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部全面、真实又好看的汉代历史作品。关于汉代历史,有的作品全面,也算好看,却不真实,里面有许多编造的故事和情节,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小说,其中的错误随处可见。有的作品虽尊重了史实,写得却不出彩,平淡而无波澜,读起来味同嚼蜡。比较常见的是关于刘邦、项羽和汉武帝阶段的作品,但它们往往割断历史,所以读者看不到历史的连贯性,阅读时感觉挺热闹,而对于那段历史仍旧一头雾水。本丛书内容真实,故事连贯,品读人物视角新颖,内容有一定深度,值得一读。作者绘制了多幅地图,方便读者了解战场态势。
|
內容簡介: |
《你不知道的汉朝:刘邦开国》是一部全面、真实又好看的汉代历史普及读物。公元前209年,沛县人响应陈胜起义,那里人才济济,可*后为何让刘邦这么个小小亭长当了领袖呢?刘邦这个首领,为何叫作“沛公”呢?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兵分多路攻打秦国,陈胜的起义军曾一度逼近秦朝国都咸阳,可他为何很快就失败了呢?陈胜的失败,有哪些原因?
项羽的叔叔项梁死后,项羽被夺了兵权,成了光杆司令,那么他是怎样在后来号令天下的呢?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项羽把刘邦封到汉中,有何深意?
楚汉战争时,韩信都做了什么?他的功劳究竟有多大?韩信和项羽是那个时代*杰出的两位军事家,他们之间的对阵,是何种情形呢?
项羽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他为何败给刘邦?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怎样一个国家?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有多少人想造他的反?他被匈奴单于包围了七天七夜,*后是如何逃出的?
这个刘邦,是怎样一个人?
|
關於作者: |
令狐马,本名赵勇,陕西汉中人,硕士,现就职于西北工业大学。喜欢历史、文学、哲学。其作品有哲学的思辨、文学的细腻、历史的严谨和理科生的逻辑。其讲述历史,以“真实”和“好看”为准则。其所追求,乃不辜负读者。
|
目錄:
|
自序|你不知道的汉朝
第一部分|秦失其鹿
1.刘邦之谜
2.刘邦微时
3.逃亡之路
4.陈胜起义
5.沛县起义
6.大秦帝国
7.我是沛公
8.牛刀初试
9.天兵天将
10.各自为政
11.陈胜之死
12.项梁起兵
13.发展壮大
14.项梁出招
15.亡秦必楚
16.张良复国
17.二雄相斗(1)
18.二雄相斗(2)
19.你死我活(1)
20.你死我活(2)
21.势力重组
22.怀王订约
23.巨鹿之困
24.救赵之人
25.楚国上将
26.龙潭虎穴
27.破釜沉舟
28.初遇彭越
29.郦氏兄弟
30.扫荡南阳
31.一决雌雄
32.指鹿为马
33.短命王朝
34.约法三章
35.新安坑降
第二部分|楚汉相争
1.深夜密报
2.深入虎穴
3.全身而退
4.沐猴而冠
5.十八诸侯
6.反他娘的(1)
7.反他娘的(2)
8.汉王拜将
9.一将难求
10.指点江山
11.刘邦之反
12.取舍艰难
13.稳扎稳打
14.陈平至汉
15.洛阳大哭
16.一触即发
17.一触即溃
18.**之作
19.下邑画谋
20.盗嫂受金
21.魏豹叛汉
22.韩信北伐(1)
23.韩信北伐(2)
24.欲扬先抑
25.越俎代庖
26.议和风波
27.躺着中枪
28.**谋士
29.摧枯拉朽
30.兵权易主
31.救火队员
32.骂也能赢
33.分一杯羹
34.单挑汉营
35.十大罪状
36.义帝之死
37.韩信伐齐
38.胯下之辱
39.用水将军
40.代理齐王
41.楚河汉界
42.固陵之战
43.天才对阵
44.霸王别姬
45.乌江自刎
46.战后总结
47.项羽之败(1)
48.项羽之败(2)
49.项羽之败(3)
第三部分|高祖治国
1.大汉天子
2.都城问题
3.人狗理论
4.雍齿封侯
5.关于燕王
6.至贤之人
7.楚王韩信(1)
8.楚王韩信(2)
9.耻与哙伍
10.韩王北迁
11.草原之王(1)
12.草原之王(2)
13.循循善诱
14.秘计出逃
15.箕踞谩骂
16.刺杀刘邦
17.太子危机
18.结巴周昌
19.陈豨之反
20.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1.悲剧韩信
22.剿灭陈豨
23.太尉周勃
24.梁王之死(1)
25.梁王之死(2)
26.黥布之反
27.商量对策
28.两军决战
29.大风起兮云飞扬
30.萧相国
31.保卫太子(1)
32.保卫太子(2)
33.燕王之反
34.出师未遂
35.病危遗言
36.汉高祖
本册所述15年历史大事件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二部分 楚汉相争
1.深夜密报
其实曹无伤的话很简单,他说:“将军你不知道,沛公那家伙野心太大了,他准备在关中称王,还让子婴当丞相,想把天下的奇珍异宝都据为己有哇!”
