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云中记
》
售價:HK$
78.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8.3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6.7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80.3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7.3
《
收尸人
》
售價:HK$
74.8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91.8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8.8
|
內容簡介: |
作为有近三十年教育经验的幼儿园老师和多年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作者日益发现,当今的家长们正迷失在各种教育咨询的洪流当中,大多数幼儿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不惜高投入,但很多孩子却并不快乐,甚至越教孩子问题越多。
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一方面家长大多数是主导型的教育,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根本没有考虑孩子是否接受;另一方面,孩子在家长的主导下,从生活到精神上都失去了独立性,所以作者郑重地澄清家长的教育角色,请他们用“引导式教育”而非“主导式教育”来教育孩子。
本书阐述了家长在面临各种紧急的教养问题时,如何用引导式的教育来矫正自己的角色,从而能真正帮助孩子,避免错误的方法致使孩子受到二次伤害。不仅如此,作者将自己多年的幼教经验和心理咨询经验倾囊相授,让父母们了解幼儿教师在对教育孩子的整体性方面的技巧以及心理咨询师理解孩子行为的技巧。通过这些技巧,父母们既能摆脱教养焦虑,又能轻松帮助孩子,与孩子相处,做回真我本色。
|
關於作者: |
担任幼儿园老师近三十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亲子幼儿教育、咨询经验,并担任电视台、广播电台心理类、育儿类栏目嘉宾。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psyparenting
|
目錄:
|
第一章 教孩子最忌走老路子
《龟兔赛跑》的新结论
孩子眼里的《农夫与蛇》
千万别说“我都说了多少遍了……”
把快乐还给“古怪”的孩子
谁能比谁更有理?
有时候要坦然说“不”
在别人面前不要先数落孩子
家长的石头孩子的脚
不要让孩子二选一
禁止等于负强化
事不过三
美错——让错误变得美丽
询问的姿态——问与答
询问的姿态——问与听
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让孩子得到爱,更要享受爱
第二章 妈妈不称职PK孩子不一样?
何时可放手?度在哪里?
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我该带他回老家吗?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孩子叛逆、任性怎么办?
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对“打人”一事反应太强烈,怎么办?
我被奖励套牢了,怎么办?
孩子一哭闹,家长就苦恼
如何面对耍赖的孩子?
民主就是为了让孩子说“不”吗?
怎么做故事迷儿子的故事妈妈?支个招吧!
第三章 读懂孩子的心——学点最简单的心理学方法
草蛇灰线寻踪迹(游戏式叙事疗法)
当我是老虎时(游戏式叙事疗法)
抓住条条“毛毛虫”(游戏式叙事疗法)
臭臭的黄金先生 (游戏式叙事疗法)
小牛的心思 (意象对话)
找到最后一根稻草 (绘画与叙事疗法)
困在三年级 (绘画与叙事疗法)
给紧锁的门一把拉手 (绘画与叙事疗法)
可我不是男孩 (绘画与叙事疗法)
向前走、向后走 (绘画与行为疗法)
我是美女我最大 (绘画与叙事疗法)
|
內容試閱:
|
有这么一个实验。
一位生物学家把一只跳蚤放进一个玻璃瓶里,这时,它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里面跳出来。接下来,他在瓶子上盖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跳蚤每次起跳,都碰到玻璃板上。经过无数次的“碰壁”以后,跳蚤就想当然地以为玻璃板的高度就是它弹跳的极限。最后,玻璃板不存在了,可跳蚤却依然只能跳到玻璃板在时的高度,再也跳不出玻璃瓶了。
另一则却是实例。
人们都知道大象的力量,它是现在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可以用鼻子轻松地挑起一吨重的货物。然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顺从地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原来,在大象幼小无力时,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无法动弹的铁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力气去拉都无法挣脱。年复一年,小象已成为大象,但只要身边有木桩,它总是俯首帖耳。
如果把瓶里的跳蚤和其他的跳蚤放在一起,你能要求它和它们跳得一样高吗?如果把马戏团的大象放回原始丛林,你能期待它和野生大象一样觅食和求生吗?
仿如一首歌: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同样,跳蚤已不是那个跳蚤,大象也不是那个大象。
当然,这并不是说跳蚤和大象都不可能恢复原生状态。只是,必须加以相应的训练,这种训练用心理学的说法,叫做“去习惯化”。
所谓“去习惯化”,是指刺激发生变化而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也就是说,让瓶子里的跳蚤回到原来的状态,首先得让它对玻璃板的习惯不再存在。对大象而言,是要使它对木桩的习惯不再存在。
而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养成一个习惯有多久,去除一个习惯就可能有多久。
《国家地理杂志》曾介绍过一些动物学家,他们并不是将解救来的已被人驯养的野生动物简单地放回大自然(那样它们会很快死亡),而是先带它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一系列训练,直到确认它们恢复了野性才让它们离去。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曾从事一项“制约情绪反应”实验研究,实验对象是一个11月大的男孩子艾伯特,他开始并不害怕小动物,且喜欢小白鼠。在经过华生一段时间的条件反射实验以后,小艾伯特不仅对小白鼠形成了恐惧的条件反射,从此也害怕狗、兔等其他有毛皮的动物。再后来甚至就连圣诞老人面具上的胡子、皮大衣上的皮毛和医用棉球都能引起小艾伯特的恐惧反应。这一试验可以说是华生事业上的一大成功,然而这一成功也同时为人们所指责,因为华生并没有将艾伯特的恐惧行为再消除,在人们看来,使孩子形成了恐惧却没有再替他消除是非常不人道的事情,因为这孩子可能将带着这恐惧度过一生。
这一切无不说明,当“旧”与“新”相对立时,如果你已经养成了“旧”的习惯,首先要做的是破除“旧”习,而不是直接换个新环境进行“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
然而,在目前红红火火的家教市场中,我却看不到有除“旧”意识,仿佛我们的教育者和教养者内心从来都未曾有过“玻璃板”和“木桩”似的。我以为这也是家教书籍琳琅满目、言之凿凿而使用起来却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因为尚未“去习惯化”的跳蚤是跳不出瓶口的,尚未“去习惯化”的大象也仍旧可以被小木桩拴住的,而对于尚未“去习惯化”的艾伯特,无论你怀抱着多么可爱的小白兔,说着多么优美的语言,他也一样心怀恐惧,不敢接近。
所以,此书的第一篇为破“旧”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