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斯人已远

書城自編碼: 267936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周仰之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157938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9-01

頁數/字數: 343页
書度/開本: 32开

售價:HK$ 66.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真谛全集(共6册)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2.0
《朝内166号记忆 (插图本)》
+

HK$ 58.5
《民国十大地方王》
+

HK$ 64.8
《我们的命是这么土》
+

HK$ 66.6
《斯人已远》
+

HK$ 64.8
《乘风》
編輯推薦:
传统社会*后的旧式文人、家庭妇女……
中国*早的战地记者、职业女性……
非常时期的婚恋、教育、医疗……
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国民生活
写给已经飘然远逝的祖辈
放不下却说不出的父辈
以及终将关心自身来处的年轻一代
內容簡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孙女周仰之的纪实作品,讲述了行将消逝于历史烟尘中的时代故事,勾勒了周立波、周扬、姚芷青、周路易、林家兄弟、姚家姐妹等家族亲友的人生侧影,以大量第一手的图片文字资料,再现了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国民生活,亦可从中惊鸿一瞥地窥见历史的风云际会,行文冲淡隽永,兼具历史眼光和现代视角,以文字来纪念、怀念那些人、那些事。
正如《美国史》作者Alan Brinkley的这段话:历史学家一度把过去看作是伟人的经历和非凡时事的展现,如今,他们却倾向于讲述多层次的故事――融合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故事,普通人生活和名人生活的故事,众口一词的故事和众说纷纭的故事。
關於作者:
周仰之,1960年代出生在湖南长沙,移居美国二十余年,一度客居上海,著有纪实作品《人间事都付与流风:我的祖父周立波》《梦思故国静听箫》。
內容試閱
沉舟侧畔千帆过
我的外祖父徐老五和他的儿女亲家周立波的处世哲学是截然不同的。立波为达目的不惜轻装上阵,不但负担一个都不要,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轻抛,在离开上海去华北打仗之前就把自己的墓志铭都写好了。
徐老五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但他胆子小对生命挺爱惜,日常生活讲究情趣,对周围亲人的态度是一个不能少,小家庭大家族担得起担不起的责任都担上身,碰到亲戚朋友有难处也是一拍胸脯就应承下来了,还加大力度地办。
徐老五早年定过亲,但未婚妻还没有过门就病逝了,有情有义的徐老五作为未婚夫送那女子上山,被肖家看中,觉得他对没有过门的太太都这么好,以后一定是位好丈夫,于是有意把自家最小偏怜的女儿嫁给徐老五。
虽然徐家也是诗礼传家的大家族,但肖家的实力更雄厚,肖家小姐算是下嫁了。肖家虽然是大族,但遵照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没有送女儿读过书。肖家小姐相貌美丽端庄、个性温柔敦厚、做得一手好针线,但不认识字没有文化。
毕竟时代变迁了,肖家虽然不送女孩子读书识字,但对女孩子的养育比有皇帝的时候还是宽松了许多,肖家女儿在娘家时多半住在乡下,大部分时候都无拘无束地在安徽乡村里玩耍,没有受过什么约束,身心愉快地长大,长成了一个性情非常愉快开朗、身体也非常健康结实的女孩子。
身心健康的肖家女儿嫁到徐家后生养了八九个儿女,还担当了一个大家族当家媳妇的重责大任。徐家没有旧式家庭的经济基础,却有着旧式家庭的各种礼数规矩和讲究,再加上个不顾现实爱招揽责任的丈夫,这个家不好当。
徐老五是政府工作人员,工资不低,但无奈家累实在太重。自家太太生了很多孩子,还有高堂老母要奉养。他的大哥早年当过官,脾气又很大,对当家媳妇来说是个比婆婆更难侍候的老人家,也住在他家。徐家的老二和老三都非常能干,曾经在政府里做事,但很可惜都死得早,他们的太太和孩子说不得要由老五抚养了。徐家老四没有什么能力没有赚过钱,一辈子都伴着弟弟过生活。