项羽怒道:“什么?他这么不识趣,当真以为先入了关就由得他?”
使者不住地点头。
于是,项羽立即下达了一道命令:“全军集合,今晚会餐,明天早上,攻打刘季!”
当是之时,项羽在鸿门,佣兵四十万,号称一百万。而刘邦呢?只有十万,和项羽相比差得太远,即便他对外宣称的是自己有二十万!
说实话,即使把两方的兵力调过来,让他拿着四十万,项羽拿十万,就凭项羽的才能,刘邦也不是对手。
不过,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项羽在未经斟酌的情况下下达的命令,因为要和一个拥有十多万军队的人打仗,怎能不定好作战计划呢?
既然是一时冲动,那么当他怒火消退之后,就很可能又发一道撤军命令的。
不过从目前来看似乎没这种可能。
因为紧接着范增来了,范增给项羽又下了一剂猛药,项羽不但没有熄火的样子,火苗子反而越窜越高了!
范增对项羽说:“以前刘季是个贪财好色之徒,而这一次他入关后居然坐怀不乱,金银酒色丝毫不动,我看他的志向不小哩!而且,我找人夜观天象,发现他头上有一股气,有五个颜色,我看那就是天子之气。这家伙不得了,所以趁现在有能力,快把他杀了吧!”
曹无伤和范增每人放了一把火,这火势足以将刘邦烧成焦炭。
不过,这股看似不会熄掉的火终究还是灭了,只因一个叫项伯的人。
正是这个项伯,他改变了历史,改变了项羽和刘邦。
* * *
在介绍张良的时候,我曾说张良在下邳隐姓埋名时遇到了杀人犯项伯,张良救了项伯,两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项伯的身份很不一般,他是项羽的季父,用今天的话说,是四叔。由于和项羽是至亲关系,因而官居高位,被封为左尹。
按情理来说,项羽要攻打刘邦了,项伯自然得站在侄子这边。
但很多事情都不能按情理来,比如项伯这一次的思维就很独特——
张良此刻还在刘邦的军中,那么我攻打刘邦的时候,张良也在被打之列。
项羽的实力远胜刘邦,所以刘邦必败无疑,乱军之中张良很可能被杀死。
张良曾救过我的性命,所以张良有恩于我。
综上所述,我很可能杀死自己的恩人。
如果做了这种事,我还算个人吗?
项伯认为,如果这么干了,自己就不是人,是禽兽,是王八蛋。
所以项伯*终决定:项羽的话要听,而张良也必须救。
想到项羽的大军明早就要出发,项伯发现,要救张良就只有今天一个晚上的时间。
项伯在营帐里踱来踱去,想了好半天,终于才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他打算把项羽攻打刘邦的消息告诉张良,让张良逃走,然后自己再回来帮项羽打刘邦。
项伯到了刘邦的军营,来到张良处(应该是偷偷摸过去的)。对他说:“项羽明天要攻打沛公了,沛公必败,你快离开,不要跟他一起把命送了。”(毋从俱死也。)
项伯原以为,张良听了自己的报信就会跟自己一起跑掉,哪知张良却说:“我奉韩王的命令送沛公入关,如今他危在旦夕,我岂能置之不理?我要是逃走就太不够义气了,我要把这件事告诉他。”
说完,张良扔下项伯,奔向刘邦的营房,然后将这件事全盘托出,听得刘邦大吃一惊,茫然失措。
看到刘邦满头大汗的样子,张良问道:“是谁让你去防守函谷关的?”
