探索之旅。在那里她发现了一些微生物。接连“数日”,她仔细地观察着它们的行为。
在印度金奈,一个11岁的小女孩在其居住的社区里慢悠悠地逛着,打算用全新的眼光去观察熟悉的环境。她拍下照片,记录下她未曾留心过的事物。过后,她登录了一个在线论坛,发布自己的漫步故事。在论坛里,她浏览了其他国家学生的帖子,他们也有类似的散步经历。透过他们的眼睛,她也看到了他们的社区。
这些都是真实的“慢观察”故事。所谓“慢观察”其实不言自明,就是花时间去仔细观察事物,而不只是满足于匆匆一瞥。它不仅出现在上面每一个小故事里,也出现在人们愿意花大量时间近距离观察世界的任何地方——教室、美术馆、实验室、网络、后花园或是社区步行道。
本书旨在探索作为一种学习模式的“慢观察”。“慢观察”这个术语尽管借用了“视觉”的通俗表述,但需要强调的是,长时间的观察学习也可以通过调动所有感官得以实现。本书中的大多数例子和观点都关乎视觉观察,但也有很多不是,我经常使用“观察”这个词来指代广义的感官观察。举个例子,我可能会说,在开头的小故事中,那些九年级学生手眼并用“观察”那个门把手。
无论采取何种感官形式,“慢观察”都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它帮助我们理解无法快速掌握的复杂信息,它所涵盖并侧重的是一套不同于其他学习模式的独特技能和素养。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可习得的实践方法。
我也是几经周折才开始重视“慢观察”这一话题。我是一名教育研究者,我的研究重点通常被同行称之为“高级认知”。我对超越基本读写能力的思维方式颇感兴趣,所以我的研究项目的侧重点通常在于培养批判性、反思性和创造性思维。
多年以来,观察学习其实并非我思考的重点。就算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充其量也只是将其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如通过观察收集数据,然后将数据应用到推理或解决问题等更高层次的思维过程。然而久而久之,我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我还记得第一次萌生新意识的情景。那是一个开学初,当时我正在一个五年级的班级里参观。学生们吵吵嚷嚷地涌进教室。老师告诉我,她打算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让学生们欣赏马蒂斯(Matisse)的一幅画。出于礼貌,我点了点头,但我当时真实的想法是:你让一群五年级的孩子乖乖地坐在那里看30分钟画?不出一会儿,整个教室不变得闹哄哄、乱糟糟才怪。但是那位老师自有安排。她用了一些简单的策略来帮助孩子们延长了观察时间,而不是一看了之。这些策略简单之至,但效果之佳令人瞠目结舌:例如,让学生们列出自己注意到的五样东西,然后围成一圈,让每个学生轮流根据其他同学之前说过的内容做进一步观察,再让学生们找其他同学分享两个问题,这样半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
在每一轮新的观察中,那位老师都会给予学生大量时间去看。她没有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地给孩子们讲很多关于这幅画的信息,但是学生学到的知识的丰富程度令人震惊。例如,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观察之后,他们开始注意到作品结构的复杂性——各种形状、颜色和线条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他们还发现这幅画有几处模棱两可,既可以这么解读,也可以那么解读。画作上是一个色彩斑斓、图案生动的餐厅,餐桌旁有一把空椅子。学生们会做出如此这般的猜想:这把椅子是给谁用的?艺术家吗?他们甚至设想自己坐在椅子上的情形,想象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们心想:真不错,但也许有点压抑吧)。诸如此类。即便学生们对于如何“正确”解读(如果真的有所谓的“正确的解读”的话)这幅画没有达成共识,即便他们背不出有关这幅画的历史信息,但是显然他们已经收获满满。此外,他们所获得的知识靠的完全是自己长时间密切的观察。哪怕给他们提供再多外部信息也无法取代他们所获得的洞察力。
这次经历之后,我开始留意“慢观察”在其他情境(校园内外)中的影响力。它只需要些许结构支撑却具有如此巨大的内在吸引力,这一点着实令我痴迷不已。我开始将其视为一种具有内在奖励反馈回路的主动认知形式:看得越多,看到的就越多;看到的越多,就越投入。我开始好奇不同领域(人文艺术、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实践有哪些共性。我开始寻找可以让我更深入了解“慢观察”的研究项目,也越来越多地把“慢观察”融入到我自己的高校教学实践之中。我开始对教育史学思想和博物馆史中的“慢观察”产生了兴趣。