这么一大家子人要吃饭要生活,还有很多礼节要遵守,情绪要照顾。老母亲是个好脾气的老太太不难侍候,但也不能让她受委屈。老哥哥脾气不好,常常吹胡子瞪眼睛敲着拐棍骂人要忍让。两个寡嫂更是情绪不好说哭就哭说闹就闹,时时要最小但是当家的老五太太安抚。
比方徐家老三死了这件事就要瞒着老太太不让她知道了伤心,所以三嫂就只能另外租房子住在外面,后来在经济上实在是扛不住了才搬回家来。但三嫂还是时时伤心,想起了死去的丈夫和自己无所依靠的黯淡前景就要大哭起来,这要让婆婆听见了如何是好?于是总是在怀孕、时时大着肚子的老五太太就要急急忙忙地跑到三嫂的房间里,跪在地上求她不要再哭了,保证一定会照顾她的。
要说肖家小姐到徐家来做媳妇虽然辛苦,但美好的地方也很多。徐老五是个知情识趣的男子,太太过门后给她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叫肖蔗卿,平时对她更是善待尊重,轻言细语,口口声声叫她肖妹,肖小同音,听起来像叫小妹。我外婆在娘家就是最小的女儿,备受宠爱,被年长许多的哥哥们小妹长小妹短地叫,到了婆家在丈夫眼里也还是个娇憨的小妹妹。
身体健康,夫妻关系和谐,肖妹婚后接二连三地生起孩子来。孩子们也都健康长得好,聪明会读书,还都孝敬父母听话不调皮,她真的是个有福气的妇人啊。
徐老五的家累如果到这里为止那倒也就算了,但没有什么家庭理财观念又有个温柔贤惠对他百依百顺的太太,他拉的场面比这个可大多了。我母亲是肖妹所生的最小的孩子,她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能言善道,我们从小就不时听她讲她的哥哥姐姐们的故事。
她嘴里的这些哥哥姐姐们细细研究起来来源非常复杂,包括亲生的,姑表的,隔了一代两代三代的,弯弯绕绕一表三千里的,没有亲戚关系的同乡好友家的,甚至哥哥姐姐们的同学好友,还有些连我妈妈也搞不清和他们家有什么关系的年轻人,都在其中。
她说起这些哥哥姐姐们来都不分彼此亲热得很,听得出来都有共同生活的经历,似乎都在她们家住过不少日子。看来徐老五是债多不愁,来者不拒,来了人就加副筷子,搞得我母亲的兄弟姐妹名单如历史长河般长,讲起他们的故事来滔滔如流水,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什么陌生感。
徐老五的这种个性和生活方式在和平时期还是行得通的,虽然是拆东墙补西墙,工作了一辈子也没有攒下什么家产积蓄,还时不时地陷入困境,但为人四海讲义气的他朋友多,还都对他讲义气,有困难时总会遇到贵人帮助,总有办法走出难关。他不管怎么说也是那个时代的成功人士,在家里是一言堂,在社会上也很受人敬重。家里要是有什么红白喜事的话,朋友们不管远近纷纷来到,把事情操办得轰轰烈烈,尽人皆知。尤其是他的朋友中文化人多,红白喜事上收到的对联横幅都文采斐然,让人能够久久回味。
要说徐老五也真的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他用一己之力把家的场面拉得这么大,生活搞得这么复杂,要照顾的方方面面这么多,同时作为一个修养深厚的文化人,还是尽力保有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一直靠在政府当差养家的他可不是什么风尘俗吏。
从来没有置办过房产的徐老五,买的字画书籍并不少,只要有一点条件,他的住房里必有一间气派的书房,一溜顶天立地的大书柜里装满了书籍,宽大的书桌上文房四宝罗列。他字写得非常漂亮,诗词歌赋都不错,还纂写过一部清史。他一直在工作没有过清闲的日子,又生活在不太平的岁月里,拖家带口,颠沛流离,能够独立完成这么一部大著作,真让人瞠目结舌,不能相信。
但这是真的,那部“文革”中被毁掉的著作我看见过,有好多册,都装订得非常体面,里面一笔整齐的小楷干净漂亮,真看不出是徐幼圃先生一人所为。
…………
困难,但是有趣味
徐老五对旧的时代并不满意,逃日本人的时候政府官员不管老百姓死活只顾着自己逃命就让他很生气。
……
徐家在逃难时遇到过土匪,到了桃源的罗家更是比较接近湘西的土匪窝了。罗家是大户,是土匪们常常袭击的对象,于是跑土匪就成了这里的生活常态。村子里隔三差五地响起警告的锣声,听到锣声,全家老小就要身着黑衣往山里躲。有时候好多天都会处于紧张状态,随时准备跑,没有办法过正常的生活。
这么根深蒂固的匪患,解放军来只打了一仗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这一战还只听枪声不见军队,是在村子外面打的,没有怎么惊动老百姓,第二天,解放军还来处理误伤百姓的事情。徐老五佩服得不得了,发感慨说:真是天兵天将啊!
