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有效沟通:精华版

書城自編碼: 401032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成功/激励
作者: 曾仕强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76870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4.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深度学习详解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河流之齿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战胜人格障碍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9.0
《趋势:商业巨变时代的300条建议》
+

HK$ 94.8
《反时间管理》
+

HK$ 48.2
《极简时间管理——土豆、番茄和小明的七次对话》
+

HK$ 48.2
《奇特的一生(认真对待时间的人,才不会被时间辜负。时间统计法开》
+

HK$ 69.6
《精力管理: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

HK$ 80.2
《每一步都精进:你绕不开的66个职业发展关键难题》
編輯推薦:
有时候大家觉得难沟通,是因为进行的是无效沟通。曾仕强教授在本书中,立足中国文化,结合人际关系告诉大家怎样进行有效沟通,十分适合中国人的特性。全面解析了达成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以期帮助读者走出沟通的困境,提升个人交际魅力,促成事业成功。
內容簡介: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沟通。现代人很喜欢说话,却大多不善于沟通。结果很多时候进行的都是一些无效的沟通,反而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好而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沟通良好,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彼此协调。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作者认为,中国人对沟通的要求很高,能够做到可以说、应该说,又说得妥当,大家才能彼此协调,才称得上是圆满的沟通。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讲清楚人际关系和沟通的底层逻辑,了解如何听懂别
人的言外之意,如何把想讲的道理讲得让人听得懂,最终实现有效沟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關於作者:
曾仕强
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是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他曾是央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被著名国学专家钱文忠教授尊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人之师”
目錄
序 / VII
前言 / XI
第一章 中国人深受人际关系影响
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 / 003
中西方人眼中的人际关系 / 005
人际关系是个人成功的催化剂 / 008
第二章 中国人相处需要伦理道德加持
将伦理道德注入人际关系 / 015
中西方的“法”与“理” / 015
人际交往应该遵循伦理道德 / 016
用伦理道德规范人际关系 / 017
中国人需要人伦关系 / 019
圆满大于是非 / 019
加强和谐的人伦关系 / 020
构建良好人伦关系的六大原则 / 022
和则共利,相互依存 / 023
彼此礼让,以让代争 / 023
发挥潜力,能者多劳 / 024
凭着良心,发出爱心 / 026
各自成长,彼此尊重 / 027
分工合作,同心协力 / 028
第三章 人际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务实求本,为人诚恳 / 033
随机应变,择善固执 / 036
追求中庸,寻求合理 / 039
第四章 营造成功的人际关系
做人十大要领 / 045
提高个人修养,善用社交媒介 / 047
个人的基本修养 / 047
善于利用社交媒介 / 048
