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瓷的丝绸之路(一茶一知己,一瓷一世界)

書城自編碼: 403334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冯云龙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230390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9.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女人的胜利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7.4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73.7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5.2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2.8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9.7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7.9
周易
《 周易 》

售價:HK$ 45.8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9.0

 

編輯推薦:
一茶一知己,一瓷一世界
瓷都之源,名茶之乡
內容簡介:
摸一下嘉峪关带着历史余温的瓷片,望一眼绽放在南海一号里的青花,那条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陶瓷之路”,一条“瓷的丝绸之路”。
在这条路上,有痴迷于瓷的国王,有奔于王命的官吏,有视财如命的商贾,还有诗人、学子、僧侣及芸芸众生。他们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丝路的传奇。
“丝绸之路”成就了“业陶都会”的千年梦想,“瓷”的光环让“丝绸之路”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關於作者:
冯云龙,景德镇浮梁县人,历任浮梁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浮梁县史志档案局局长,编审。系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历史学会会员。主编有《浮梁县志》《中共浮梁地方史》《浮梁民间传说故事集》《丝路源典 水木浮梁》等书籍40余部,著有史论《高岭文化研究》、散文集《高岭路上》、长篇人物传记《台湾知府邓传安》。
目錄
目录

序章  青瓷与茶 001

第一章 丝路原典
麇居之地 014 县治疑云 016 百流南泻 025 好学无荒 027 王侯与隐士 037 民谚哲学 049 神秘法则 055

第二章 皇帝视角
陈后主的挽歌 061 隋炀帝的吉祥物 062
10.唐宪宗的高参 064
11.烟清市埠桥 067
12.盛开的“百合花” 070
13.太皇太后的面子 073
14.乾隆爷的书灯 076


第三章 御瓷进京
15.陶玉进京 079
16.徽饶古道 084
17.石门街咏叹 088
18.永丰一块碑 091
19.诗意东流 096
20.烟雨雁汊 100

第四章 海上丝路
21.青花的诱惑 106
22.天外来客 108
23.驳运大庾岭 109
24.装不尽的河口 111
25.三里街 115

第五章 丝路茶香
26.前月浮梁买茶去 121
27.茶酒之论 125
28.汤翁新梦 128
29.清宫玉液 131
30.民国总理的“浮红”缘 135
31.上海滩的“大东家” 146
32.国礼 149


第六章 丝路信仰
33.因为山在那里 154
34.缘起双峰庵 170
35.佛印道场 174
36.祈雨神潭 184
37.归去来兮 189
38.大义旸府寺 196

第七章 丝路乡愁
39.瓷源瑶里 203
40.独轮车推来的小街 207
41.巨人的肩膀 212
42.蜚英坊前 221
43.问史英溪 230

第八章 护路使臣
44.义侠的尴尬 236
45.罗生门 242
46.册封琉球王 250
47.活人百余 257
48.督陶与关督 261
49.守望台海 266
50.改革悲歌 296
第九章 丝路记忆
51.贡生的情怀 310
52.德艺双馨的大儒 312
53.吃螃蟹的人 317
54.蓝浦托“孤” 322
55.为了先生嘱托 325
56.使命 330