他也知道自己是在旧时代的政府里做事的,不管怎么样也是属于旧时代。如今他还可以出去工作吗?新的政府怕是不会需要他了。谨慎的他在观察,在等待。
但孩子们不能够等待了,他的五个儿女不能老是待在家里。这时最大的孩子叫万,在长沙读高中时成绩很好,一直希望学医当个医生。第二大的是个叫醇的女儿,正当年的花季少女,如今走出去都有年轻男子注目了。
第三个叫豪,取了个男子的名字却是个娇弱的女儿,在战争年代里出生长大,身体不好又常年跟着大人们颠沛流离,如今都十一二岁了,还没有怎么正式上过学,底下的是个叫孜的女儿和一个叫庞的儿子,年纪就更小了。
没有了收入,家里的女人们包括三个女孩子都接些针线活在家里做,换些买菜的钱回来,邻居们建议他们要不就送这三个女孩子去附近的袜厂或纱厂做工吧,管吃住还能赚些钱回来。徐家是再困难也要送孩子念书的人家,舍不得女孩子们这么小就出去打工,一直迟疑着下不了决心。
那个叫豪的女孩子就是我的母亲大人,想到挺有文化人气质的她当年差一点就变成了大字不识几个的女工,还蛮不可思议的呢。
新的时代也在观察徐老五和他的家庭,那时他们租着陈姓人家的房子住。陈家房子大,一部分房子还分租给了一个解放军的电台。电台的工作人员不少,都是知识分子模样的年轻人,负责人姓苏。
电台的这些年轻人和他们同住了不少时间,渐渐地开始接触。首先和他们接触的是庞,小小的他爱跟着大哥哥们跑,那些多半是北方人的大哥哥们也喜欢他,有了饺子之类的好吃食都不忘记给他一份,对他很关爱。有一次他们带庞玩耍的时候孩子不小心受了伤,苏领导紧张得不得了,每天都带着医生来医治,直到庞完全康复。
其次是醇,电台的年轻人中有人开始关注她了,默默地注视,托小弟弟传纸条,含蓄地展开追求。
再就是肖妹,这么多和她死去的大孩子们一般大的年轻人在这里转来转去,自己做饭,自己打扫,只有生病的时候才听见他们叫妈妈,这到底是什么人家的孩子呢?他们的父母怎么能够放心让他们就这么走到天涯海角?肖妹觉得不可思议。
不但是电台的年轻人引起他们的注意,街上也时不时地有军队走过、宣传队表演。那些年轻人都朝气蓬勃,军装干净合体,尤其是他们中间还有不少女孩子,军帽下露出黑油油的大辫子,美丽又大方,引得家中的几个女孩子羡慕不已,这和她们以往接触的女人大不一样啊。
旧时代的女人们是没有自我的,只有家庭完美幸福她们才有幸福可言,如果没有家庭就连安身之处都没有了。比方他们有一位朋友,丈夫和孩子都病死了,太太无所依靠,只好住到庙里去度残生。那还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的太太呢,写得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是个可以和徐老五这样的高手唱和的才女。就算是家庭美满富裕的太太们也没有什么生气,一过了四十岁就恨不能在家里行走都要扶着个丫头,如秋叶般衰败了。如今看到这些截然不同的女性,如同看到了新的希望,三个女孩子跃跃欲试,连万都开始为她们提请求了。他说妹妹们都聪明好学,是金子般的宝贝,若是让她们出去参军参干,都是会有出息的。
万为妹妹们请命,其实更是为自己,他已经快成年了,更迫切地需要投入到新的社会中去。但徐家的孩子们都听话,他们在等待父亲徐幼圃先生的抉择。
徐家的转折源于苏同志和徐幼圃先生的一次谈话。
一九五○年的春天,电台接到命令要离开桃源,三天时间里这些年轻人很忙碌地收拾行李,打扫房子院子,百忙之中苏同志约谈了徐家的家长徐老五。
苏同志坦率地告诉徐老五,新政府对他过去的职场经历有所防备,尤其是在解放前夕逃到桃源来的举动更让人费解,为此做了很久的调查,发现他在那么有油水的职位上确实没有贪污,名声不错。
苏特别强调的是他们认为徐家的孩子们都教养得非常好,应该尽快让孩子们出去学习或工作,新的时代会接受和欢迎他们的。听到万有学医的打算,苏更是把自己正在哈尔滨学医的妹妹的联系地址写下,说是愿意帮助万进入医学院学习。