刘邦只得乖乖把他和鲰生做的白日梦讲出来。
于是张良问道:“你觉得你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沉默良久,说:“我本来就比不上啊,可现在该咋办嘛!”(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我想,你还是先见见项伯,他是项羽的季父,他的话对项羽有一定影响,你就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表示自己**忠诚于项羽,**不敢在关中称王,让项伯连夜回去把话转告给项羽。”
刘邦不敢相信项伯能化险为夷靠得住事,于是问道:“你怎会和项伯这么深的交情啊?”
张良也没时间跟他讲述自己和项伯的渊源了,只说了句:“他以前杀了人,我救过他!”(臣活之。)
刘邦听到这话,又问项伯多大,张良说项伯比自己还大几岁,于是刘邦就决定把项伯当哥,让张良把项伯请进来。
项伯接到邀请就去了。
项伯一进刘邦的营帐,刘邦就起身迎接,又是端酒,又是祈福,说了一大箩筐的废话来夸赞项伯,然后做出忍辱负重的样子,对项伯发誓道:“我攻入咸阳之后,秋毫不犯。我封住仓库和宫殿,管理好人民,就是为了迎接项将军。至于在函谷关发生的事,纯属误会,我驻兵在那儿,是为了阻止有图谋不轨之意的歹徒出入,维持治安啊。我日夜都在盼望着将军来,怎么敢跟将军作对呢?哥哥呀,你回去可千万要转告将军,我是绝不敢背叛他的。”
这当然是鬼话,其余的不说,就说在函谷关,两军猛猛地打了一架(战斗时间应该不短),这会是误会?要是误会他为何不在英布还未攻下函谷关之前立即收手?即便来不及,等函谷关被破之后,函谷关和鸿门有那么远的距离,他怎么就不派人或者亲自去欢迎项羽呢?这说明在开战之前刘邦还没有摸清项羽的底,他以为项羽不足为惧的。
函谷关那么明显的事情,绝不是误会二字可以解释,可就凭刘邦这样一番声泪俱下的鬼话,项伯居然信了,而且还深深地信了。
在项伯和刘邦接触的这么短短一段时间里,刘邦说尽了好话,还甘愿和项伯结为亲家。
项伯离开刘邦的时候,特意嘱咐刘邦:要想活命,明早就来见项羽!
刘邦只有答应。
2.深入虎穴
项伯走了,刘邦很忐忑,很焦虑。
单单让项伯回去跟项羽说自己忠诚,项伯会说吗?即便项伯说了,项羽会听吗?
这些刘邦都不知道。不过,不论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刘邦面前都只有两条路可走:**条,相信项伯,相信他的诚实,相信他的能力;第二条,不见项羽,和项羽血战一场,不过这很可能意味着死。
算了,还是去吧,去给项羽谢罪,求他给自己一条活路吧。**条路虽然凶险,可至少还有活命的机会,第二条路却毫无疑问会死。
刘邦知道,此次深入鸿门有着相当大的风险,这是他的军师谋臣们谁都预料不到的,因为项羽很可能在一怒之下杀了他。如果他被杀了,他将失去一切,他临死前也一定会后悔自己没有对项羽拼死一搏了。
这一晚,刘邦在军帐里踌躇不安,一直在想着送什么礼,说什么话,有危急情况了怎么办……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到了早上,刘邦望了眼军营,转身就走了。
他不可能真的只一个人去,要知道,当时乃秦末乱世,盗贼蜂起,要是一个人前往,在路上被毛贼捉去杀了那就亏死了,所以他带了一百多个随从。这一百多人里面,包括张良和樊哙。
其实,到目前为止,情况对刘邦还不算太糟糕。因为他来到鸿门之后,项羽至少给了他说话的机会。
这都多亏了项伯。
头一天夜里,项伯回去后,将刘邦的话传达给项羽。他做完这些,又发挥道:“要不是沛公先攻破函谷关,灭了关中兵,你此刻怎能入关?人家是有功的,杀死功臣,这是不义的行为,你不但不能打他,还应好好招待他!”(《史记》说:“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此记载不可信。其一,此时不当称项羽为项王;其二,项伯通敌,这么严重的事情他是**不敢“报项王”的,“报”了,不但会增加项羽对刘邦的愤恨,说不准还会使项羽对项伯产生不满。)
当时,项羽听完项伯的话,那股被曹无伤和范增燃起的大火顿时就被这股水给浇灭了。
刘邦到了鸿门,抓住这一机会,立即说了一段十分重要的话。
刘邦说:“臣和将军一起带兵讨伐秦国,将军在黄河北边作战,臣在黄河南边作战。就连我自己也没想到居然能先将军一步入关灭秦,更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见面呀。可是,在这个本该把酒言欢的时刻,居然有小人恶意中伤,在将军面前乱嚼舌根,破坏咱们之间的感情,让将军对我产生了误会啊!”(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这番看上去并不神奇的话,却产生了十分神奇的效果。
因为它把项羽听得羞愧难当,瞬间觉得先前要攻打刘邦是十分愚蠢的决定,甚至还为自己当时的决定感到羞耻。
于是,为了推卸责任,为了表明他前面做的那些事情都不是出自本意,他说了一句让人大骇的话:“这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要不是他,我何以至此!”
