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內容簡介: |
此书收入徐雁平教授撰写的有关清代桐城文派研究与清代文体研究的十篇论文。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视角与新颖的论点。如从世家联姻与文化编刊的角度探讨桐城可作为清代地域文化研究的范本的可能性,从以“局外人”日记为考察范围,探讨贬抑桐城派的众声及其文学史意义,从同、光年间莲池书院之讲习,探讨桐城文章中“尚有时世”,从批点本的内部流通,探讨桐城派的发展等等,皆发人所未发,极具启发意义。另外如从贺葆真日记、翁心存、翁同龢日记探索日记文献的价值,颇具特色。
|
關於作者: |
徐雁平,男,1968年11月生,湖北浠水人, 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3月留中文系任教至今,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为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后研究学人,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清代文学与文化、清代文献学。
|
目錄:
|
目次
论桐城可作为清代地域文化研究的范本
——以世家联姻与文献编刊为例
一、 世家间长期紧密的联姻
二、 文学叙写中的联姻
三、 配套的文献体系与桐城文人的责任感
结论
贬抑桐城派的众声及其文学史意义
——以“局外人”日记为考察范围
一、 钱大昕之说与批贬桐城派的主调
二、 正续《古文辞类纂》激起的波澜
三、 桐城派内、外的不同声音
余论
桐城文章中“尚有时世”
——以同光年间莲池书院之讲习为中心
一、 曾国藩被塑造成桐城文派的新典范
二、 黄彭年被遮掩与莲池书院的转向
三、 桐城文派在直隶的传衍
四、 莲池书院的舆地之学
五、 《读史记货殖列传》及其他
结论
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
一、 读书乃“修业事”
二、 桐城派文人圈与“批点本书籍交流网络”
三、 桐城之学的累积、融汇与整合
结论
日记细读与晚期桐城文派研究
——以《贺葆真日记》为例
一、 日记中所记载的贺氏家族的姻亲网络
二、 晚期北方桐城派作家群体活动图景
三、 徐世昌幕府与北方桐城派
四、 贺葆真与姚永概:日记互记中的不均等
五、 贺涛的阅读与桐城文派的新变与守旧
结语
“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
——以明清集序为研究范围
一、 地域文学传统叙写方法的历史呈现
二、 作为集序“构件”的地域文学传统
三、 构件的成型作用及其自我微调
结论
清代用《诗》与集序的“驱动”
一、 集序数量的剧增与集序的社交性
二、 《诗经》的多面利用与学理的突出
三、 集序与“国风”地理的利用与转换
四、 “删诗”的内涵与序的多方向延展
结语
从翁心存、翁同龢日记的对读探究日记文献的一种特质
一、 翁氏父子日记与北京年均沙尘天天数
二、 翁氏父子日记关于天气记录的差异
三、 关于日记的体例及其使用
余论
论文学视野中的清代写照性手卷
一、 从两个相关例子说起:被分割的与未完全展开的手卷
二、 时代风气中的个像写照
三、 群像手卷的语境及其内涵
结论
《清代学术概论》考论
一、 《改造》本与通行本之差异
二、 《清代学术概论》与其他文本的关联
三、 《清代学术概论》引文问题
四、 《清代学术概论》的传衍
余论
|
內容試閱:
|
清代是中国古代历后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顺治、康熙二朝,易代不久,身历明亡之痛的一批杰出学者,反思王学末流游谈无根之弊,提倡实学,不尚空谈,格局恢宏,气象博大,成为乾嘉学术的先声。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统治根基稳固,帝王权力达到,思想控制空前加强,文网严密;清廷开设四库馆,寓禁于征,寓毁于修,对存世典籍进行大规模的清洗,以构建符合帝国需要的文献体系。学者“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群趋于政治风险较低的考据之学,因此在经、史、子、集等部类都出现了集成式的、超越前代的学术成果,朴学由是极盛。道光、咸丰以降,国门洞开,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经世之学与新学同时兴起,传统中国开始向近代转型。
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大总结、大发展的时期,清代学术是受学界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来,有关清代学术的各个论域,都产生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文献整理的持续发展、学术研究的不断演进以及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必将有更多高质量的成果递相问世。
本丛书旨在遴选、出版有关清代学术的论著,为推动学术研究进一步开展而添砖加瓦,贡献绵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