苏同志他们听说是去了朝鲜,再也没有通过音讯,不知后来他们怎么样了,命运如何?但是和他的一次谈话打消了徐老五的顾虑,让徐家的孩子们很快融入了新的时代,我母亲认为苏同志的坦率诚恳都是后来的政治工作干部中很少见到的,非常让人怀念。
苏同志他们走后徐家马上行动起来,徐老五还是非常实际地觉得自己再回政府部门核心岗位工作的可能性不大,就去了一家私营公司找了一个文员的工作打打杂,然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回到长沙进入救济署工作,再次进入他熟悉的业务部门。
新的时代就算是大官工资都很有限,何况是一般工作人员?徐老五知道他已经不可能供养一个大家庭了,于是把一个寡嫂送到养老院由社会照顾,一个寡嫂送到了她自己的女儿家,自己带着哥哥和家小回到长沙。
万和醇都考进了银行做职员。醇适应得很好,但万很快就退了出来,他看不惯银行职员们油光铮亮的打扮和油嘴滑舌的谈吐,觉得自己在这个环境里适应不了。当时参军参干的机会很多,很欢迎年轻人加入到新的时代,万很快又考进了合作干部学校。
如果说当时的银行多半还保留了老式财务经济管理方式的话,合作经济就是财经方面的新形式了。概念新人员新充满了新气象,万在学校学得很愉快,还被送到北京去学习了好久,他工作努力理论水平也不错,后来当了财贸学院的教师,供给制改为薪给制时他定的工资级别不低,于是在经济上代替徐老五成了徐家的家长,挑起了奉养老人培养弟弟妹妹读书的重责大任。
万从小就想学医,他时时为别人着想,工作作风细腻,如果学医的话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医生。但是学财经也不错,毕竟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做这一行,挺有传承的。和长辈们不同的是,他已经不再担任政府财务方面的职务,而是做财经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工作干得不错,生活方面的负担就太重了,他的工资虽然不低,但弟弟妹妹多,生活要过得像模像样还都要送进大学去读书,负责任的大哥担这个责任一担就是好多年,连自己的婚姻都耽搁了。这样的付出和牺牲在徐家算得上是理所当然,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当大哥大姐的常常为了帮助父母或者干脆代替父母教养弟弟妹妹,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事业前途。
五十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扫除文盲的扫盲运动,就是教不识字的成年人识字,当然对他们要求也不高,只要能够达到简单的读写就够了。这其实挺重要的,听说当年日本军人比中国军人战斗力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全部识字,可以看得懂长官的命令,也读得懂武器的使用说明。
当时中国庞大的不识字人口里更多的是女人,其中也包括有一个知识分子丈夫、有一群会读书的孩子们的肖妹。新中国成立后肖妹也上了扫盲班,丈夫则成了她的专职家教。徐老五如今不忙了,社会活动已经减少到了零,急躁的脾气一扫而空,下了班吃过饭后就在灯下教太太识字,还耐心地为太太写下好多样板字,让她照着练习。
照我看这一幕比红袖添香还浪漫,对此肖妹似乎也有同感。扫盲班结束了很久,她还是在不断地练字,大概是要留住难得的和丈夫这么亲近的好时光吧?新的时代把大家庭变成了更加亲密的小家庭,还把一天到晚在外面活动的丈夫送回了家,夫妻间的距离拉近了,肖妹对这一点应该有感触。
