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內容簡介:
本书基于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现实议题,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策略进行了批判重建,并结合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案例,运用深度价值与情感介入的反映性实践研究策略,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模式与道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书中以一种整体的、独特的实用主义视角来看待社会议题,探寻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有效介入策略;对西方社会工作流行的理论,诸如优势视角、证据为本、实践智慧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和重组;站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和研究范式构建的高度,探讨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思路。
關於作者:
郭伟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首届中国社会工作文学硕士、社会工作哲学博士毕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主任(2019年获批)。2019年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计划,2018年入选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专家顾问,2019年再次入选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社会建设专家顾问,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司法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Qualitative Social Work、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分析等。主要讲授课程:社会学导论(本科)、社会工作导论(本科)、社会政策分析(本科)、农村社会学(本科)、实践研究(专硕)、社会研究方法论(博士)。
目錄 :
序一:主体与书写
序二:转型介入与多重跨界的尝试
编转型社会议题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挑战
章农村社区利益矛盾及其治理策略的转变
一从“依法抗争”到谋取利益和“赖”上政府
二当前农村上访案例反映出的社区纠纷的类型分析
三当前乡村干部针对农村社区纠纷的分类治理策略
四乡村社会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
五上下级政府间治理资源和手段的失衡: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制度基础
第二章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的重塑和治理方式的转变
一社会转型与城市社区空间的重组再造
二区隔化的城市社区管理格局
三城市社区治理方向的转变及内在动力
四结语:现代化转型中的空间治理术
第三章制度主义分析的缺陷及其超越——关于中国村民自治建设和研究的反思
一中国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及其问题的制度归因
二村民自治的制度主义分析的两种类型及其缺陷
三对村民自治的制度主义思路的再思
四能力建设——乡村发展建设的另类选择
第四章转型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选择
一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关键议题
二转型议题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挑战
第二编社会工作理论的重建与发展
第五章后专业化时代西方社会工作去专业化的四个维度及其多元发展趋势
一社会工作的后专业化时代
二去专业权威——证据为本以及增权实践的发展方向
三去技术理性——行动反思策略与批判反思策略的发展方向
四去病态治疗——优势视角和抗逆力增强项目
五去学科规训——福柯主义者的话语实践策略
六西方社会工作后专业化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从抗逆力到抵抗:重建西方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优势视角
一重返西方社会工作主流实务模式中的核心概念:生态系统、优势视角和增权
二西方社会工作实务主流模式的内部争议
三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优势视角寻找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社会工作者如何变为反思性实践者
五结论
第七章迈向反身性实践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界的若干争论及其超越
一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界的若干争论
二西方社会工作整合实务模式(通用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努力及缺陷
三找回实践理论
四反身性专业实践——超越争论的可能性
第八章专业实践中实证知识和实践逻辑的辩证关系——以循证矫正处境化实践为例
一北美“循证矫正”的产生背景及争论
二关于循证矫正的争论和挑战:超越再犯风险因素控制
三把实践过程带回来:实证性知识和实践性智慧的整合
四扩展循证矫正的实践过程
五结论与讨论
第三编转型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研究
第九章互助与生计: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策略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承担与干预效力的内在张力及其表现
二日常生活的结构惯性和反思能动性
三社会工作实践和研究关系的新模式:结构化的合作对话关系
四理论何以影响实践:超越情境性反思行动
五结论:反思性对话实践作为整合实践和研究关系的模式
