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师道师说:牟小东卷

書城自編碼: 272275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牟小东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078528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1-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十一年夏至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慈悲与玫瑰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云中记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5.0
《师道师说:宁可卷》
編輯推薦:
中国文化书院自1984年10月正式成立以来,历经三十年,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民间学术文化团体。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能容纳不同学术观点,有着良好学术风气。分布在海内外数以百计的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们,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都做出了不同的努力,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出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固然是为表彰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们为中国文化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以表达我们深切的敬意与纪念”(王守常先生语),然更重要的是,《导师文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文化走过的历程”(汤一介先生语)。
內容簡介:
《牟小东文集》一共收录了79篇文章,分“随笔、杂谈与人物专访”、“明清近代史研究”、“佛学研究”三部分。在第一部分“随笔、杂谈与人物专访”中的49篇文章中,牟公笔下的人物有22个, 绝大多数是九三学社社员。一方面是工作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他兴趣所致。这部分文章充满热情,有张力却又舒缓平易,不枯燥乏味,读起来很觉亲近。 收录在文集第二部分“明清近代史研究”的文章计18篇,充满学术气息,折射出牟公的家学传统印记,以及其研究历史文化的很大潜质。《牟小东文集》第三部分是《佛教研究》。包括他所撰述的《印度佛教史讲授提纲》、编写的《烦恼的止息》,以及散见的同佛教有关的文章 ,计12篇。大多是在1989年他从九三学社中央退休后的作品。
關於作者:
牟小东,祖籍山东烟台,1921年生于北京。曾是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海外联络部副部长、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
目錄
一  随笔、杂谈与人物专访
1. 孙中山和五四运动
2. 用人问题上的真知灼见——读《张元济书札》
3. 蔡元培与张元济交往琐记 …………
…………
47. 写人物报导的粗浅体会——在社中央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48. 《红专》工作的回顾和打算——在《红专》通讯员会议上的发言
49. 值得感念的岁月
二  明清近代史研究
50.逝者如斯——关于十三陵的水
51.明皇室的殉葬制 52.建文逊国问题的旧案重提
53.从万娘坟说起 …………
…………
65.柯劭忞师生问答散记
66.百七十年前的北京导游图
67.莫须有的“故宫盗宝案”
三  佛学研究 
68.佛教现代化刍议
69.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大会发言  
70.地狱、天堂都是海市蜃楼 …………
…………
77. 中日佛教关系史上又一因缘——明代日僧无初禅师住持潭柘寺史料  
78. 印度佛教史讲授提纲 
79. 烦恼的止息
內容試閱
孙中山和五四运动
孙中山先生对于五四爱国运动一直是鼓励和支持的,他经常为五四运动老战士许德珩同志所称道。值此五四运动62周年之际,谨以个人平日所记,择要介绍出来,或不无补益。
1918年5月,北京学生发动了向北洋军阀政府请愿的运动,要求废除所谓《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这是中国学生第一次的请愿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前奏。这次运动出于仓促,准备不够,没有达到所希望的效果。事后,大家深感学生的爱国活动有进一步组织起来的必要,因此,北京一部分学生组织了北京学生救国会。当年暑假,许德珩、易克嶷作为北京学生救国会的代表,南下活动,最后成立了全国学生统一的爱国组织——学生救国会。为了加强反帝爱国宣传,学生救国会并在北京组织了国民杂志社。
