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編輯推薦: |
中国文化书院自1984年10月正式成立以来,历经三十年,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民间学术文化团体。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能容纳不同学术观点,有着良好学术风气。分布在海内外数以百计的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们,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都做出了不同的努力,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出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固然是为表彰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们为中国文化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以表达我们深切的敬意与纪念”(王守常先生语),然更重要的是,《导师文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文化走过的历程”(汤一介先生语)。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宁可先生之女宁欣教授汇集其父一生中较为重要的文章编选而成,其中既有宁可先生的随笔琐记,回忆师友家人,亦有曾在史学界产生过影响的学术文章,可谓文学性和学术性并重。
|
關於作者: |
宁可,1928年生于湖南浏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4年2月18日病逝于北京。著有《宁可史学论集》、《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作)、《敦煌的历史与文化》(合作)等专著;主编和参加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隋唐五代经济史》、《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中华文化通志》、《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并发表《统一国家的最终形成(元、明、清)》等论文。
|
目錄:
|
少年琐忆
我的父亲母亲
记忆中的城市——南京、巴生、长沙、贵阳
我的母校——洛阳私立明德中学
回忆重庆南开高中的国文课
在北大的读书时光
学海摭英
论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隋唐五代史概述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
斯坦因怎样骗盗了敦煌文物
敦煌文献与中国历史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
轻舟重山
关于历史重演和历史穿越的随想
关于文化的随想
看似偶然势所必至——记第一架望远镜诞生400周年
记北大的几位老师
我所认识的何兹全先生的治学道路
介哥
我的同学张昕若
我的女儿
佩枪记
后记
总后记
|
內容試閱:
|
记北大的几位老师
回忆张政烺先生
1947年秋天,我从北大先修班升入史学系一年级。虽然学了一年,但从先修班升入本科,一切还是透着新鲜。这时,原定讲授一年的中国通史课,改为两年,第一学期是上古—先秦史,张政烺先生讲授。这是第一次上本系专业课,第一次见到史学系的老师,也是第一次见到张先生。
张先生体态魁梧,头比一般人大一些,圆脸上一双大眼睛,弯曲的浓眉,使得他的脸型有点像一只大猫头鹰,令人不禁想起商代青铜器鹗尊。再加上一副黑色圆框眼镜,整个面貌就像一圈圈大大小小的圆,然而神态却是恬然和蔼的。张先生常着一袭蓝布长衫,上课有点腼腆,从不正面对人,只是侧着身子面向黑板,用粉笔写很多很小的字,操一口很重的胶东腔,声音很小,好像有点愧对黑板课堂和学生的样子。是当时史学系教课嗓音最小的三位教授之一(另两位是向达先生和邵循正先生)。张先生讲课速度比较快,似乎有点急于把自己的话传授给学生,因此显得缺乏系统,杂乱无章,东一句西一句,不时出些支岔,从这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好像身上装了一个话盒子,新鲜话题不断在里边躁动,随时会顶开盒盖,蹦出一两个来。他对此似乎也无法控制,却又拙于表达,往往挣得满面通红,满头大汗,面带愧色,连连说:“这个问题,讲不清楚,讲不清楚。”同学开始对他这种讲法不甚满意,也抱有一丝同情和几分谅解。历时稍久,特别是到课下整理乱糟糟的笔记和他随口提到的专书论文时,就慨叹他讲课内容的丰富和涉及知识的广博。那里不仅有学科前沿的种种新成就,也有他自己独到的、精辟而又新颖的见解。那老说“讲不清楚”的地方,正好是史学界争议之所在,也许就是他没有搞清楚,或者还有待去研究,难于遽下断言的地方。这样,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到最大量的信息,又何须在意张先生那点口才和讲课方法。没过多久发现,同学们对此已经有所领会,每到上课时都悄悄地把自己的扶臂课椅前移,对着侧身黑板的张先生围成一个半圆,好来仔细聆听他那低声而紧促的话语。我那时好在课间去教员休息室问老师问题,张先生是有问必答,而且往往是问一答十,能收举一反三之效。多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一次会议的间隙中,我向他请教我正在探讨的一个问题,他立刻侃侃而谈了不下十分钟,回去后凭记忆下来的古籍和史文达二十几条之多,只可惜见面的机会太少了。
听张先生的课后不久,听到高班同学讲,北大史学系1936年毕业的那一届,出了个“四大金刚”。云为“金刚”,喻其实力雄厚,张政烺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其他三位是邓广铭、傅乐焕、王崇武),好像还是最年轻的一位。1947年听他的课时,他大概是三十六七岁的样子。我跟着张先生听课,记笔记,整理笔记,寻找他提到的专书和论文。知道了安特生和仰韶文化,吴金鼎和龙山文化。也知道考古发掘发现有一处黑陶文化层压在彩陶文化层之上,说明二者时间的先后次序(以后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认识)。我先后知道傅斯年在《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上发表的《夷夏东西说》;蒙文通《古史甄微》中的河洛、海岱、江汉三民族说;徐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的炎黄、风偃、苗蛮三集团说。我也知道殷墟发掘,读了同一本《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里董作宾的《甲骨断代例》,读了王国维《观堂集林》里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和《续考》,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青铜时代》,还有朱芳圃的《甲骨学商史篇》和《甲骨学文字篇》以及中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抗战前出的四册《考古学报》;我还从张先生那里知道了甲骨文先是用笔写上,然后再由刀刻上去的,那枝发掘出来的最古老的空心毛笔管照片就赫然登在某本《考古学报》上。
这期间,还有两次难忘的经历,一次是在1948年春天,史学系组织了一次春游,同学们乘着卡车出了西直门,到了五塔寺,踏访中张先生随口说了,佛教最早没有雕像,信徒们膜拜的是佛迹,如莲花、法轮、火焰、脚印等,后来才有佛像的雕塑。看了五塔寺以后,经阜成门折向西行,走一条现已废弃的柏油窄道,两侧杨柳垂垂,树冠夹道而立,伴以潺潺小溪,风景幽美,一直走到八里庄口。庄口是个门楼,下车走了进去直奔慈寿寺塔,也就是万历皇帝给他母亲祝寿修的那座塔,北京俗称玲珑塔,有鼓词流传。以后翻阅14版《大英百科全书》“塔”那条中,慈寿寺塔的照片赫然在焉。佛寺已毁,只余几堵断墙。过午到罗道庄北大农学院去吃午饭,再去钓鱼台。草木荒疏,庭院坍圮,不复当年景象。水池子也大半干涸了,院里摆着几块用砖砌搁的大块空心砖台,有位高班同学自信地说那是琴砖,是古人抚琴用的,可收共鸣之效,说时双手拂动,作抚琴状。可张先生在旁纠正,说那是汉朝墓砖,高班的同学为之语塞,我则又长了一次见识。
再一次是领我们去参观故宫的杨宁史青铜器展览,张先生介绍说,杨宁史是德国商人,收购的青铜器质量很高,很有价值。他一边看一边给我们讲解各种器型,如鼎、鬲、角、爵、觚、壶、尊、簋、戈等,而且可以从其样式的变化中断定其年代,谈到铜器埋藏地下久久变为光泽鲜明的蓝绿色,出现泥土和织物印痕,那是一次很好的古文物课。这里特别有一件斯柉,至今印象仍深。其间张先生还谆谆教诫我们,要知道一点甲骨、青铜,最好去看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