不自我设限,扩大交友范围 / 050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努力忍耐 / 051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 051
努力和忍耐是人际关系的保证 / 053
第五章 人际关系的艺术
人际关系要以诚恳为基础 / 059
用自信赢得别人的信赖 / 059
将心比心,为他人考虑 / 060
轻松幽默地批评他人 / 061
欲正人,先正己 / 063
人际关系中应有的基本态度 / 064
对人有礼貌 / 064
保持适当距离 / 065
不可锋芒毕露 / 066
慎防引起别人的疑忌 / 067
逢人只说三分话 / 069
见机赞美别人 / 070
和谐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 / 072
和谐的表现:从容不迫 / 072
和谐的目标:化解矛盾 / 073
和谐的手段:在技巧中融入伦理 / 075
第六章 人际沟通的奥秘
良好的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 081
什么是沟通 / 083
沟通的认识误区 / 083
沟通的要素与目的 / 086
沟通的层次 / 090
沟而不通 / 090
沟而能通 / 092
不沟而通 / 094
沟通的原则 / 097
在沟通中注入伦理观念 / 097
先情后理,由情入理 / 098
少说话,多倾听 / 099
沟通的步骤 / 100
沟通之前定计划 / 100
主动邀请,集思广益 / 102
言而有信,激发有效行动 / 103
第七章 实现有效沟通
沟通的三大方式 / 109
面对面沟通 / 110
书面沟通 / 112
电信沟通 / 115
巧用非正式沟通渠道 / 118
非正式沟通的种类 / 118
正式沟通的辅助工具 / 118
善于利用非正式沟通 / 120
以正式沟通引导非正式沟通 / 123
沟通的方向 / 125
沟通的三大方向 / 125
上对下要放低姿态 / 126
下对上要礼让三分 / 128
平行之间相互尊重,互惠互利 / 129
沟通的共同要领 / 131
沟通的有效途径 / 133
单刀直入,直接沟通 / 134
巧用中介,迂回沟通 / 137
审时度势,交互使用 / 139
第八章 全方位突破沟通困境
扫除沟通四大障碍 / 145
“发信人”的障碍 / 145
“收信人”的障碍 / 149
信息的障碍 / 150
沟通双方的语言、心理障碍 / 152
突破沟通的两难困境 / 154
“先说先死” / 154
“不说也死” / 157
用兼顾突破两难 / 158
让对方听得进去 / 160
话要合理,“说到不死” / 163
第九章 沟通的艺术
了解对方的言默之道 / 171
交浅不言深,让对方先开口 / 174
交浅不言深 / 174
让对方先开口 / 175
以情为先,通情达理 / 177
用“情”让对方自己改变 / 177
借对方之口说出答案 / 178
明其真意,听懂弦外之音 / 179
用心判断,各自负责 / 180
反求诸己,合理判断 / 182
得消息不问出处 / 185
结语 / 189
序 / VII
前言 / XI
第一章 中国人深受人际关系影响
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 / 003
中西方人眼中的人际关系 / 005
人际关系是个人成功的催化剂 / 008
第二章 中国人相处需要伦理道德加持
将伦理道德注入人际关系 / 015
中西方的“法”与“理” / 015
人际交往应该遵循伦理道德 / 016
用伦理道德规范人际关系 / 017
中国人需要人伦关系 / 019
圆满大于是非 / 019
加强和谐的人伦关系 / 020
构建良好人伦关系的六大原则 / 022
和则共利,相互依存 / 023
彼此礼让,以让代争 / 023
发挥潜力,能者多劳 / 024
凭着良心,发出爱心 / 026
各自成长,彼此尊重 / 027
分工合作,同心协力 / 028
第三章 人际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务实求本,为人诚恳 / 033
随机应变,择善固执 / 036
追求中庸,寻求合理 / 039
第四章 营造成功的人际关系
做人十大要领 / 045
提高个人修养,善用社交媒介 / 047
个人的基本修养 / 047
善于利用社交媒介 / 048
不自我设限,扩大交友范围 / 050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努力忍耐 / 051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 051
努力和忍耐是人际关系的保证 / 053
第五章 人际关系的艺术
人际关系要以诚恳为基础 / 059
用自信赢得别人的信赖 / 059
将心比心,为他人考虑 / 060
轻松幽默地批评他人 / 061
欲正人,先正己 / 063
人际关系中应有的基本态度 / 064
对人有礼貌 / 064
保持适当距离 / 065
不可锋芒毕露 / 066
慎防引起别人的疑忌 / 067
逢人只说三分话 / 069
见机赞美别人 / 070
和谐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 / 072