范增听到这话,估计早都眯起眼深吸气把头迈向别处了。
——猪啊,猪啊,你他妈还是不是人呐,那边好不容易有个卧底,你就这样卖了哇!真是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在范增气得鼻孔朝天而刘邦对曹无伤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项羽正笑呵呵地指挥手下人准备酒席,说要和这位昔日的战友、今日之功臣好好痛饮一番。
* * *
宴席开始了,项羽作为东道主,把刘邦当好朋友一样对待。项羽喝了酒之后,更加的豪气冲天,谈天下、谈英雄、谈理想,刘邦不住地恭维项羽,把项羽听得跟吃了蜜一样。
这宴会蛮融洽的嘛!
但如果刘邦就这么脱离了危险,那么这场流传千古的鸿门宴岂不是浪得虚名?它还有什么值得后人称道的呢?
事实上,刘邦真正的危险现在才开始!
因为,项羽的危险虽已解除,可范增却虎视眈眈。
在宴席上,范增看到项羽欢快得像个孩子,都快气死了。
于是,范增开始给项羽使眼色,同时把身上的玉玦举了起来让项羽看。
玦者,决也!范增的意思很明显:快点下决心杀了刘邦!
然而,项羽看到范增频频举起的手,却“默然不应”。
看来,项羽并非下不了决心,而是根本就没有杀意。既然如此,范增就是把手举麻了又有什么用呢?他对刘邦还有什么威胁呢?
范增当然不会再傻乎乎地、贼眉鼠眼地在宴会上把玉玦一举一放还生怕刘邦看到,老头子现在站起身来,走出宴会厅了。
没有人知道他要干嘛,可能他是出去上厕所,又或者刚才把手举麻了,要出去活动筋骨。
但范增出去后没有直奔茅房,也没有活动,他只是找了个人,一个会舞剑的人。让这个人到宴会厅里来活动活动。
这个人,名叫项庄。
项庄的任务,就是去宴会厅敬酒,敬完酒之后要求舞剑给大伙助兴。
然后在舞剑的时候刺死刘邦!
范增的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
现在,项庄敬完了酒,舞剑的要求也得到了项羽的批准。
剑已出鞘,项庄开始起舞。
舞着舞着,剑锋忽然一转,直刺刘邦,刘邦危在旦夕。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人马上挡了过来,项庄一见到这个人就立马收回了剑,差点来了个踉跄。
这个来为刘邦挡剑的人就是项伯。
项伯和项庄一个刺一个挡,俩人舞了好几个回合,气得项庄真想把项伯赶出去,不住的用眼神示意项伯,你来捣什么乱?
项伯对项庄的示意毫不在乎,假装什么都不懂,专心舞剑。
现在,除了项羽一个人在安心地欣赏舞剑,其他三个人都紧张得恨不得大叫起来。
因为其他几个人都很清楚,虽然出现一个项伯,但再这么下去,只要项伯稍一疏忽,刘邦就会没命。
张良知道刘邦快要崩溃,其实他也快了,因为倘若刘邦一死,他们都活不成。
张良起身走出门外,一面透气,一面思索。
这时在门口候着的樊哙看到他了,连忙上前问道:“啥情况?”
“沛公快死了!”
“啊?!”
张良把项庄在帐内“练剑”的事情告诉了樊哙,把樊哙急得满头大汗,然后大叫一声说:“我也进去,要和他同生共死!”