我的外公去世得早,我对他没有多少印象,外婆肖妹和我一起生活的时间就长了。会做鞋总在做针线的她走到哪里都带着一个好大的针线筐,里面除了针头线脑各色扣子碎布以外,还有一大沓打着方格子的练字的纸,第一行是徐老五漂亮的字做样板,后面则是肖妹歪歪斜斜但非常认真的描画。我的外婆似乎并没有学会念书,但经过长期的努力认得了好多字,反复的操练下字也写得越来越周正了。
性格平和不急不躁的肖妹总是在不停地做着什么,我小的时候几乎没有穿过买的鞋子,都是穿外婆做的针线紧密整齐的鞋子,胖胖的棉鞋红红的布鞋,花色式样层出不穷。这鞋子一双一双地被做出来总是多到我穿也穿不完的地步,要哄着我试穿还真是一件难事,那时小小的我得福不知,非常盼望不要每天都穿外婆做的家制鞋,能够穿一穿外面商店里买的皮鞋就好了。
细细密密做鞋子给我穿之余,外婆也慢条斯理地练字,天生有一头波浪翻转的大鬈发的她总是把头发绑得紧紧的。外婆梳着一个巴巴头安详端正地坐着做针线或练字的样子在我心中根深蒂固,认为所有的外婆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其实不然,我母亲做了二十年外婆了如今还是心急火燎,活蹦乱跳的一点也没有外婆样。我过些年要是当外婆了恐怕也会和肖妹版的外婆形象差得远,这正宗的外婆模式怕是真的要失传了。
徐老五年轻的时候是个严厉的父亲,他的几个大孩子都被要求长时间地练字和学习古文,中国文字文学的基础打得相当好。到了豪这里事情起了变化,一则是战时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允许,二则豪从小身体就不好不敢对她在读书上加负担,最重要的是徐老五自己年纪也大了,境况也不是很好,心性大不如前,顾不上监督小女儿念书了。
但到底是徐家的女儿,虽然没有正经练过字,我母亲的字还是写得非常秀丽漂亮,要说字是敲门砖的话,她这砖还挺结实的呢。豪不但字写得好,念书也念得很顺利。没有正经上过什么小学的她一上手就考初中,而且一考就以前几名的好成绩进入了名校,进了学校也读得轻松愉快成绩优异。
社会安定了,徐家的三个小儿女都开始认真地念书,三个人都念得好,在学校也受欢迎,每天都愉快地到学校去享受读书之乐。他们听父母的话从来不需要大人操心,每天同来同去地相互间也感情深厚。
徐老五如今就是个普通工作人员,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但新的时代也没有找他的麻烦。如今他赚的钱有限,但万已经开始在经济上帮助他了,家里生活还过得去。
敏感的他已经认识到这个时代不再属于他了,但沉舟侧畔千帆过,他的家庭还是有希望的。这个阶段他最得意的就是和谐的家庭和有出息的子女们了,他们在新的时代都适应得很好,值得欣慰。于是夫妇俩带着五个孩子照了一张全家福,徐老五在相片上题字:“困难,但是有趣味”。
那年头中国和苏联的关系非常好,大家都相信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受苏联的影响既广泛也深入。这句话恰是当时苏联的二战英雄马特洛索夫的名句。
熟悉中国古典文学、家里收藏着整套的“曾、左、彭”和很多古籍字画,还独立完成过一部清史的徐幼圃先生也在很努力地调整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已经可以准确地应用时尚语言描述自己的处境,表达自己的心声了。
…………
说到这里,忍不住再说点往事。要不说,我觉得埋没了我的非常有德善良的外婆肖妹,她的温柔贤惠维系了整个家庭,也给子孙后辈带来福气。
肖妹来自富裕家庭,哥哥们多是做生意的,她安贫乐道地跟着丈夫,并无怨言。谁知不怎么富裕的丈夫还是瞒着她养了外室,这还不算,那位曾经的湘剧明星外室还为丈夫生了孩子。
肖妹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正怀着豪,她伤心欲绝,无论如何不想再为徐老五生孩子了,试图打胎又几次不果,无奈才把我的妈妈豪生了下来,这就是豪从小就身体非常不好的原因之一。豪非常同情肖妹,一点也不怪她在心情极端恶劣的时候做出的打胎决定,肖妹也自觉愧疚,一辈子都对自己第九次生育生下来的最小的女儿豪百般爱惜,她们母女感情深厚。