和谐的表现:从容不迫 / 072
和谐的目标:化解矛盾 / 073
和谐的手段:在技巧中融入伦理 / 075
第六章 人际沟通的奥秘
良好的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 081
什么是沟通 / 083
沟通的认识误区 / 083
沟通的要素与目的 / 086
沟通的层次 / 090
沟而不通 / 090
沟而能通 / 092
不沟而通 / 094
沟通的原则 / 097
在沟通中注入伦理观念 / 097
先情后理,由情入理 / 098
少说话,多倾听 / 099
沟通的步骤 / 100
沟通之前定计划 / 100
主动邀请,集思广益 / 102
言而有信,激发有效行动 / 103
第七章 实现有效沟通
沟通的三大方式 / 109
面对面沟通 / 110
书面沟通 / 112
电信沟通 / 115
巧用非正式沟通渠道 / 118
非正式沟通的种类 / 118
正式沟通的辅助工具 / 118
善于利用非正式沟通 / 120
以正式沟通引导非正式沟通 / 123
沟通的方向 / 125
沟通的三大方向 / 125
上对下要放低姿态 / 126
下对上要礼让三分 / 128
平行之间相互尊重,互惠互利 / 129
沟通的共同要领 / 131
沟通的有效途径 / 133
单刀直入,直接沟通 / 134
巧用中介,迂回沟通 / 137
审时度势,交互使用 / 139
第八章 全方位突破沟通困境
扫除沟通四大障碍 / 145
“发信人”的障碍 / 145
“收信人”的障碍 / 149
信息的障碍 / 150
沟通双方的语言、心理障碍 / 152
突破沟通的两难困境 / 154
“先说先死” / 154
“不说也死” / 157
用兼顾突破两难 / 158
让对方听得进去 / 160
话要合理,“说到不死” / 163
第九章 沟通的艺术
了解对方的言默之道 / 171
交浅不言深,让对方先开口 / 174
交浅不言深 / 174
让对方先开口 / 175
以情为先,通情达理 / 177
用“情”让对方自己改变 / 177
借对方之口说出答案 / 178
明其真意,听懂弦外之音 / 179
用心判断,各自负责 / 180
反求诸己,合理判断 / 182
得消息不问出处 / 185
结语 / 189
內容試閱
人际关系与沟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且二者相辅相成。因为宇宙万物之中,人类的关系最为复杂, 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又形成了不一样的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社会由个人所构成,个人自由独立,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成为其人际基础。
中国人的想法比较复杂,也显得周到得多。我们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活。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完全能够由法律来控制。互依互赖、彼此互动, 总比单打独斗要方便而有效。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 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这才是中国人的人际基础。
为了培养自由独立的习惯,西方人刚出生时,父母便会安排他们自己单独睡觉,不和父母同床。长大到十七八岁, 就应该自立。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父母去世时孤零零地乏人照料。如果说西方人孤单单地出生,孤零零地死亡,应该毫不为过。
中国人不喜欢这种人际疏离,我们比较喜欢热热闹闹地出生,然后风风光光地死去。婴儿刚出生,父亲为了表示欢迎,马上把自己的床位让给婴儿,一方面使母亲方便照顾, 另一方面也让新生婴儿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子女和父母一辈子互依互赖。子女再忙碌,也不愿意父母孤零零地死亡。
西方人的观念,是“分大于合”,常常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整体的社会,一开口就说:“我个人的看法是……”
中国人的观念,则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个人固然重要,但是在整体中完成自我,才称得上圆满。看不懂的人, 认为中国家庭不尊重个人,甚至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其实, 中国家庭自古以来,便重视成全。唯有彼此互相成全,一家人才能够发挥不同的才能,以求互补。
“对,但没有用”成为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最佳切入口。对就是对,为什么会没有用呢?
