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1.2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HK$
113.9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73.7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9.7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5.4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9.4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101.2
|
編輯推薦: |
达尔文曾说:“人和高等动物之间的差异固然大,但那是程度差异,而非种类差别。”人类是历史悠长、物种丰富、数量庞大的动物王国的一员。从300万年前,人类祖先在非洲稀树草原上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开始,非人类动物就一直在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直至今时今日。回溯缓慢向前的历史长河,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它们对人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比人类对于它们的影响要深远、关键得多。了解这些动物从古老时代便开始的漫长生存发展史、学会讲述它们的故事,才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比较自身的历史与特征,锚定我们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位置与责任。
随着人类社会在科技文化加持之下的高速发展,我们习惯于认为“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思想、哲学、宗教、艺术,乃至很大一部分科学知识都基于这一假设……以至于我们干脆对世界做出了“动物世界”“人类世界”的粗暴两分。而实际上,我们的生活、历史和思想始终是与我们的动物伙伴们交织在一起的。
西蒙·巴恩斯从地球上千万物种之中精心挑选了100种动物,写就这本《100种动物的世界史》,深入考证这100种非人类动物的发展史、演变史,生动讲述每一个生老兴亡、抗争迭变的令人深省的故事,揭示
|
內容簡介: |
“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观念已将人类引向毁灭之路。我们身边的猫和狗,餐桌上的牛和鱼,以及为人类食物授粉的蜜蜂,它们与我们同为动物世界的成员。在《100种动物的世界史》中,西蒙·巴恩斯讲述了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100种动物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发人深省。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如何驯化动物,将其变成我们的食物和交通工具,以及动物如何助力农业,使人类文明成为可能。一种跳蚤差点毁了欧洲的人类文明,欧洲人将一种牛科动物赶尽杀绝,小小的鸽子让人类实现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曾被视为神之愤怒的北极熊沦为人类活动的受害者……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存在的首要议题。这本精美的图文书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或许,这可以拯救步步逼近毁灭的北极熊,甚至拯救我们自己。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西蒙·巴恩斯,英国作家,曾任《泰晤士报》首席记者,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专栏作者,著有《100种动物的世界史》《100种植物的世界史》《重返野外》《沼泽之上》《绿色星球》及“观鸟者三部曲”等书。他还是世界土地信托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南卢安瓜保护协会的受托人及国际拯救犀牛协会的资助人。2014年,他被授予罗斯柴尔德奖章,以感谢他为保护野生动物作出的不懈努力。《星期日电讯报》评价他:“巴恩斯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声音,总想挑战传统观念,寻求更为深层的意义。”
译者简介:
王甜甜,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系欧洲古典文学硕士,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已出版数十部翻译作品,包括《身体语言密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冬季堡垒》《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等。
|
目錄:
|
1. 狮子
2. 家猫
3. 大猩猩
4. 加拉帕戈斯嘲鸫
5. 美洲野牛
6. 印鼠客蚤
7. 牛
8. 蓝鲸
9. 珊瑚虫
10. 鹰
11. 鸭嘴兽
12. 蜜蜂
13. 雷克斯暴龙
14. 鲨鱼
15. 蟑螂
16. 大熊猫
17. 鳕鱼
18. 白鹭
19. 渡渡鸟
20. 驴子
21. 狼
22. 鸽子
23. 蚊子
24. 老虎
25. 老鼠
26. 胡蜂
27. 蚯蚓
28. 蛇
29. 鸡
30. 猴子
31. 始祖鸟
32. 家蝇
33. 狗
34. 熊
35. 骆驼
36. 企鹅
37. 章鱼
38. 海豚
39. 犀牛
40. 夜莺
41. 猪
42. 黑猩猩
43. 信天翁
44. 旅鸽
45. 舌蝇
46. 鸭子
47. 袋鼠
48. 袋狼
49. 鳄鱼
50. 马
51. 猫头鹰
52. 海豹
53. 园丁鸟
54. 大象
55. 水虎鱼
56. 山雀
57. 蜘蛛
58. 蚕
59. 隼
60. 雉鸡
61. 藤壶
62. 头虱
63. 乌鸦
64. 蝙蝠
65. 熊蜂
66. 鲑鱼
67. 剑羚
68. 绵羊
69. 夏威夷黑雁
70. 红毛猩猩
71. 鹦鹉
72. 科罗拉多甲虫
73. 蝗虫
74. 白 豚
75. 鹤
76. 猛犸象
77. 山羊
78. 眼丝虫
79. 孔雀
80. 金鱼
81. 金丝雀
82. 驯鹿
83. 火鸡
84. 鹿
85. 兔子
86. 麻雀
87. 蝴蝶
88. 果蝇
89. 中南大羚
90. 巨型鱿鱼
91. 河狸
92. 南美鸬鹚
93. 家鼠
94. 鹳
95. 牡蛎
96. 美洲豹
97. 粉红鸽
98. 加湾鼠海豚
99. 蚂蚁与白蚁
100. 北极熊
作者后记
译名对照
译者后记
图片来源
作者致谢
|
內容試閱:
|
前言
我们并不孤单。
在宇宙中,我们并不孤单;在这个星球上,我们也不孤单。在荒野中,我们不孤单;在田园中,我们不孤单。在城市里,我们不孤单;在家中,我们依旧不孤单。就连在泡澡或淋浴的时候,我们也非孤单:蠕形螨虫就生活在我们的面部皮肤上。
我们是人类,并对“人类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观点情有独钟。我们的思想、哲学、宗教、艺术,乃至很大一部分科学知识都基于这一假设……以至于我们干脆将世界分成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两部分。在人类文化中,最大的侮辱莫过于“没人性”这三个字。我们用它来形容阿道夫·希特勒,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拉布拉多犬、玩毛线球的猫以及女王骑的马,它们也统统没人性。
事实上,我们人类和我们身边的猫和狗一样,都是动物王国的成员,此外,我们吃的牛和鱼,给大多数人类食用植物授粉的蜜蜂以及我们脸上的螨虫,也都是这个王国的成员。我们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也是灵长目动物;我们是类人猿;我们与黑猩猩、倭黑猩猩有超过98%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都是相同的。
我们的生活、历史和思想不可避免地会与我们的动物伙伴们交织在一起。从300万年前,人类祖先在非洲稀树草原上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开始,非人类动物就一直在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直至今时今日。
人类饲养动物作为自己的食物和交通工具。动物为农业提供动力,从而使文明成为可能。直至20世纪,动物一直在推动战争的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的祖父驻守在希腊萨洛尼卡的皇家要塞,是炮兵团的一名中士,曾与拉大炮的马匹们并肩作战。
欧洲的人类文明曾因一种跳蚤差点毁于一旦。人类也曾通过大肆屠杀一种牛科动物来缔造一个文明,并借此摧毁另一个文明。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不屑与老鼠为伴,然而,老鼠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伟大的医学发现。而正是因为鸽子的存在,人类才有可能实现思想史上最大的突破。
我们记住了各种动物,然后将它们塑造成善与恶的标志。在包括基督教在内的许多宗教里,神经常会以动物的形象示人。鸽子象征和平,鹰是战争的标志。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大海,在发现了各种理想的食物后,我们开始大肆捕捞与其相关的物种,直至这些物种濒临灭绝。在目睹了海上大屠杀之后,我们发誓要改过自新,要以一个物种的身份与这个世界,以及我们的动物伙伴和平共处。