张良没有阻挡,反正他也没辙了,不如让樊哙进去搅合搅合,看能不能打断项庄的“独孤九剑”。
樊哙要进去,卫士阻拦,不让他进。樊哙拿着盾牌往那卫士身上一撞,横了一眼就往里冲。樊哙已经想好了,反正刘邦都快死了,自己也不用怕什么。于是进入刘邦他们喝酒的地方就木头一样往那一立,怒目瞪着项羽。
项羽还在喝酒,忽然见来了这么一丑陋之人 ,不但不下跪还怒视自己,当即提高警惕,直起身子,按住佩剑,冷冷地问:“谁?”
张良听到项羽的问话,赶紧躬身向前,道:“报告将军,此人是沛公的随车侍卫,叫樊哙!”
樊哙如此无礼,独闯项羽的军营,按道理是该杀千刀的,可此时此刻居然没一个人站出来指责他的过失。这是鸿门宴中的一件怪事。
项羽倒不在乎,他是个喜欢冲锋陷阵,拼比勇力的人,见樊哙长得威风,骨子里还透着一股凶狠的气质,他就像看到自己的同类,不由地赞道:“这是个壮士啊!来人,赐酒!”
下人送上酒,樊哙拜谢之后,仰起脖子就一饮而尽。项羽见他酒量不错,便想再看他的食量,于是又道:“给他来一个猪腿!”
猪腿上来了,樊哙一看,居然是生的。
樊哙这个人,单听他的名字你会觉得这是个粗鄙不堪的人,但实际上很有头脑,也看得清局势。就比方说,刚才他是准备进来跟项羽拼命的,但项羽给他赐酒的时候他仍然拜谢了,也就是说他在很短时间里看出项羽还没有和刘邦翻脸,自己不能冲动。
既然樊哙并非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也就知道这是项羽有意为之的,故意试探他是不是真的不拘小节配得上壮士的称号。他必须吞下这支生猪蹄,否则项羽会认为他刚刚不给自己行礼是故意的。
可是,生猪蹄很硬,牙齿没经过锻炼一般是咬不动的,他不能当着项羽的面张牙舞爪地撕咬猪蹄子,因为那个场面一定十分丢人。他要做出这个动作,那就不是往刘邦脸上抹黑,而是抹屎。
刘邦和张良都不知樊哙将如何处置这块猪蹄,脸上现出了焦急之色,而项羽和范增则暗暗得意。
只见樊哙眼珠子一转,就搭起了临时厨房——他将盾牌取下来,扣在地上,把猪蹄子放在盾牌上,然后用身上的佩剑一剑一剑就把猪蹄子切碎吃了。
项羽见樊哙这么有创意,大为有趣,又问:“还能喝不?”
这时樊哙不跟他玩了,站起身来,打了个嗝,道:“我死都不怕还害怕喝酒吗?”
项羽听出了樊哙的言外之意,即:还能喝。
但项羽会错意了,因为还没等项羽反应过来,樊哙就说:“秦王朝对人民凶狠犹如虎狼,杀人如麻,用*严厉的刑罚来惩罚人民,以至于天下人都背叛他!当初,楚怀王和诸位将领立了盟约,说谁先灭秦谁当关中王。如今众所周知,先攻入关中的是沛公,可是沛公并没有自居关中王,对秦宫室里的东西秋毫不犯,率军队退回霸上,一直在迎接项将军!”
项羽点点头,意思是:这些我知道!
樊哙见项羽没有反对,又说:“沛公对攻破秦国是立下大功的,将军不但没给他丝毫封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诛杀有大功劳之人,这么做恐怕要步秦国的后尘,臣认为将军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项羽听了樊哙的话,尤其是这话从一个和自己十分相像的壮士嘴中说出,更加相信刘邦是个好人,他默然片刻,道:“你坐吧!”
3.全身而退
樊哙在张良身边坐下了,宴会继续。
樊哙的出现,缓解了刘邦的危机。虽然如此,刘邦却知道这地方不能再待了,谁猜得出范增等会儿又要搞些什么把戏呢?
刘邦无计可施,内心又十分焦急,就对张良樊哙使了个眼色:走,嘘嘘去。
两人会意,跟着出来。
刘邦说:“我准备逃跑!”
樊哙说:“我同意!”
刘邦说:“可是没跟项羽告辞,这样不好吧!”
樊哙说:“不要顾及这些细枝末节了,人家现在是刀子砧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肉,还告辞什么!”(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
刘邦说:“对!”