第十章增权与身份:社会工作介入移民工子女的服务模式
一移民工子女面临的问题和服务策略分析
二社区为本的综合服务模式的逻辑框架
第十一章风险与恢复——循证矫正社区处境化理解和应用
一北美循证矫正的发展趋势及局限性
二循证矫正在中国社区矫正领域的处境化运用——扩展临床个案模式
三结论:科学证据只有结合地方文化实践能力才能生效
第十二章走在社会恢复和规训技术之间——中国司法社会工作实践策略研究
一司法社会工作的概念辨析
二弱势人群维权领域的社工介入
三纠纷调解领域的社工介入
四犯罪预防领域的社工介入
五司法转处环节的社工介入
六罪犯矫正领域的社工介入
七结论
第四编转型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研究
第十三章专业化与去专业化的辩证关系——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辩证过程
二西方社会工作去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西方社会工作去专业化过程的四个维度
四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警惕专业异化现象
第十四章体制内演进与体制外发育——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制度性条件反思
一社区发展和乡村治理的互动演变——本研究的概念框架和基本假设
二本土模式和国际经验的比较个案研究——案例的构造和选取
三体制内演进与体制外发育:两种模式的变迁路径
四研究结论
第十五章通过专业化促进合法性——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党建的困境与出路
一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关系——运动式治理的内在张力
二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转变中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的两难
三领导推动下的程式化治理——JHT街道基层党建实施过程的内在悖论
四有组织化无组织型的专业社区组织工作
五专业社区组织工作嵌入基层社区党群服务的双重阻碍——难以改变的工作习惯和难以突破的管理体制
六嵌入性和自主性——对专业社区组织工作参与基层社区党群服务的再思考
第十六章构建包容性中国特色农村社会工作体系——农村社会工作两维四象
一农村社会工作和城市社会工作的区别
二农村社会工作与现行农村工作体系和支持体系的关系
三农村社会工作的两个维度和四个象限
四走包容性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道路
第五编转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研究策略
第十七章如何进入社会工作内部进行实践研究——一个非激进的专业实践研究大纲
一是关于社会工作的研究,还是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二是作为一种客观的经验研究,还是主观的探寻-行动研究?
三主观的探寻-行动研究能否整合普遍性客观知识?
四嵌入实践场域背景下的探寻-行动研究
五探寻-行动性专业实践研究的核心议题
第十八章移民工子女社区服务模式建构主义评估方案
一社会服务评估框架评论
二以利益相关者为本的建构主义导向的评估框架
三评估方案总体设想、评估原则和评估标准
四具体的评估程序和方法
第十九章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研究理路
一从生计发展、社区教育到社区矫正
二侧身实践场域开展实践性知识研究生产
三从结构主义到实用主义
四从实用主义到实践智慧
五小结
跋什么样的社会工作?什么样的社工研究?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序一:主体与书写
有一天收到郭伟和的信息,他希望我能帮他的新书写序。因为有二十年亦师亦友的关系,所以我一口答应。收到书稿时,我忍不住笑了。这就是郭伟和嘛!学术味浓厚的书稿使我想起了 Krieger (1991)说过的一句话,“当我们言说他人时,我们一直在言说自己;我们书写关于他人的形象,其实书写的是我们自己”。没错,一部著作、一项研究,恰如其人。文本的存在始终是一个以“我自己”(写作者)的面貌展现出来的存在状态,存在就是“我自己的存在”。
任何一部著作皆有其前世今生。郭伟和的这本《转型社会工作——议题、理论与实践》是其多年书写的结集,从中亦能耙梳出他作为社会工作学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论负载(theoretical laden)。2001年,我开始在香港理工大学执教。刚好那一年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社会工作文学硕士(中国)课程。我有幸参与了课程教学,也意外地成了郭伟和的老师。他是这个课程期的学生,接受的是严格的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参加期课程的有15名同学,每个人都很独特。郭伟和的逻辑性很强,一直都偏好理论和思辨,这是其可贵之处。完成社会工作硕士课程后,他继续在香港理工大学读博。虽不师从于我,但读博期间,我们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亦多有交流。几年的博士学习,使他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从他的书写中,我亦能窥见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的传统。他的研究没有忘记“为了人道和公正”的初心,亦能够从中国转型社会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出发,思索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以及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因着过去的训练,他具备提炼理论与概念的能力,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深刻的思考。
古话说:“十年磨一剑。”这本书是他二十年学术积淀的结果,反映了他的学术历程。作为一路同行的师友,我很高兴看到他的成果。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更多地引发中国社会工作界内部的对话,再次擦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术火花。
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