战前,有一次徐老五带着肖妹坐船回乡。一天晚上,肖妹突然发现自家坐的大船旁边还有一条小船,自己的丈夫正在那艘船上读书,旁边有一位女子侍候着。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她,她知道这就是传闻中丈夫的外室了。肖妹伤心欲绝,试图投河自尽,被人发现了才没有成功。
逃难时万般无奈,两个家庭只好合在一起逃,内忧外患的肖妹烦闷无处排解,有一次用蒲扇拍打不停哭泣不肯吃饭的豪时,蒲扇上一根长长的竹刺插入了豪的腿上,让豪的腿溃烂了好久。这事肖妹后悔得不行,倒是痛得不停哭泣的豪还是死黏着妈妈不放。
前明星太太日子更不好过,她那时已经有四个孩子了,最小的两个一个只有一岁多,一个刚生下来,还需要喂奶,身体负担更重,有天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靠着大树休息一下,还抱着孩子的她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徐老五很伤心,也只好草草地掩埋了她,带着一家老小继续赶路。
第二天还没有走出多远,就发现吃奶的孩子也耷拉着头没有了声息,徐老五望着上天绝望地大喊“天要收人了,天在收人啊!!”,无奈的他只好从带在身边不多的钱物中拿出一些来,请当地的农民把他们母子葬在一起。这枉死的两母子就这样被留在了不知名的荒山野岭里。
那天和弟弟牧之聊到这一段,我疑惑道:“为什么人可以这么无缘无故地死掉?”牧之说:“这恐怕是细菌战引起的,那时日本人在湖南用过这一手。”战争太可怕了,战争中的平民太可怜了。
明星太太和她的小儿子过世以后,肖妹放下心结,默默地接手照顾明星太太遗下的三个孩子。没有她的尽心尽力,这三个孩子,特别是当时还是幼儿的庞命运堪忧。庞那时也濒临死亡,眼睛都翻白了,身体弱得连头都抬不起来,怎么逗他都没有什么反应。是肖妹精心的喂养才救了他一命。
有人给了肖妹一小包药粉,应该是消化素之类的普通药品。肖妹细心地每天给庞喂上一勺,一旦有一点太阳,就把盖得严严实实的庞抬出去见阳光……这么尽心的照料下,庞一天比一天有了生气,慢慢地他的眼睛愿意张开了,头不耷拉了,没有过多久他就成了个穿着开裆裤子、跟着哥哥姐姐们后面疯跑的顽皮孩子。
肖妹对丈夫的背叛深恶痛绝,绝望到要打胎要自杀,但性情淳厚善良的她后来并没有把这股怨气发泄到明星太太的孩子们身上。这几个孩子在她身边长大,受到她一视同仁的教养爱护,他们也对肖妹非常好。如今豪和弟弟妹妹们手足情深,得说是托了可敬可爱的肖妹的福。
徐老五当然知道这一点,老年的他对太太非常敬爱,但是肖家的亲戚们到如今都没有原谅徐老五,他们认为他辜负了肖家,更辜负了肖妹。
徐老五的晚年生活已经不再忙碌,不过他作为一个有修养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还是比较充实的,这时他静静地撰写修改已经开始多年的清史稿。虽然手头很拮据,他还是节省下一些金钱买了不少参考书籍和古玩。我外公当时不富裕,但那时的卖家也缺钱,所以他老人家那时候可能还是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和古玩,特别是曾、左、彭这几位影响了整个中国命运的湖南人的史料是他最感兴趣的。他收集的多半是古旧的字画、上好的笔墨和几方好石头。
漫漫长夜一个人独坐在孤灯下一笔不苟地写下前朝旧事,徐幼圃先生居然完成了装满整整一层小竹书架的手稿,他很想跟从事文字工作的女婿和中文系毕业的女儿探讨一下他的研究发现和写作心得,曾经多次尝试过,可惜年轻人都太忙,没有时间和他多谈,挺遗憾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