我们将动物带回家,对它们呵护备至,自己也从中获得慰藉。我们以野生动物为原型创造了许多故事,故事里既有凶残至极的暴行,也不乏热爱和平的高尚行为。我们试着通过非人类动物来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我们管理这个星球的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对于动物王国里的物种数量,人们估算的数字不一,姑且就按1000万种来算吧——这大概是个中间值。可以说,这1000万种动物中的每一种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人类,哪怕我们对此毫不知情。反过来,人类也一直在影响每一个非人类物种。
因此,本书选择100种动物——从1000万种动物里挑选100种——成了一项异常艰难的任务。有些动物入选的原因显而易见:牛和老鼠一直相伴我们左右。另一些之所以入选,则是基于我们新近的认知:如大猩猩,如仅存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物种;有些动物与人类有着深厚却不易察觉的关联,例如蚯蚓和狼;有些动物背负着演绎神话故事之责,其历史源远流长;有些则催生了更多现代神话故事,且大多是对旧神话的颠覆;还有一些动物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
本书以平实且并不讨喜的英语写成,但书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英国,更不仅限于英语世界。书中所言关乎全球。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阐明人类和其所属的动物王国里其他9999999种——这一数字或有误差——物种之间的关系。
动物学家所说的共生是两个不同物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共生的一个经典实例就是非洲大型哺乳动物与两种牛椋鸟之间的关系。这些鸟缓解了体外寄生虫给水牛、犀牛及其他大型动物带来的困扰。在这一过程中,一方得到了食物,另一方缓解了痛苦,更加健康。双方都因为各自的存在而受益。
人类可以宣称我们与动物王国其他成员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引申开来,这一关系的另一方还可以包括地球上真核生物范畴内的其他生命王国里的成员,如植物界、真菌界、假菌界和原生生物界,以及细菌和古生菌王国里的所有成员)。我希望本书能将这一关系网引入我们的意识前沿,使我们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该网络。认为人类是独一无二的歪理邪说已经带领我们在毁灭之路上行进了数千年。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可能得在这件事情上多花些心思和工夫。这或许能拯救鲸鱼;或许,也能拯救北极熊——现代世界中即将消失和惨遭毁灭的物种的象征。这,兴许也能拯救我们人类自己。
家猫
我是独来独往的猫,在我眼中,所有地方都类似。
——鲁德亚德·吉卜林,《原来如此的故事》
大概在人类开创文明之初,我们和动物伙伴分离的过程由此拉开帷幕;同时,我们开始将一些非人类物种请进自己的家园。猫是先驱者吗?它是人类的第一种宠物吗?有一种理论称,我们让猫进入自己的生活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其目的就在于控制啮齿目动物。换言之,养猫是人类文明带来的第一个奇迹。对此,我深表怀疑。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同时也是最伟大的一次革命发生在大约12000年前。大致而言,这是一场在世界各地几乎同步发生的革命,其发生时间前后相差不过千年,不过,仅就欧洲文明而言,这次伟大的进步发生在被称为新月沃土的地区:沿尼罗河下游,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所形成的一块弧形土地。那里的人类发明了农业和灌溉,同时还发明了文字和轮子。这些发明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文明之开创。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猫科动物的历史,其间,我们发现这一巨大变革同时带来了两大影响。其一就是人类有了存粮,这不仅可以帮他们度过歉收的季节,而且也可以在来年气候适宜时有种子可以播种。这些储存的粮食不可避免会招来老鼠啃噬,自然也会招来老鼠的天敌,这其中就包括一种野猫(Felis silvestris)。基因研究显示,现代家猫都是西亚野猫的后代。
最初,人类肯定只是默许了这些猫的存在,而非刻意引入。不过,众所皆知,猫总是得寸进尺。这种生物生性大胆且充满好奇心,对自己的跳跃能力充满信心,尤其是在逃跑的时候,因此为了寻求遮蔽,并且能轻而易举找到口粮,它们必然会闯入人类定居点。对此,人类态度不一,既欢迎又不欢迎。正因如此,猫才得以释放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喉音。