许德珩和易克嶷南下之前,北大蔡元培校长写信介绍他们到上海去看望吴敬恒(稚晖)。吴稚晖又给他们介绍了廖仲恺、朱执信、戴天仇(后改名戴季陶)等人。经吴稚晖介绍,他们去莫利爱路会见了孙中山。当时,孙中山因护法运动失败,被迫辞去军政府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再到上海。孙中山在客厅里接见了他们。许德珩等对于北京学生开展反帝爱国运动的情况,以及组织救国会和为什么要成立国民杂志社的理由都一一作了介绍。孙中山对北京学生的爱国活动深表同情,对出版《国民》杂志加强宣传完全赞同,并讲了一些鼓励的话。当时在座的还有廖仲恺、朱执信等。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界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反日爱国的示威游行,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许德珩等32名学生被捕入狱。五四运动的正义性,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同情和支持,而首先呼吁学生无罪的就是孙中山。孙中山并通电广东军政府,要求立即释放被捕的工、学界代表,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对群众的革命斗争采取欢迎和支持的态度。后来,他在给海外国民党人的一封信里说:“五四运动以来……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孙中山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广大群众的力量。
“五四”以后,许德珩、黄日葵同志等在上海积极筹备全国学联,他们经廖仲恺的联系,会见了孙中山,约请孙中山在全国学联成立大会上讲演。孙中山对学界的正义斗争表示同情和支持,约他去讲演,也欣然接受。6月16日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时,孙中山并没有来,而是后来改在中国寰球学生会讲演。
孙中山在讲演中指出:现在的中国实处于最危险的地位,内忧外患交迫而来,八年以来那些腐败官僚、跋扈武人、无耻政客,天天阴谋、捣乱、作恶、卖国,把我们国家的领土利权不晓得送掉多少。他认为救国的办法有二:一是“维持现状”;二是“根本解决”。所谓“维持现状的法子就是南北议和,赶快把这个国会恢复起来,令他自由行使职权”。而根本解决的办法是“南北新旧国会一概不要他,同时把那些腐败官僚、跋扈武人、作恶政客完完全全扫干净他。……从新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新国家,比现在的共和国家还好得多”。孙中山在讲演中特别对国民党党员温世霖、谢持等人的官僚作风、腐败习气和涣散状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对于五四运动则倍加赞扬。他说:“试观今次学生运动……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者即强也。”这次讲演对学生运动是个很大的鼓舞。
全国学联成立后,许德珩当选为学联日刊编委会主任委员。1919年8月的一天,通过廖仲恺的事先联系,许德珩与其他同学数人,以全国学联代表的名义去见孙中山。他们和孙中山晤面之后,有的陈述学生运动和一般民众运动的情况,有的指出南北政局都是一团糟,问孙中山有何方针和计划。
孙中山的回答是:你们学生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但是你们无非是写文章、开大会、游行请愿,最大的成绩也不过是集合几万人示威游行、罢课、罢工、罢市几天而已。北京政府只要几挺机关枪就可以把示威的学生解决掉。现在,我想给你们五百支枪,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如何?
许德珩听了孙中山的一番话,马上接着说,武器固然重要,而关键还在于唤起民众,团结民众。此次学生界赤手空拳游行示威,迫使北京政府不得不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罢免,足见民众团结起来威力之强大。
孙中山回答的大意是:一、他要学生们托起枪来,不过是希望学生们的革命精神再提高一步。他并不轻视学生开会、示威等等动员民众起来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并且相信那些行动都有重要的作用。二、他个人很注意宣传,素来主张宣传与军事并重,不过事实上宣传的工作做得不够,所以不能不使一般青年和民众了解他的意见和主张。
归途中,同学们边走边谈,觉得这位具有倔强性格的革命家颇能倾听青年人的意见。同时也感到,经过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更意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所以他提出要给学生五百支枪,绝非偶然。
孙中山对学生救国会创办的《国民》杂志和北大的《每周评论》,甚为赞许。所以,在1919年8月他指派朱执信、廖仲恺等创办了《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附刊《星期评论》两种刊物,作为宣传民主革命理论的阵地。孙中山在五四运动以后,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较前有所提高。他批判和抛弃了曾经有过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明确提出今后“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革命”,彻底地打倒封建官僚、武人和政客的统治。孙中山先生继续前进了。