西方人深受“二分法”的影响,习惯“不是对,便是错”。是非分明,成为其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中国人早已摆脱“二分法”的陷阱,我们知道“错,绝对不可以;对,常常没有用”。对错之外,还牵涉是否圆满的问题。我们虽然厌恶是非不分的人,但也并不欢迎是非分明却不圆满的人。因为我们讲求“在圆满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面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讨好人,人际关系才可能良好。
我们一直认为某些人的成功是讨好别人的结果。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想法,最好不要如此认定,以免误导了自己。中国人看自己和看别人,往往采取不一样的标准: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随机应变;而别人表现出同样的行为, 那就是投机取巧。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说的沟通和西方人也有很大的差异。与西方人说话,如果没有结论,就很不容易沟通。与中国人沟通,最好不要有结论,以免引起无谓的排斥或抗拒。我们的方式,是让对方自己获得结论,而不是我们给对方结论。
凡此种种,都是研究人际关系与沟通必须了解的文化差异。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以免不研究还好,愈研究愈使自己远离中国社会,产生反效果。
书中的若干论点,乍看起来,好像古老而不够现代。其实深入了解之后,才发觉是我们现代人解释错误,以致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这些道理有什么不妥。
盼望各位能够以继旧开新的心情,共同来创造合乎我们风土人情的人际关系与沟通。以虔诚的心,期待各界先进的不吝赐教,幸甚
人际关系与沟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且二者相辅相成。因为宇宙万物之中,人类的关系最为复杂, 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又形成了不一样的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社会由个人所构成,个人自由独立,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成为其人际基础。
中国人的想法比较复杂,也显得周到得多。我们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活。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完全能够由法律来控制。互依互赖、彼此互动, 总比单打独斗要方便而有效。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 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这才是中国人的人际基础。
为了培养自由独立的习惯,西方人刚出生时,父母便会安排他们自己单独睡觉,不和父母同床。长大到十七八岁, 就应该自立。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父母去世时孤零零地乏人照料。如果说西方人孤单单地出生,孤零零地死亡,应该毫不为过。
中国人不喜欢这种人际疏离,我们比较喜欢热热闹闹地出生,然后风风光光地死去。婴儿刚出生,父亲为了表示欢迎,马上把自己的床位让给婴儿,一方面使母亲方便照顾, 另一方面也让新生婴儿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子女和父母一辈子互依互赖。子女再忙碌,也不愿意父母孤零零地死亡。
西方人的观念,是“分大于合”,常常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整体的社会,一开口就说:“我个人的看法是……”
中国人的观念,则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个人固然重要,但是在整体中完成自我,才称得上圆满。看不懂的人, 认为中国家庭不尊重个人,甚至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其实, 中国家庭自古以来,便重视成全。唯有彼此互相成全,一家人才能够发挥不同的才能,以求互补。
“对,但没有用”成为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最佳切入口。对就是对,为什么会没有用呢?
西方人深受“二分法”的影响,习惯“不是对,便是错”。是非分明,成为其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中国人早已摆脱“二分法”的陷阱,我们知道“错,绝对不可以;对,常常没有用”。对错之外,还牵涉是否圆满的问题。我们虽然厌恶是非不分的人,但也并不欢迎是非分明却不圆满的人。因为我们讲求“在圆满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面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讨好人,人际关系才可能良好。
我们一直认为某些人的成功是讨好别人的结果。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想法,最好不要如此认定,以免误导了自己。中国人看自己和看别人,往往采取不一样的标准: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随机应变;而别人表现出同样的行为, 那就是投机取巧。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说的沟通和西方人也有很大的差异。与西方人说话,如果没有结论,就很不容易沟通。与中国人沟通,最好不要有结论,以免引起无谓的排斥或抗拒。我们的方式,是让对方自己获得结论,而不是我们给对方结论。
凡此种种,都是研究人际关系与沟通必须了解的文化差异。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以免不研究还好,愈研究愈使自己远离中国社会,产生反效果。
书中的若干论点,乍看起来,好像古老而不够现代。其实深入了解之后,才发觉是我们现代人解释错误,以致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这些道理有什么不妥。
盼望各位能够以继旧开新的心情,共同来创造合乎我们风土人情的人际关系与沟通。以虔诚的心,期待各界先进的不吝赐教,幸甚


人际关系与沟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且二者相辅相成。因为宇宙万物之中,人类的关系最为复杂, 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又形成了不一样的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社会由个人所构成,个人自由独立,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成为其人际基础。
中国人的想法比较复杂,也显得周到得多。我们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活。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完全能够由法律来控制。互依互赖、彼此互动, 总比单打独斗要方便而有效。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 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这才是中国人的人际基础。
为了培养自由独立的习惯,西方人刚出生时,父母便会安排他们自己单独睡觉,不和父母同床。长大到十七八岁, 就应该自立。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父母去世时孤零零地乏人照料。如果说西方人孤单单地出生,孤零零地死亡,应该毫不为过。
中国人不喜欢这种人际疏离,我们比较喜欢热热闹闹地出生,然后风风光光地死去。婴儿刚出生,父亲为了表示欢迎,马上把自己的床位让给婴儿,一方面使母亲方便照顾, 另一方面也让新生婴儿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子女和父母一辈子互依互赖。子女再忙碌,也不愿意父母孤零零地死亡。
西方人的观念,是“分大于合”,常常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整体的社会,一开口就说:“我个人的看法是……”
中国人的观念,则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个人固然重要,但是在整体中完成自我,才称得上圆满。看不懂的人, 认为中国家庭不尊重个人,甚至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其实, 中国家庭自古以来,便重视成全。唯有彼此互相成全,一家人才能够发挥不同的才能,以求互补。
“对,但没有用”成为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最佳切入口。对就是对,为什么会没有用呢?