猫发出喉音的原因有很多,表达满足感是其中之一。人们通常认为喉音的这一功能也是母猫与小猫亲子关系的一部分,小猫会在被舔得很舒服的时候发出喉音。不过,人类显然很迷恋这种声音。人类轻轻抓挠猫两耳之间的头皮,营造出母猫用粗糙的舌头舔舐幼崽的效果,猫便会发出呼呼的喉音,为抓挠者营造出一种沉静感觉,令其心跳减速,血压降低,呼吸放缓——这是一种跨越了种族屏障的快感。当猫入侵人类家园的时候,它们还带来了一些额外的东西。
在塞浦路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坟墓中,除了亡者骸骨,人们还发现了一副猫的骨架。这只猫埋葬于9500年前。如果一只猫重要到能够与一名人类分享同一座墓穴,那么,无论是从物种的角度来说,还是就个体而言,它都一定相当受重视。这只猫走向坟墓的时间比古埃及艺术作品中首次出现猫这一形象的时间早了4000多年,由此推翻了养猫始于古埃及的理论。
毫无疑问,埃及人爱猫,也十分崇拜猫。女神贝斯特的形象原本是一头母狮,然而随着埃及文明的发展,她演化成了一只猫。贝斯特是家庭的守护神,守护女性秘密和生育权,当然,她也是猫的守护神。猫在经过防腐处理后与人类合葬,埃及人在方方面面所取得的伟大进步似乎全都仰仗这位守护家庭的猫女神。在大英博物馆,你会看到那尊名为盖尔-安德森的著名猫咪雕像:一只气质高雅,在埃及享有至高尊严的猫坦然且优雅地接受人类的崇拜,于它而言,这或许只是猫科动物所享有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
就这样,人类文明发展到了聆听猫的喉音的阶段。猫并非文明的推动者,但或许,它们是文明带给我们的某种奖赏。人类完成了对猫的驯化,将猫引入生活,陪伴在自己左右。在放弃了狩猎―采集生活之后,人类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又向前迈了一步,进入农耕生活,自此,人类注定要在辛苦劳作中度过一生,其回报就是生存的确定性大大增加,同时也拥有了永久性居所:每天晚上,人类可以在家人或族人的陪伴下,枕着同一块土地入睡,同一个部落的人们就睡在不远处,他们饲养的猫可以让啮齿目动物远离谷种,当它们感觉惬意舒适时,还会发出满足的喉音之歌。
猫不禁让我们想起人类最古老的敌人——狮子。猫和狮子这两个物种同属于猫科动物家族,因此它们有许多身体语言都是相同的。它们都有灵活且柔软的身躯,止不住地犯困则是它们的常态。不过,狮子无法发出喉音是事实。豹属的其他成员也不能:老虎、花豹、美洲豹和雪豹都发不出这种声音,但它们能嘶吼,它们也是少数几种能够嘶吼的猫科动物。也许,唯有猫发出的喉音才能化解人类在夜晚听到狮吼声时生出的焦虑和不安。嘶吼声与咽喉里的舌骨有关:豹属猫科动物的舌骨尚未完全硬化,从而使得它们可以发出嘶吼声——这种声音在其社会行为及领地意识行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猫之所以早早就被人类驯养,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在于这很容易做到。与此同时,猫的社会本能也决定了其独立性并不强。鲁德亚德·吉卜林在《独来独往的猫》里赞扬了猫的这一特性。这则摘自《原来如此的故事》的小故事可能是所有猫的故事里写得最好的一篇。“我是独来独往的猫,在我眼中,所有地方都类似。”这个故事描绘了猫的双重性——半野性半温顺——给它带来了性格张力。猫可以充当婴孩的消遣,也可以安抚家人,但它也会突然抽身离去,满足自身需求。
这种集野性和温顺于一身的特性是家猫惹人爱怜的原因之一,也让它成了一种饲养成本很低的宠物。猫的所有要求不过就是提供食物和庇护所,至于其余的需求,它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而且是在四下无人的地方。
家猫与家犬截然不同。只要生存环境适宜,大多数家猫的表现完全与野生动物无异,根本无须求助于人类,大多数家犬则做不到这点。同为人类饲养的宠物,家猫没有像家犬那样繁衍出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体形、种类及行为,广义上来说,猫一直是猫的样子。
回归野外的家猫,其数量多得令人咋舌,野猫遍布世界各地。据统计,美国有2500万~6000万只流浪猫,该数量的变化大且变化速度快,使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确切数量。
这些猫在野外建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为食物资源匮乏,草原斑猫的大多数野猫后代大都会选择独居。不过,当食物充足的时候,野猫也会在自己的领地上聚居,其种群结构与大象类似,皆为母系社会。这些拥有统治权的母猫,或者说猫女王,会帮成员排忧解难,互相哺育彼此的小猫,甚至还会帮助对方生产。
据统计,英国每年被宠物(包括猫)和野生动物杀死的鸟多达6480万只,猫也因此成了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里一种颇有争议的生物。如果我们想保护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两栖动物的野生种群,让这个世界充满纯肉食性动物——其中许多都依靠人类喂养或以捡食人类丢弃物为生,这显然不是个好主意。不过,有一项反对猫的运动也许能让每年心甘情愿向保护组织缴纳会费的人们改变主意。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称,猫对鸟类数量“无显著影响”,然而,有数据称,在澳大利亚,猫是导致87种鸟类和20种小型哺乳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在新西兰北岛与南岛之间的库克海峡有一座名叫斯蒂芬的小岛。1894年,人们在岛上发现了一种该岛特有的小鸟,莱尔异鹩(Lyall’s wren,又称“斯蒂芬岛异鹩”)。就在科学家鉴定并确认其为新物种后不久,最后一只莱尔异鹩就被灯塔看守人的猫杀死了。那只猫名叫蒂尔布斯。