为了让逃跑悄无声息,刘邦扔下那些跟他一起来的一百多士兵,只一人骑了马,让樊哙夏侯婴等人步行紧紧跟着他。这伙人悄悄地跑出项羽的军营,然后避开大路,翻过骊山,终于回到了霸上军营。
项羽好心好意地招待他,他居然不辞而别,难道不怕项羽生气了再打他吗?
生气又如何?生气了大不了也就是打一仗,那也未必就毫无胜算,总比被杀死在鸿门宴上强得多吧!更何况,刘邦还留了张良垫后,要张良估摸着他已经安全到家的时候再进去跟项羽辞行。
张良依计行事,估计刘邦已经回去,才走进“宴会厅”。
真不知项羽是喝醉了还是怎么,刘邦走了这么久,他居然毫无察觉,从鸿门到霸上,直线距离少说也二三十公里,更何况刘邦后面还有几个步行的人,走的不是直道,那些人也不是长跑运动员,刘邦要走这么远的路,再快也得好几十分钟。刘邦说自己出去上厕所,那么长的时间,他就是便秘也该完事了。可项羽和范增居然都不嫌刘邦出去的时间太长,这是鸿门宴中的又一大怪事。
张良进去后,对项羽说:“沛公酒量低微,刚才一高兴就喝大了,不能当面向您辞行。虽然如此,他临走时还特意吩咐我将这块白璧送给将军,把这支玉斗献给亚父。”
项羽问道:“那沛公去哪了?”
张良说:“沛公见将军有责备他的意思,就脱身离去,现在已经回到军中了。”
项羽拿过白璧,放在座位上发呆。而就在此时,大厅上忽然响声大作。
原来,收了玉斗的范增越想越有气,就将那玉斗扔地下,然后拔出佩剑给击碎了。
弄完这些还不算,范增又破口大骂:“哎呀,真是没法和你们这些家伙共谋大事了。我看将来夺取将军天下的,肯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哎,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范增骂完,鸿门宴到此结束。
虽然,争论却没有结束,**的问题就是:项羽为何会放过刘邦?
这个问题历来都众说纷纭。对此,我的看法如下:
**,项羽没有杀刘邦的理由。不管怎么说,刘邦是功臣,按照灭秦的功劳大小而论,刘邦坐上第二把交椅是当之无愧的。这么重要一个人,你如果没有一个上得了台面的理由,仅因为他“志不小”和头顶有“天子气”就将其杀害,所有的功臣恐怕都要惴惴不安起来——刘邦立下那么大的功劳都会被杀,他要哪天也看我“志不小”,我岂不是活不成?别说项羽没理由杀害刘邦,后来刘邦找了充足的理由去杀害功臣,都被人骂了几千年。你说说,那刘邦是能随便杀的?你哪怕捏造个“刘邦谋反”,“刘邦图谋不轨”也还好,可项羽他们偏偏没有捏造,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杀呢?
第二,项羽在心中已经认定:刘邦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听命自己。项羽得出这个结论,有以下依据:**,他的亲叔叔项伯跟他拍胸脯说过;第二,樊哙这个看上去不会骗人的人也跟他说过,甚至还为此责备了他;第三,刘邦甘愿冒死到鸿门来拜见自己,这足以说明刘邦心中没有鬼,是忠于自己的;第四,刘邦入关后确实没有把关中当自己的家,没有当王的迹象。这四件事情交织在一起,有*亲的亲人,有和自己意气相投的壮士,有刘邦的实际表现,杀了他就真的无缘无故,要被人唾骂了。
第三,项羽看不到刘邦对自己的威胁。从当前来看,刘邦和他相比军力太弱,他实在想不出这家伙以后能翻起什么惊涛骇浪,即便刘邦以后会胡作非为,要灭他也是分分钟的事。且在鸿门宴上处死刘邦,是一种极其卑鄙、极其无耻的行为。一个人,尤其是自以为光明磊落之人,在自以为可以用正大光明的手段达到目的的时候,很少会采用为人所不齿的手段。项羽能搞死刘邦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如此,他这个贵族出身的人,又怎会使用如此卑劣的方式去除掉自己的敌人呢?