后记  孕育的苦与乐 338
內容試閱
历史文化的文学转述
江华明
这个春天,云龙兄交给我一本厚似砖头的打印手稿,请我从文学的角度帮忙提提意见。印象之中,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文字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忙碌于浮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工作,组织并筹建了景德镇市乡土文学作家协会。为了有效传播,他将地方史志文化转化成文学的形式,有多篇历史文学小说作品问世,我感到由衷欣慰。
我以为冯先生的时间,几乎被他忙忙碌碌的日常琐事和文字追求所填满。料不到转眼几个月空当儿,他又拿出了这部近三十万字的散文集《瓷的丝绸之路》。翻一翻长长的目录,一共九个大章,由五十六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小节组成。
这部书稿经过七年酝酿,三年伏案,四易其稿。一腔雄心壮志,默默倾力,久久为功——这都不是常理和表象,可以推想是精力与汗水的集成。
据权威分析,二十一世纪初,乡村文学的地方史志,已然成为文学的亮丽风景。阿来的《机村史诗》、王跃文的《家山》、迟子建的《白雪乌鸦》以及铁凝的《笨花》,就是很好的例证。作为小说作家,我在2022年成功出版了一部“丝路百城传”系列中的《景德镇传》,这是我在题材和体裁文学书写中的转轨试验,为此我被奉为地方史的研究专家。
而冯云龙先生不同,他原本就有一肚子史料。他在《瓷的丝绸之路》集子“题记”里说:“摸一下嘉峪关带着历史余温的瓷片,望一眼绽放在南海一号里的青花,那条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陶瓷之路’,一条‘瓷的丝绸之路’。”他还形象地说:“在这条路上,有痴迷于瓷的国王,有奔于王命的官吏,有视财如命的商贾,还有诗人、学子、僧侣及芸芸众生。他们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丝路的传奇。”
这部集子紧扣“丝路”主线,从“序章:青瓷与茶”出发,浩浩然骄傲地介绍“丝路原典”和“皇帝视角”,然后就史实娓娓道来,说“御瓷进京”“海上丝路”“丝路茶香”“丝路信仰”以及“丝路乡愁”,最后落脚到“护路使臣”和“丝路记忆”。每章里集中了五到七篇专题散文。作者这么坚定地认为:“丝绸之路”成就了“业陶都会”的千年梦想,“瓷”的光环让“丝绸之路”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通读整个集子,从字里行间得知,他正在着手以宏大的叙事兑现自己转轨文学的诺言。用文学的手段记录史志,以史志的文学弘扬情怀,这就是冯云龙的文学之梦。
这些散文,既是在书写个人体悟和抒发自我情怀的文艺作品,又是一部非编年史或断代史志。以浮梁历史为述说对象,以地方特产——瓷、茶为中心,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人物故事、人文景观为依托,谱写了浮梁县及县辖景德镇千百年来瓷与茶相关的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很多重大节点上的历史故事和细节,对我而言都是第一次听到。全书在述说上条理清晰分明,各个章节在意义上集中通透。比如在“丝路原典”一章中,他集中了地方上“麇居之地”“县治疑云”“百流南泻”“好学无荒”“王侯与隐士” “民谚哲学”和“神秘法则”等经典,自豪地书写了文化源头的典籍故事。
这些均显见出一个资深历史文化学者的长项。其散文能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呈现出历史厚重感而避免了史书上的简奥枯燥,具有通俗流畅的文笔,克服了信马由缰的闲谈。
江华明 于景德镇
2024年4月

后记 孕育的苦与乐

将景德镇、浮梁县悠久的瓷茶文化,以文学的形式转述出来,是我多年的梦想。它萌发于2009年完成了二轮修志之后,催生于201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
那年的金秋时节,第六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在“黄河之都”兰州召开,主题是“一带一路”与地方志创新。会上我作了《从方志文献看景德镇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发言。讨论会上,专家建议,若将此文拓展开来,增加些故事情节,将是一部独特的地情书。2017年一次偶遇中,时任江西省作协主席的刘华先生直接给出了名字:《瓷的丝绸之路》。从此,这本书便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2022年,当《台湾知府邓传安》《梦醒他乡》两部长篇相继脱稿之后,我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艰辛的创作之“路”。
虽然动手之前,我已经做足了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但真正动起笔来,其难度之大还是超出我的预想。
如何在“一带一路”的视阈下,把如山的资料装进这个框子,这是我遇到的第一道难关。煎熬中,参加了江子的《青花帝国》研讨会。这本书无论是结构还是叙事方式都给我一个很深的启示。它构建了一个“青花帝国”,里面生活着皇帝、督陶官,也有工匠、画师、诗人和江湖。作者将自己融于历史事件之中,并采用小说似的情节,引人入胜。于是,本书的框架就明晰起来:在这条“瓷的丝绸之路”上,有痴迷于瓷的国王,有奔于王命的官吏,有视财如命的商贾,还有诗人、学子、僧侣及芸芸众生。丝路作为一个庞大的商贸、交通体系,源头状况是怎样的,它如何成为皇帝的盛宴,御瓷进京之路、海上丝路的路线若何。还有,漫长的丝路上,肯定飘逸着茶香,萦绕着梵音,充满着乡愁。当然,丝路的畅通,也一定离不开那些默默坚守的护路使者和责任担当的史官。有了这些思路,众多的素材立即变得灵动起来。
史志书籍对事件和人物的记载往往遵循一定格式,许多重大事件,志书上常常就那么寥寥数语。比如,新平县首次贡陶础这件事,志书上就三十二字:“陈至德元年,大建宫殿于建康,诏新平以陶础贡。雕镂巧而弗坚。再制,不堪用,乃止。”又如,体现瓷路与丝路交会的“陶玉进京”和景德镇第一次设置陶业管理机构的事情,县志上也仅有十七个字:“唐武德四年,里人陶玉献假玉器。由是置务。”再如“高岭土圣”,民国《玉岭何氏族谱》上,也仅为十二字:“初开高岭磁土故业者,庙祀之。”而“民国总理的‘浮红’缘”一节,仅缘于磻溪汪氏宗祠里的一块贺匾。这位祖籍“祁红”故里的民国总理许世英,缘何对“浮红”故里情有独钟?后来才从他为浮梁县《府前汪氏宗谱》写的一篇序文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年代久远,时过境迁,资料匮乏。如何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情形下,复活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且让它们丰满、生动起来,这是我创作中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近三年来,我终日沉浸在想象构思之中,饱受搜肠刮肚之痛,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当然,一旦有了个理想解决方案,那种手舞足蹈之景况、道中折返之行状,那种与键盘接触的热切,不啻于母亲在婴儿脸庞上的一次次亲吻。
有段时间,我像一个饿坏了的孩子,贪婪地在文学的海洋中吮吸养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阿来的《尘埃若定》、刘华的《一杯饮尽千年》、郑骁锋的《为客天涯》、江华明的《景德镇传》成为我案头重点读物。我试图从他们的潇洒纵横、汪洋恣肆、从容淡定中,找到地方史志与文学作品的平衡点。
七年酝酿,三年伏案,四易其稿,终于告竣。望着这洋洋洒洒的三十万字,我自己也倍感惊奇。就在此书煞尾之际,记起一位年轻母亲谈起孕儿过程——与我的编写之路何等惊人相似。创作的痛苦就像母亲孕育与生产的痛苦,出于一种强烈的自然力量,让人痛并快乐着。有朋友戏谑:既然这么痛苦为何还要写呢?我说:只有当过母亲的人才可以完美地回答。
阵痛过后的喜悦是感谢。感谢程新宇、张汉坤、程文芳三位县领导,是他们的鼓励与支持坚定了我写下去的信心;感谢江华明先生,作为长篇散文写作的熟手,他为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感谢作家出版社领导的厚爱和责任编辑桑良勇先生的辛勤付出。他的润色加工让拙作增色不少。限于本人学识,难免仍有不少差错,恳请读者赐教!