(原刊于《光明日报》1981年5月4日)
用人问题上的真知灼见
——读《张元济书札》
近读《张元济书札》,颇受启发,感到张元济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他不但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同时又是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他没有留下专门著作,然而《百衲本二十四史》每史都有他的跋,以及《涉园序跋集录》和他的日记、书札,可以概见他于史学、文学,特别是目录、版本、校勘学都有高深的修养,令人钦佩赞叹。
商务印书馆之所以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新型的出版企业,固然是广大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也必须承认,这是同张元济的领导有方分不开的。张元济自1902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到1959年去世,五十七年来,先后担任编译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和商务印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元济是近代维新运动和文化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从19世纪90年代末到1959年逝世为止,在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岁月中,他为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出版,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楷模。
从《张元济书札》中不难看出,张元济十分重视并不断提高印刷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在经营管理上,他要求适应时代潮流,反对墨守成规,使企业面目一新;在用人问题上,他坚决主张广为储才,推陈出新,裁汰冗老,超擢新进,反对居要位者的子弟凭借父兄余荫在公司任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张元济办事,向来是主张高效率的。我们只要翻阅一下前几年出版的《张元济日记》,便可看到他每天处理的日常工作,从经营管理、用人、发行、西书编译、印刷、文具、纸张,直到来访者的接待,头绪纷繁,但他处理得井井有条。早晚还得抽时间读书、校书,丹黄朱墨,从不离手,工作效率之高,可以想见。张元济作为这个企业的负责人,讲究科学管理是理所当然的。但科学管理,一是要有健全的制度,二是要有人贯彻执行。执行制度的关键在人。张元济把能不能实行科学管理,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改革,看成是与公司成败有关的大事,而根本问题在于用人。
在用人问题上,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某些领导人是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是要用论资排辈之人,还是重用新人和有用之人;是裁汰冗老,推陈出新,还是因循守旧,满足现状。张元济在1917年至1926年十年之间,不断坚持实行科学管理和人事改革。1917年8月16日,张元济在致当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高凤池的信中指出:
公司事业日繁,人才甚为缺乏,且旧人中之不能办事者甚复不少,若不推陈出新,将来败象已露,临渴掘井,断来不及。此等病象决不发见于今日,而病根实种于此时。迨病发之时,我辈或均已不在公司,虽可由后来之人独承其弊,然岂所以爱惜公司也。
因此,他对高凤池指出“逆耳之忠告”,主张“退无用之人”,“进有用之人”。他认为“进一有用之人,可退三四无用之人”。他敦促高凤池对“此等进退之事”,一定要“专断行之”。可是张元济与高凤池之间,“政见大不相同”:高凤池“主张用老人”,张元济“主张用少年人”;高凤池“主张用平素相识之人”,张元济“主张不论识与不识,但取其已有之经验而试之”。在1918年5月29日张元济致高凤池的信中,再一次痛陈利弊,他说:
现在公司范围日广,罅隙日多。吾辈均年愈始衰,即勉竭能力,亦为时几何?且时势变迁,吾辈脑筋陈腐,亦应归于淘汰,瞻望前途,亟宜为永久之根本计划。若苟且因循,仅求维持现状,甚非计也。
接着张元济就用人、财政、组织三项提出建议。
在用人方面,主张“急于储才”。“储才之道,登进固宜稍宽,廪饩亦不宜薄。”“故欲储才,不能不先汰冗。”对于拟辞退老人,他认为“与公司休戚相关者,当别论。其仅著有劳绩者,可于辞退之时酌加酬赠”。