集野性与温顺于一身的家猫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原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的柴郡猫;萨基的短篇小说《托伯莫里》中那只同名的猫不仅学会了说话,还深谙讨好人类之道;为了逃避现代主义的存在危机和宗教那复杂的心理慰藉,T. S. 艾略特一头扎进猫的世界,写出了《老负鼠的猫经》,之后,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将这本书改编成了音乐剧《猫》。
目前我没有任何养猫的意愿,因为它会危害我所生活的地区及周围的野生沼泽环境,但偶尔,我也会想念之前养过的那些猫,尤其是那只叫“美人”的猫(它刚来我家时,我的妻子还是一名职业演员,正在排演《美女与野兽》)。“美人”是一只外形清秀的姜黄色大猫,性情傲慢。白天,她总爱将自己那圆滚滚的姜黄色身躯蜷成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窝在我的文件篓里睡觉——猫一天要睡12~16个小时——我的许多工作都因此陷入停顿。当我鼓起勇气扒开她,翻找重要的文件时,她就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喉音。
雷克斯暴龙
雷克斯暴龙和异特龙是两种真正能称得上恐怖的恐龙。
——伯莎·莫里斯·帕克,《自然志的黄金宝藏》
我们对时间一无所知。从政治角度来看,一周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半学期长得永远望不到头;距离上次圣诞节结束不过才12个月,可当它再次降临时,仍然让我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已经对时间对一个人生活的影响有了些许粗陋的认识:10年,一代人、两代甚至三代人……然而在那之后,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100年,是人类对自身寿命的最大期盼值;之后,我们便丧失了对时间的本能理解,时间也随之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两个或三个世纪简直如同月球旅行般难以理解,基督教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更是漫长得超乎想象。
理解几千这一数量的含义尚有可能——仅仅只是可能。无怪乎我们从前总认为地球有6000年的历史:这是一个足够神秘却又没超出我们想象空间的数字。农业诞生于12000年前,这个数字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认知。
于是,我们发现了深时的概念,我们随之意识到了一个令自己震惊,也完全超乎认知的事实,即地球存在的时间远远长于人类这个物种存在的时间。事实上,这个星球的全部历史几乎都与人类无关。有谁能想象得到45亿年会是一段多长的时间?绝大多数人思考这个问题后得到的都是无穷无尽的困惑——人类大脑的构造决定了我们理解不了如此庞大的数字。正如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言:“经过进化,我们的大脑只能处理在我们的身体能够企及的大小及速度范畴内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意象——某种能帮助我们接受并消化这一概念的参照物。作家约翰·麦克菲的一句话曾多次被人引用:“你可以用英国人丈量庭院的古老方法来衡量地球的历史,国王抬起一只胳膊,他的鼻子到他的手的正上方的距离即为地球的历史。你只需用指甲锉在他的中指上轻轻划一下,就能将人类的历史彻底抹去。”
深时的发现原本只和地质学家有关。18世纪,詹姆斯·赫顿提出了深时的概念,之后,查尔斯·莱尔在他的《地质学原理》中检验并发展了这一概念。1830—1833年间,莱尔的三卷本《地质学原理》出版。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上阅读了莱尔的这本著作。假如没有深时这一概念,达尔文恐怕永远无法得出他的进化理论。
不过自20世纪初以来,有一种生物让我们对深时的真正意义有了某种具体的认识,并且让我们接受了一个观点:人类并非一直都是这个星球的统治者。它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也像孩子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面对曾漫步于地球表面的最强捕食者,试问有谁能拒它于千里之外呢?