2024年4月18日于浮梁县城

青瓷与茶,人类创造的两件多么伟大而神秘的作品!其伟大之处在于,从其诞生的那天起,不论是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抑或是兵荒马乱的艰难岁月,它们与人类(无论是皇室贵胄,还是黎民百姓)总是不离不弃,相伴左右。其神秘之处在于,它们的出生地——土与草的大家族,本就是自然界里的平凡之物,只是经过水与火的洗礼,在涅槃中得到重生!
青瓷与茶,不仅满足着人类衣食住行的物质欲望,而且还是人类文明思想的寄托,满足着人类的精神需求。平凡孕育着伟大,普通蕴藏着神秘。这大概就是它们的独特之处。制陶,一种奇妙的人类世界共生文化现象。古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水和土,这是大自然的赐予。人类对火的使用和控制,让陶器的出现成为可能。在反复认识、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人类便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这种技术。陶器在古代世界各个文明中心都是独立创造和发展的,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人制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初期。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刚刚过上定居生活的先民,在知道用火控火的同时就发明了制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江西万年的仙人洞人,他们采用捏塑与贴敷的技术,制出层次分明的陶器,成为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浮梁县的水家车村、沽演村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带有绳纹的硬陶表明,浮梁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制陶技术。
瓷器则不同,它虽是由陶器演化而来的,但二者有质的不同。它除了必须具有制陶的水、土、火三个必要条件外,还必须满足另外几个条件,如瓷土、釉土和1200℃以上的高温。然而这三个条件不是一般地方所具备的。大量的考古资料显示,在离景德镇东边四百多公里的浙江上虞等地,就先后发现过瓷窑遗址;在豫、皖、湘、鄂等地东汉晚期的墓葬里,以及江苏高邮的邵家沟,也曾出土过瓷器制品;当然在江西考证出来的实物瓷器则更多。
所谓青瓷,其实是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可谓是瓷器的鼻祖。青瓷色泽虽不炫目富丽,但釉色清澈本真,显示出生命的原色。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中焙烧所致。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斑斓而著称于世,是中国陶瓷工艺中的珍品。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才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青瓷的历史不仅是跨越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其温婉静谧、含蓄敦厚的特质,也始终影响着中国人对人性深处率真、美好的追求,体现并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器道并重”的品格与境界。青瓷在其早期的制作中就与儒、释、道等文化完美结合,共同创造了早期青瓷文化的艺术特色,并且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和变迁,逐步演变和固定成为特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流传至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