西方人深受“二分法”的影响,习惯“不是对,便是错”。是非分明,成为其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中国人早已摆脱“二分法”的陷阱,我们知道“错,绝对不可以;对,常常没有用”。对错之外,还牵涉是否圆满的问题。我们虽然厌恶是非不分的人,但也并不欢迎是非分明却不圆满的人。因为我们讲求“在圆满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面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讨好人,人际关系才可能良好。
我们一直认为某些人的成功是讨好别人的结果。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想法,最好不要如此认定,以免误导了自己。中国人看自己和看别人,往往采取不一样的标准: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随机应变;而别人表现出同样的行为, 那就是投机取巧。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说的沟通和西方人也有很大的差异。与西方人说话,如果没有结论,就很不容易沟通。与中国人沟通,最好不要有结论,以免引起无谓的排斥或抗拒。我们的方式,是让对方自己获得结论,而不是我们给对方结论。
凡此种种,都是研究人际关系与沟通必须了解的文化差异。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以免不研究还好,愈研究愈使自己远离中国社会,产生反效果。
书中的若干论点,乍看起来,好像古老而不够现代。其实深入了解之后,才发觉是我们现代人解释错误,以致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这些道理有什么不妥。
盼望各位能够以继旧开新的心情,共同来创造合乎我们风土人情的人际关系与沟通。以虔诚的心,期待各界先进的不吝赐教,幸甚!
前言
“中国人喜欢拉关系、靠关系。”这句话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误解,朝向坏的、不正当的,甚至不合法的地方,做出一些不必要的,也不一定合乎事实的联想。
自从《丑陋的美国人》一书问世以来,有人认为美国人尚且有自我批评的雅量,中国人更应该起而效仿。于是某些对中国人负面的评价形成了一股力量,把年轻一辈的中国人打压得毫无自信,助长了盲目崇美的肤浅风气。国力强盛的时期,当然经得起开玩笑;国力衰微的时候,负面的思想足以摧残年轻人的活力。正因为中国人一向“说归说,听归听, 做归做”,根本不当一回事,这才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是, 尽管如此,仍然造成了中国人相当严重的双重标准:看自己是“好人”,看别人则通通是“坏人”。
以人际关系为例。中国人十分自豪:自己的工作是凭本事获得的。有人公开宣称:“我这一份工作,既没有送红包, 又不需要请人介绍,完全是凭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被选上的。” 请问任何一位中国人,有没有愿意承认自己是例外的?根本用不着这样大惊小怪,徒然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令人怀疑这是不是真的。我们对别人的说辞过分夸大,总认为相当虚假,因为这种平常事用得着如此强调吗,八成是假的。
人际关系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好坏。运用得恰当,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用错了,用歪了,当然会产生不好的弊害。行为正当,不做贼心虚的人,对人际关系实在不必过分敏感。从好的方面思考,反而容易形成良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比较重要的是,中国人根本离不开人际关系。但是,有的人把西方的人际关系移植过来,弄得大家的关系愈来愈紧张,难道还引不起大家的警惕?特别是家人关系,一旦变坏以后,想要恢复,恐怕很不容易。奉劝大家,多多预防,小心为要。