我越来越好奇“慢观察”与科学观察史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文学描述之间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中,我都在努力了解“慢观察”可以给学习带来的裨益以及相关教育实践活动。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探寻之旅的故事。我在写作本书时,我心目中的读者对象是教育从业者,所以,如果你想寻找一些适合课堂教学的实用点子和策略,阅读本书你必定会有所收获,尤其是前几章和最后一章。在书中,你也会发现一些让你跃跃欲试的“慢观察”习题。但书中讨论的许多观点和例子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畴。何为“慢观察”?如何“慢观察”?为什么“慢观察”至关重要?我希望本书能引起所有对“慢观察”好奇的人的兴趣。
“慢”正当时
我绝对不是唯一一个对“慢”有兴趣的人。如今,欣赏慢生活已成为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似乎起源于具体的某一天。1986年,麦当劳计划在罗马的“西班牙大台阶”开设餐厅。闻讯后,一个名叫卡洛斯·佩特里尼(Carlos Petrini)的意大利美食与葡萄酒记者在“西班牙大台阶”上组织了一场抗议示威活动。这场示威活动进而引发了“慢食运动”。“慢食运动”推崇本地食材、可持续食品生产,以及慢慢享受餐桌上的传统乐趣。自此,这一运动遍及全球,至今仍在蓬勃发展。在当代文化中,人们对“慢”的追求似乎越来越高。仅举几例:有一个“慢艺术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这样的活动,规则很简单:去一家艺术博物馆,看五件作品,每件5到10分钟;然后和别人共进午餐,与之交谈你的所见所闻。还有一种“慢教育”运动,摒弃了旨在提供所谓“应试知识包”的快餐化学校教育模式,转而主张鼓励深入学习和师生间高质量互动的学校教育。还有“慢新闻”,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拒绝迎合公众对即时信息的渴求,而是强调漫步穿梭于世界各地,仔细聆听这个世界的故事,以更具人情味的节奏进行报道。
虽然不是所有的“慢”潮流中都强调“慢观察”,但它们都涉及超越第一印象,转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展开的更加身临其境、更持久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本书就是这种趋势的一部分。不过,我所定义的“慢观察”也有一些与大趋势不符的特点。其一,我认为“慢观察”并不一定以安静、沉思的情绪为特征。正如我走进那间五年级教室时所学到的,长时间的观察可以是一件充满活力、生动活泼的事情。当然,它也可以是平和、宁静的,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但事实上,它无需具备前述的任何一种特征。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再次谈到,现在提及这一点,是因为我想清楚地表明,我倾向于从广阔而非狭隘的角度来看待“慢观察”;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能做到“慢观察”,而且可以在多种情绪和多种节奏下实现“慢观察”。
其次,我也不认为“慢观察”一定是反科技的,尽管数字生活的速度可能对“慢”构成挑战。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沉浸式的社交媒体、无所不在的信息流、动动手指就能获得的无穷无尽的信息——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但数字技术和媒体也可以成为强大的工具,帮助人们仔细观察他们原来可能会忽略的事物。例如,在我写这本书的期间,正因为有了美国宇航局(NASA)社交公众号,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才得以悠哉游哉地在线浏览岩石般贫瘠的彗星在太空中急速飞行的图片。通过数字众包,成千上万的人得以帮助科学家仔细观察自然世界。通过媒体图片的病毒式传播,数十万的人才得以检视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我们快节奏、数字化的文化可能会对“慢观察”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机遇。
关注“慢观察”的主要原因有三。在数字时代,尽管这些原因可能显得尤为迫切,但它们并非仅限于数字时代。