第四,项羽和刘邦以前是战友,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了好几个月,尤其当项梁死后,他们同仇敌忾,心连心,一路上相互照应才顺利回到彭城。长期的交往,他们之间产生了战友之情,而这种感情是刘邦和范增之间没有的,且根据刘邦后来的说法,他们共同作战之时还结成了兄弟。再者,据我推测,刘邦和项羽在一起时,应该经常说些项羽爱听的好话,而项羽这辈子*爱的就是夸自己的话,所以项羽对刘邦存有好感。
第五,项羽不善识人。从项羽以后的表现看,项羽是个不善于用人的人,他往往把具有真正才学的人放在一边乘凉而把没用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造成这个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看不出谁有才能谁没才能,更看不出谁能帮助他平定天下。而恰恰刘邦又是个极会隐藏的人,如此,一个会隐藏,一个不识人,于是项羽对刘邦有了这样一个评价:胸无大志,庸俗懦弱,糟老头子一个,不懂风情也不浪漫。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宴会上所有人都看出来这一点,可项羽居然跟傻子一样专心地观看舞剑,于是后人大都说项羽天真好骗,蠢笨如猪。
我看不尽然。
项羽本身就是学剑的人,他就是再傻,也绝不会看不出项庄刺向刘邦的宝剑是要干啥,更不会分不清舞剑和杀人的区别。项羽安心地观看项庄舞剑项伯遮挡,只因他内心里矛盾,不知到底是否该杀了刘邦。范增的话不无道理,可刘邦的表现也很诚恳。
摇摆的项羽,并没有决意要保护刘邦,所以他允许了刺杀刘邦的项庄一直舞剑至樊哙的到来,他也没有下定杀死刘邦的决心,于是允许项伯拼命地庇佑刘邦。对项羽而言,刘邦死了,他有失有得,刘邦活着,他也有失有得,他短时间内不能权衡这两种选择的利弊,于是他只有欣赏舞剑,不管这事,至于刘邦的死活,就听天由命,看他的造化了。
所以,项羽绝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鸿门宴上*傻*笨的人,他即将是号令天下的君王,不能不对如何处置刘邦这个有功有过的人犹豫再三。
司马迁对樊哙的表现有很高的评价,他说:“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有人认为,司马迁对樊哙太抬举樊哙了,如果项羽想杀刘邦,那天就是有一百个樊哙也无济于事。司马迁说这些话,只因他“好奇”,“所以大都抑扬太过”。
真的来一百个樊哙都没用吗?樊哙真没有司马迁说的那样重要吗?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认为不是的。因为,项羽虽没有杀刘邦的意思,却也没有保护刘邦的意思。对刘邦产生威胁的,是项庄而非项羽。闯进来的樊哙,打断了舞剑,解除了项庄之威胁,这功劳难道不大?
其实,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除了我前面分析的几种可能之外,还有一种非常可笑但又不是绝无可能的情况,即:项羽喝醉了。如此,我们不但能解释项羽为何在宴会上频频“默然“,还能解释项羽为何在刘邦上了好久厕所之后,一直不查问刘邦的去向,更能解释他在宴会上所做的一切“蠢事”。
我们也看到,如果没有项伯,刘邦是活不成的。
那么,项伯真的蠢吗?
我觉得,不能说项伯蠢。他只是在如何对待刘邦的问题上,和范增等人有不同的看法罢了。
杀不杀刘邦,必然是项氏集团需要争论的问题。杀刘邦,有一定道理,诚如范增所言,刘邦有大志向,但这个理由很虚无缥缈,甚至有些一厢情愿的意味,是绝不能当做杀一个人的理由的;不杀刘邦,道理更充分,因为刘邦是功臣,这是明摆着,谁也不能否认的。
而项伯,就是不赞成攻打刘邦的一派。项伯毕竟是个正常人,如果他和范增一样,坚决认为刘邦该杀,就绝不会在给张良通风报信完了去见刘邦。刘邦也没那么大能耐,仅凭一番话就让项伯对杀不杀自己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在我看来,项伯在和刘邦见面之前,就已经和范增等人持不同观点了。正因他打心底里认为刘邦不该死,所以他对刘邦有同情之心,在接到刘邦的邀请之后,去见了刘邦。刘邦的那一番话,并没有左右项伯的观点,它只是坚定了项伯之前的想法罢了。
项伯并没有被刘邦骗得团团转,也不是一个愚蠢之极的人,他只是不够聪明、没有范增那么有眼光罢了。
那天,刘邦逃回军营,干的**件事情就是诛杀曹无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