中国人重视伦理。自古以来,我们所建立的,是一种举世罕见的人伦关系,也就是把伦理融入人际关系,成为伦理气氛十分浓厚的人伦关系。
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后者所主张的“平等”。
西方人认为“人生而平等”,于是发展出一套平等的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眼中,这简直是没大没小。
中国人认为“人打从一出世,就不平等”,就算同一家庭、同样父母所生的子女,在资质方面也不相同。再加上出生时家庭的环境、父母的年龄与社会地位,也不一定一样, 怎么可能平等呢?先天不平等,后天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加以漠视或改变,顶多合理地调整,做到合理的不平等, 仍然不能够没大没小。
有人说:“网络时代没大没小。”这似乎在告诉大家,没大没小是时代的潮流。大家抵挡不住,也不需要加以抵挡。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凡是重视伦理的人,大概都不能够接受。我们反而认为,合乎伦理的要求,做到有大有小, 才是大家所乐于见到的状况。
没大没小,和民主不民主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最糟糕的想法,便是把民主和法治放在一起,却抛弃了伦理。
对中国人而言,法不够用。因为很多人不喜欢违法,不做违反规定的事情,但是普遍喜欢动脑筋,做一些法律没有规定的事情。凡规定的都不违反,没有规定的放胆去做。法律不够用,必须用伦理来弥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大家没大没小,关系发生不了作用。只要不违法,什么事情就都可以做,正是今日社会呈现某些不良态势的主要原因。要扭转这种不良态势,只有大家凭良心有所不为。一个人凭良心做事,往往十分困难。不重视关系的人,认为一人做事一人当,跟其他的人没有关系,很容易依据个人的喜恶、利害而做出不凭良心的行动。
自古以来,我们设置了形形色色的关系,无非在加强对个人的约束,使我们在自己之外,还会想到各种有关系的人, 因而一言一行都格外谨慎。有关系而不分大小,叫作人际关系。小的见识不多,往往自以为是,大声嚷嚷;大的年老力衰,为了不吃眼前亏,或者因得不到敬重而不愿意费神费力, 反而息事宁人,采取低姿态而显得有气无力,经常被小辈看成没有道理。自从鼓吹人际关系以来,有识之士大多袖手旁观,无知的人反而大力作秀,丑态百出而不自知,大家看得十分清楚,只是不愿明说罢了。
关系必须有大小,彼此合理互动,才能够既有约束力, 又发挥所长,收到密切配合的效果。
有大有小的人际关系,叫作人伦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必须加以合理规范,称为合理的不公平。建立合理的不公平的关系,弥补法律的不足,对中国社会来说,实在是太重要的、不允许忽视的、更不应该拖延的态度。知而不行, 很快就会丧失良机,欲振乏力。
不论人际关系或人伦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沟通。
现代人很喜欢说话,却大多不善于沟通。话说个不停, 别人只觉得乏味而听不进去;说起来滔滔不绝,再加上说者能言善道,别人很快就会认为他强词夺理,分明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传播界不断出现有话请说、有话实说、有话直说的观点,许多人也不知不觉掉入了“我有话要说”的陷阱。
中国人一向最明白“先说先死”的道理,如今居然忘得一干二净,似乎“先说先赢”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信念。这究竟是进步的现象,还是不知道自身安危的困境?
许多年轻朋友听说“先说先死”,竟然皱起眉头,一副疑惑的样子。一些年岁不算小的朋友还会指责“先说先死”害得大家都不敢先开口,好像有生以来,受苦受难得还不够惨痛。难道真的时代变了,变到“先说先死”失去了真实性, 不必再引以为戒?
