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101.2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6.4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725.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127.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725.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7.3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6.4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編輯推薦: |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叔叔阿姨们专门为青少年写的红色文物 英雄故事,通过对文物的生动讲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 71 位英雄图谱,让青少年读者充分感受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
內容簡介: |
文物承载着历史长河中厚重的记忆,也蕴含着革命先辈们不灭的精神。《文物里的英雄故事》按历史时期分为“信仰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与“初心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2 册,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馆藏中遴选代表性的文物近百件(组),生动描绘其背后历史的温度和深度,通过一篇篇故事再现了立体饱满的英雄形象。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规划书”、“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的小扁担……物件本无生命,但人们的坚定信仰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色彩,既彰显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艰辛历程,又为后世青少年树立了成长的榜样。本书秉持“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力求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读者在以文物串联的时代叙事中感受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坚韧品格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燃烧的奉献之火。在真实的材料中洞察历史,在岁月的痕迹下坚守初心。
|
關於作者: |
《文物里的英雄故事》一书的撰写团队来自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陈列工作部、藏品保管等多个部门,既有拥有多年一线经验的教育人员,也有专司近现代文物的研究人员,同时包含了馆员、副研究馆员,以及研究馆员三个梯度,保证了将藏品知识和人物故事准确、有效传递给以青少年为主的图书受众群体。团队成员参与编著《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儿童历史百科绘本》等多部图书。
|
目錄:
|
信仰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前)
暗含革命追求的红色家书—张太雷 / 3
震慑贪官污吏的“控告箱”—何叔衡 / 9
保护劳工的请愿书—邓中夏 / 15
家书中红色基因的传承—向警予 / 21
“二七”大罢工的历史见证册—林祥谦 / 27
用红烛精神书写的答疑笔记—萧楚女 / 33
局势再艰难也要宣传纪念的一份传单—苏兆征 / 39
号召中国乡土运动团结起来的序言—恽代英 / 45
为海外华工奔走呼号的求助信—赵世炎 / 51
照亮前进道路的真理著作—蔡和森 / 57
杰出统战工作者的手稿—宣侠父 / 63
见证浪漫爱情的革命家书—陈毅安 / 71
一位共产党员的清贫独白—方志敏 / 77
红色家书中的家国情怀—刘伯坚 / 83
点燃西北地区的革命之火—刘志丹 / 91
字里行间坚定书写革命人生—董振堂 / 97
见证西北工农革命的背包—谢子长 / 103
鼎锅承载着鲲鹏之志—韦拔群 / 109
手提箱里的秘密—杨殷 / 115
记录俄罗斯社会的“画稿”—瞿秋白 / 121
黄埔军校走出的军事家—蔡申熙 / 127
吹响中国革命的号角—聂耳 / 133
铁血丹心谱赞歌—杨靖宇 / 139
母子两代英雄的见证之碗—马本斋 / 145
家书里的赤胆忠心—左权 / 151
写在碗上的倡廉家训—吉鸿昌 / 157
悬崖之上的精神丰碑—狼牙山五壮士 / 163
毛主席对一位“洋大夫”的纪念—白求恩 / 169
抗日烽火中的拂晓之光—彭雪枫 / 175
抗联英雄的铁血丹心—李兆麟 / 181
炮火声中的大合唱—冼星海 / 187
热血铸就的革命史诗—叶挺 / 193
铡刀下从容就义的女英雄—刘胡兰 / 199
见证将军传奇经历的左轮手枪—罗炳辉 / 205
“为和平民主献身”的祭文—王若飞 / 211
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李白 / 217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张思德 / 223
申请入党的遗嘱—邹韬奋 / 229
初心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
诠释英雄形象的经典画作—杨根思 / 237
屹立枪口前的民族脊梁—黄继光 / 243
烈火锻造的“国之重器”—邱少云 / 249
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规划书”—朱光亚 / 255
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秘密宝箱”—王淦昌 / 261
核武器理论研究的朴实战衣—邓稼先 / 267
以爱国之情响应祖国的召唤—钱学森 / 273
用生命肩负国家的信任—李四光 / 279
靠自学完成的数学著作—华罗庚 / 285
享誉数学界的“陈氏定理”—陈景润 / 291
一张党费收据里的“中国心”—吴大观 / 297
“洋医生”的中国身份证—马海德 / 303
印在邮票上的石油工人—王进喜 / 309
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之笔—时传祥 / 315
铁矿石里的掘进之路—马万水 / 321
胸章中闪耀的“一团火”—张秉贵 / 327
“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的小扁担—杨怀远 / 333
一封被珍藏的回信—雷锋 / 339
邮票上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 345
旧零件铸就钢铁意志—孟泰 / 351
“特约服务箱”里的温情—徐虎 / 357
撑起马班邮路上的“流动邮局”—王顺友 / 363
扎根高原的生命红柳—孔繁森 / 369
百姓心中最值得托付的人—吴天祥 / 375
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宋鱼水 / 381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王继才、王仕花 / 387
“科技财神”的两大法宝—李保国 / 393
一位患者的工作手册—王逸平 / 399
育嘉禾的得力工具—袁隆平 / 405
由手稿幻化出的无人机—黄大年 / 411
胸章上的战鹰—邱光华 / 417
|
內容試閱:
|
暗含革命追求的红色家书——张太雷
优秀共产党员张太雷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封家书,是他于 1921 年初,赴苏俄上任途经哈尔滨时写给在武进家乡的妻子陆静华的。这封家书是张太雷的二女儿张西蕾在 1938 年赴上海寻找党组织时从家中带出来的,为了安全,她剪掉了家书的抬头和落款,因此保存下来的家书没有收件人,也没有写信人和日期。
这封家书虽然首尾残缺、涂改较多、外表破旧、皱褶较重,却是一件重要的红色文物。家书的语言淳朴真情,含义丰富深刻,饱含着张太雷作为一位共产党人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对妻子乃至中国女性的期冀,更隐秘表达了此次出国的目的,即投身革命的初心和使命—“谋将来永远幸福”。
张太雷出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贫寒之家,1915 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转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攻读法科。入学之初,他的人生规划也和众多读书人一样,想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想去“考高等文官考试”,这样在毕业后可以谋个好差事,将来还能“做官发财”。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张太雷接触了大量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加入李大钊主持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对求学初衷也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不能再走“做官发财”的老路。他在家书中向妻子解释了原因: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人若只追求“做官发财”,势必要常常在官场中与一些道德品行不高的人混在一起。时间一长,不仅自身品德会受到干扰,还会不可避免做出嫖赌娶妾的事情,家人也会因此感到非常痛苦,将处于今天不知明天、心境不安的痛苦状态。所以,他立志要到外国去求“高深学问”,认为只有求得真正的学问,自己才能独立生活,将来才能“享真正的幸福”。
张太雷所说的“高深学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学问呢?其实是指去苏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吸取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学习指导中国革命开辟新道路的学问。但在白色恐怖年代,张太雷无法在家书中直接告诉家人,而只能隐晦表达。为表明自己为马克思主义奋斗终生的决心与志向,他还将原名“曾让”改为“太雷”,寓意“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震醒世人、改天换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