所有恐龙都有令人惊心动魄的一面,但是雷克斯暴龙(后文简称暴龙)绝对是个中翘楚。这不仅是因为它庞大的身躯和凶残的性情,还因为它已经死了,灭绝了,彻底消失,再也见不到了,这使得它拥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和神秘感。在读伯莎·莫里斯·帕克的《自然志的黄金宝藏》时,我想起了恐龙的发现,我凝视着书中暴龙与戴着头盔,顶着尖角的三角龙殊死搏斗的画面——如此磅礴!如此凶悍!如此致命!也如此遥不可及……
1874年,人们首次在北美洲发现了暴龙的牙齿;1892年,其脊椎骨被发现。1900年,巴纳姆·布朗在怀俄明州东部发现了一副不完整的恐龙骨架,两年后,他在蒙大拿州的地狱溪地层又发现了另一副恐龙骨架。1905年,该物种被命名,命名方式极富创意,堪称天才之举。负责命名的是时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亨利·费尔菲尔德·奥斯本。极富神秘色彩的名称是每种恐龙特有魅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恐龙而言,我们熟知的都是它们的学名,恐龙没有俗名。科学家们称麻雀(house sparrow)为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然而,除了科学家,没人会叫这个名字。尽管学名雷克斯暴龙(又译霸王龙)念起来有些拗口,但所有人都这样称呼它,其意为“暴虐蜥蜴之王”。
林奈(参见蓝鲸及鸭嘴兽)建立了科学的双名法。雷克斯暴龙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以双名法命名的科学名称,唯一可以与之匹敌的也许就只有“智人”(Homo sapiens)一词了。通过“暴虐蜥蜴之王”,我们理解了地球生命最基本的运行法则并对其加以分门别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理解了深时的含义。
我们之所以能如此精确且生动地捕捉到暴龙的天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查尔斯·奈特,其特长就是为灭绝动物绘制画像。1926年,他开始了一项庞大的工程:为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绘制28幅壁画。整个工程历时四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暴龙大战三角龙(Triceratop)。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幅画自诞生后,立刻像病毒一般迅速传播开来,最后经过改编,被收入了我童年时期的教科书。
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关于暴龙的全部考古发现,在那之后,人们才发现了另外42处恐龙化石。其中最完整的一具化石骨架出土于同一片地狱溪地层,其发现者苏·亨德里克森并非专业考古学家。之后,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以76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该化石,并于2000年将其正式展出。尽管没人知道这只恐龙的真实性别,但人们还是给它取了个小名叫苏。苏体长12米,臀部高度超过3.6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形最大的暴龙。
奈特从45度角的侧面描绘了这种动物,它的身后拖着一条沉重的尾巴。画面中暴龙的姿势与1915年在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展出的标本一模一样。在接下来的75年当中,这个标本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屹立于博物馆展厅之中。奈特笔下的恐龙总给人以一种略显臃肿的感觉,就好像它们注定要从这地球上消失,被其他物种所取代一样。关于这一点,他自然是没有错,不过,作为一种巨型生物,恐龙也的确统治了地球长达1.5亿年之久,这也给了人类某种为之奋斗的目标。将恐龙描述成一种为更好的后继者铺平道路的生物,能极大地满足人类的虚荣心——所以我们会将秉持过时观点的人称为恐龙。在“007系列”电影《黄金眼》中,由朱迪·丹奇饰演的M夫人对詹姆斯·邦德说:“你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厌恶女人的恐龙。”
当时,邦德所享有的男性特权正在经历思维变革的洗礼。与此同时,我们描绘恐龙的方式也经历了一个修正和改变的过程。在《侏罗纪公园》里,迅猛龙(Velociraptor)不仅行动迅速灵活,而且非常聪明,懂得团队协作。人们看待暴龙的方式也受到了这波思维变革的影响。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暴龙站立时身体平行于地面,大尾巴悬在空中以此来平衡硕大的脑袋的重量。纽约的博物馆里展出的标本也改成了这种姿势。这个仅头骨就长达1.5米,牙长15厘米的庞然大物一张口就能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生物咬痕。
暴龙究竟是食腐动物还是顶级掠食者?对此,人们曾有过争议。现在的观点认为它二者皆是。和所有捕食者一样,暴龙拥有双目成像的立体视觉,关于这一点,人们并无异议。不过,暴龙是否为恒温动物,它的体表是否长有羽毛,它的行动速度到底有多快,对此,人们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暴龙奔跑的时速可达70千米,但后来的研究表明暴龙根本无法奔跑——它的身体无法保持悬空状态——不过,它可以用时速18千米的速度快速行走。再后来的研究又说,雷克斯暴龙是一名相当不错的奔跑者。毫无疑问,这个问题还会继续讨论下去。
在人类的想象中,暴龙是一位永不下场的猎手:最初相逢于童年时期,此后毕生难忘。它向我们讲述了进化的事实,也阐述了地球上漫长的生命历史是进化得以发生和实现的原因。对于原教旨主义者而言,暴龙的存在仍然是个棘手的问题,在某些时候,他们会坚称,地球只有6000年的历史,而不知何故,暴龙终究是未能登上诺亚方舟。暴龙也给我们上了关于物种灭绝的第一课,这也是我们将会在本书中一再谈及的一个话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