在用人问题上,张元济高凤池之间,意见始终有分歧。张元济自己说:“脑筋陈腐,亦应归于淘汰”,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辞,但他也确实为这个企业的前途着想,必须以身作则,首先从他自己做起。张元济为什么非拔擢新人不可呢?他认为时代在不断前进,“五年前之人未必宜于今日,则十年前之人才更不宜于今日。即今日最适用之人,五年十年之后,亦未必能适用也。事实如此,无可抗违,此人物之所以有生死,而时代之所以有新旧也”。张元济这一见解是完全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张元济说他自己“亦非不重视旧人”,“旧人于公司阅历深,感情厚,关系密,比之新进固为不同,然必因其有用而后用之;若其人精力已衰,或敷衍塞责,甚或至于营私舞弊,则于公司为无益,为有害,不能专以其为旧而仍用之也”。对于敷衍塞责,或营私舞弊者,“若必以其为旧而仍留之,于公司且不能易其地位,是以人为重而公司为轻也”。张元济指出:这样的做法,“其流弊所及,大约有四:老朽日增,新进不易超擢,而公司办事,必无精神,一也;凡稍有年资者,以为禄位永保,办事无庸尽力,二也;冗老愈多,耗费愈甚,三也;公司事业不能随时势进步,四也。积此四弊,公司有不日趋败坏者乎?”可是高凤池另有想法,他认为如果实行张元济的办法,势必“得罪旧人,旧人皆将寒心”。这种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张元济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说“旧人皆寒心”。“其人为忠于公司”,即不至于寒心。若“其人本专为一己计,为朋友计,不为公司计,如此不忠之人,即不寒心亦有何益”。张元济指出:若“公司专为老旧无能之人保其地位,而新进之辈必将灰心”。“恐其害于公司者什伯于旧人之寒心也。”张元济对高凤池说:“弟生平宗旨,以喜新厌旧为事,故不欲厕身于政界,后与粹翁(商务印书馆前总经理夏瑞芳,字粹芳,1914年被暴徒刺死)相遇,以为得行其志,故甘为公司效劳。弟敢言公司今日所以有此成绩者,其一部分未始非鄙人喜新厌旧之主义之所致。”“所以敢与公争者,非意气所在,实理势所在。况以弟之主义施之公司,实已有成效乎?”故“窃愿附于争臣争友之列”。从实质上来看,这是商务印书馆领导人中一场新与旧的斗争。这场争论先后持续达十年之久。
同用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有分歧的意见,就是公司高级职员的子弟是不是可以在公司任职。身居要位的张元济坚决反对公司高级职员的子弟在公司任职。他带头不搞子女特殊化,自己的事业“不传代”,确实难能可贵。
商务印书馆前总经理夏瑞芳和某些领导人在用人问题上,主张用平素相识的人,介绍了一些自己的亲戚子侄进公司工作。张元济对这种利用裙带关系进人的做法很不赞成。
1914年夏瑞芳被刺身死,高凤池继印锡璋任总经理。1918年9月,商务印书馆一位高级职员的儿子赴美国留学,高凤池打算由公司酌送津贴,以备将来回国留在公司效用。张元济对此竭力反对,他在致高凤池的信中列举了两大理由:一是这些“子弟借父兄之余荫,必不能如其父兄之知艰难。不知艰难之人,看事必易,用钱必费;二是父兄既在公司居重要地位,其子弟在公司任事,设有不合之处,旁人碍于其父兄面子,必不肯言,则无形中公司已受损不少;即使闻知,而主其事者以碍于其父兄之情面,不便斥退。于是用人失其平,而公司愈受其害矣”。张元济主张“为爱惜公司计,父兄在公司任职者,鄙意勿轻用其子弟。宁使在外办事,多受磨炼。俟其阅历既深,能知甘苦,办事确有经验,确有能力,确能立定脚跟,再由公司延聘。彼时宁可特出重薪,以其与公司有密切关系,且又为能实能办事之人,他人亦不能援例,则于用人之道亦无碍也”。
对于预储人才津贴学费一节,张元济表示不同的看法,他在信中说:“弟昔年亦主公司预储人才,津贴学费,以为异日收用之地。然至今收效者,无论有关系无关系,仅仅郁君厚培一人,其他即在公司亦未必能得力,而离去公司或竟不来公司者,更无论矣。由是以观不如收罗现成人才,较易措置,若不合用,可即随时裁汰,公司不过损去数月之薪水而已。”
1922年9月间,鲍咸昌想让他的儿子任商务印书馆印刷所所长,张元济与鲍咸昌开诚相见,劝说他这样做对公司没有好处,鲍词色愤懑,不以为然。张元济又给鲍写信说:“故于公司利害有关之事,不能不言(今日王莲溪兄来言,亦反对弟之主张,谓‘鲍某某儿子可以进来,我的儿子亦要进来,凡重要职员的儿子都可以进来’云云。弟即告以人人都有儿子,都要进公司,恐不成话,并驳其为争夺权利之见,莲兄点头许我)。此时言之原属过虑,吾兄或不愿闻。吾兄必欲招世兄复回印刷所,吾兄尽可行使职权,弟亦何能阻止?但望日后遇有公司因此为难之时,追思老友之言,宽我今日之罪,则弟感幸甚深矣。”张元济痛陈利弊得失,表示愿跟他一起“为中国实业造一模范”。
张元济说到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三十年代初期,其哲嗣树年同志从美国留学回来,他是学经济的,一不愿进政界,二不愿进洋行企业,张元济对他说:“你不能进商务,我的事业不传代。”他向儿子分析了进商务有三不利:“一是对你不利。你若进了商务,由于我在商务的地位,你进去之后,必然有人甚至有一帮人吹捧你,你就失去了刻苦锻炼的机会,浮在上面,领取高薪,岂不毁了你的一生。二是对我不利。父子同一处工作,我在公司内部行政工作上处处要受到牵制,尤其在人事安排上,很难主持公道,讲话无力。三是对公司不利。这将开一极为恶劣的风气,必然有人要求援例。人人都有儿子,大家都要把儿子塞进来,这还像什么样的企业。”最后,张元济对儿子说:“我历来主张高级职员的子弟不准进公司。我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父亲的坚持下,张树年始终没有进商务印书馆。
这位中国近代出版事业开拓者在用人问题上的真知灼见,今天读来令人油然起敬。他的铿锵之言,我们当作座右铭看待又何尝不可!
(原刊于《红专》1986年第1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