一般说来,沟通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为沟而不通、沟而能通以及不沟而通。
这样,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人都停留在“沟而不通” 的层次。说了很多话,却收不到效果,无法达成预期的沟通目标。最可怕的是,若干沟通训练,只重视敢说、能说、爱说,结果愈来愈沟而不通。有的老板坦白地表示他的干部未受训之前,充其量是“有话不说”“不愿意说出来”或者“不敢明说”;受过沟通训练之后,竟然“没有话也乱说”,拿着麦克风不放,却让人不知所云,主席话还没有说完,大家争着举手,急着要发言。
请问他如何面对这种情况,答案是“我说我的,他们举他们的,装作没看见”。一旦干部开始发言,他就看东看西,甚至和附近的人说话,暗示其赶快结束,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有些干部看不懂老板的暗示,还会提出抗议,说什么“希望老板注意聆听干部的意见,以示尊重”,弄得老板啼笑皆非,大叹训练不但花钱,而且制造反效果。但是,主持训练的讲师,说得很有道理,写出来的书也相当畅销,使老板不得不也去听一听课,看一看书,结果劣币驱逐良币,才造成今天这种大家重视沟通,努力沟通却大多沟而不通的现象。
原因十分简单:一般讲师所说的,不外乎西方人的沟通法则,在中国社会非但功效不彰,简直就行不通。在管理活动方面,领导、沟通、激励和风土人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不可不特别小心,以免愈用功愈受害。中国社会之所以“先说先死”,是因为我们非常重视道理,也就是爱讲道理。偏偏我们的道理大多是相对的,以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各有各的道理,很难分辨高低。在这种情形下,先说的人,由于一个时间,一张嘴巴,很难把道理说得十分周全,难免有一些漏洞。这些漏洞正好成为后说的人最好的攻击目标,这对先说的人当然相当不利。何况中国人的道理大多随时空而变易,可以说时间一改变,道理就跟着改变,要 否定先说的人实在太容易了,只要随便提出一个变量,就可以弄得先说的人十分难堪。更妙的是,中国人常常依据说话的人是什么身份,来判断他所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只要身份更高的人出现,就随时可以否定先说的人所说的一切,这实在十分危险。如果把这些情况轻易地归为农业社会的落后心态,那就太小看中国人,因而看不懂中国人的高明了。
我们十分清楚,任何人所说的,都不过是片面的道理: 大家所说的道理,充其量只能说是自圆其说。人家要支持, 固然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使我们觉得很有面子。若是不表示支持,照样可以陈述许多道理,让我们颜面无光,备感羞惭。所以,说话的人为求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先摸摸清楚能不能获得对方的支持。然而中国人善变,谁也料不准结果会变成怎样,所以常常“先说先死”——话刚说完,说话者便被攻击得体无完肤,“死”得很难看。就算当场保住颜面,背后遭受批评,也够说话者受的。
当然,我们可以立即“报复”。于是,好好的沟通就成了你一句我一句的吵架。如此,哪里沟得通?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情景: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吵架,有什么光彩可言?
往昔中国人,若是通过衡量,预料达不成沟通的效果, 很可能就干脆不说。有话不说,大不了引起对方的不愉快, 大家的损失并不大。如果对方是有识之士,知道不说话并不代表无话可说,而是不知道该不该说,要怎么说才有效,于是制造沟通的渠道,来增强沟通的信心,添加沟通的气氛, 反而容易制造沟而能通的美景。
沟而不通,理论上不应该称为沟通。我们不尊重“先说先死”的古训,使这种不愿见、不乐见却颇为常见的沟而不通现象,愈来愈严重,成为沟通的最大障碍。
我们既不可因“先说先死”而畏惧沟通,又不能因急于沟通,勇于沟通而忽视“先说先死”的道理。事实上,“先说先死”也不过是片面的道理。相对地,“不说也死”也十分值得我们重视。可惜我们一向过分重视“先说先死”,以致严重地忽视“不说也死”,才造成很多不利于沟通的错觉。
我们建议:首先,重温“先说先死”的哲理,提高大家的警觉,不必害怕先说,却必须谨慎地避免陷入“先说先死” 的陷阱;其次,提出“不说也死”的警语,使大家不致为了害怕先说而干脆不说。我们必须在先说和不说之间,找出一个安全的平衡点,以期“说到不死”。安全、合理、有效的沟通,才是沟而能通的大道。
至于不沟而通,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我们先求“说到不死”,再求沟而能通,逐渐走入不沟而通的境界,当然十分美妙!
我们所做的,其实是从最通俗的语言当中,发掘出最符合我们需求的人际关系和沟通理念,以期重建有效的现代化人伦关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