1.“慢观察”是对人类自然的“快观察”倾向的一种重要反向平衡。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快速扫描周围的视觉环境,不假思索地接受任何现成的表面信息,然后迅速继续前行。第一印象往往是在瞬间形成的,而且犹为持久。此外,当我们处于这种快速模式时,往往倾向于进行“填空式”观察。恰到好处的寥寥几笔,就能让我们“看到”一张完整的脸,就像我们只听几句歌词就能了解一首歌的大意一样。通常情况下,“快观察”是行之有效的。为了辨识事物而反复观察,确实不便。要想生活得游刃有余,直观的视觉感知是必需的。但有些事情不是一眼就能完全理解的。当看到一张陌生城市的地图时,你可以很快看出这是一张地图,但你需要研究一阵子才能利用它提供的信息。通过“快观察”,你可以迅速了解事物的要点,但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却需要时间。看一眼树,你就会知道它有树干、树枝和树叶。但要注意到树皮上地衣的斑斓图案、树冠的不规则形状以及作为其生态系统一部分的无数生物,却需要时间。
2.“慢观察”在通识教育中往往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头脑中最有成效的工作并不总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从“快观察”向“慢观察”的转变就像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快思考”和“慢思考”。2前者的特点是快速、直观、自动的判断——包括通过视觉第一印象做出的判断——它是思维最普遍的运作模式。慢思考的特点是深思熟虑、仔细思考。其特点是根据证据进行推理、分析思考和谨慎决策。慢思考的回报是巨大的(想想现代科学和西方哲学),但让思维慢下来,放弃快速的直觉判断,转向慢速的谨慎思考,则需要专注、意志力和训练。
在教育界,大多数人都认同培养审慎思维的价值。教育工作者(包括本人)普遍认为,教会年轻人运用证据进行推理、巧妙地分析和评估论点以及谨慎地做出判断十分重要。我们将这些能力视为基本的思维技能,适用于所有学科和日常生活。许多学校的课程都声称要教授这些基本技能,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优质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慢观察”的教学往往更加专业化。高中生可能会在艺术史课或科学实验室中有机会练习“慢观察”。但培养学生慢慢观察世界的能力通常不会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这是令人遗憾的,因为“慢观察”与“慢思考”都具有同样广泛的适用性,但两者的技能组合却有些不同。“慢思考”包括分析信息、权衡证据和仔细推断。而“慢观察”强调的是观察细节、延迟解释、仔细辨别、多元视角、主观意识,以及有意识地使用各种观察策略以便超越第一印象的能力。当然,这两者也有重叠之处。例如,“慢思考”和“慢观察”都强调多元视角和多来源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这两个领域都不能取代对方,在教育方面,对其中一个领域的关注并不能充分促进另一个领域能力的发展。
3.仰观俯察的能力具有公认的价值。人们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很少有人对仰观俯察能力的价值持有异议。大多数人凭直觉就知道世界是复杂的,且常常操之过急,妄自断言,说应该如何解决或解开世界的复杂性云云。“慢观察”是应对复杂性时的一种健康反应,因其为感知和欣赏事物的多个维度创造了空间。然而,尽管这种反应源自于本能,却需要用心去维持。这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难。一般而言,最需要放慢步调、微察秋毫的关键时刻往往也最具挑战性,即一切与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理念产生冲突的时刻,如出现政治分歧、个人纠纷、价值观冲突的时刻。然而,矛盾往往是复杂性的一种表现——说明事情远不止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试想若有一种教育方法,能够让我们认识到面对矛盾冲突时,正是审视复杂性的时刻,而非相反,其价值不言而喻。
本书的一个关键论点是,“慢观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可习得的能力。问题不在于人们对这种能力重要性的认知,而在于人们未能获得帮助来发展支持这种能力的技能和倾向。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当代西方教育强调理性、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尽管“慢观察”通常不被视为一种核心教育价值,但它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我们决定什么是真实和正确之前,仔细观察眼前的事物至关重要。
注释:
1. 相关例子可参阅http://www.slowmovement.com/slow_schools.php
2. 关于此项研究的全面解读,请参阅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 Farrar, Strauss and Girou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