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編輯推薦: |
* 本书作者具有丰富的国际传播工作经验,书中详细解读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实践操作,是编辑、记者等媒体从业者学习国际传播的范本。
* 本书观点大多是从国际传播实践中提炼的原创理论,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搭建起宏观的理论架构,极大丰富了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
*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国际传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新闻传播行业的编辑、记者等媒体人,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对国际传播感兴趣的人士。
|
內容簡介: |
本书立足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实际,分析了中国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以及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具体发展策略,展望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本书作者有丰富的国际传播工作经验,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既具有理论原创性,又具有实践操作性。
|
關於作者: |
胡邦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长期在中央机关和中央媒体工作,曾任《国际传播》杂志总编,国家重大社科课题“G20峰会国家传播理念与机制研究”首席专家。
|
目錄:
|
绪 论 / 001 第一节 国际传播的基本内涵 / 001 第二节 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创新发展 / 005 第三节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 / 012 第一章 国际传播的基础性问题 / 016 第一节 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基本矛盾 / 017 第二节 新时代国际传播要树立的基本理念 / 021 第三节 新时代国际传播要抓好基本建设 / 024 第二章 国际传播环境 / 028 第一节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 028 第二节 媒体技术环境 / 033 第三节 涉华舆情环境 / 037 第四节 媒体准入政策环境 / 045
第三章 国际传播主体 / 054
第一节 概念、特征与主体间性 / 054
第二节 主体的基本分类 / 058
第三节 主体建设及其拓展 / 069
第四节 建立配套的政策机制 / 077
第四章 国际传播客体 / 081
第一节 概念、特征与客体间性 / 081
第二节 国际传播主客体的三重关系 / 086
第三节 国际传播客体的六重维度 / 089
第四节 理解、尊重与贴近客体 / 111
第五章 国际传播认知 / 116
第一节 认知模式分析 / 116
第二节 国际传播的认知目标 / 121
第三节 西方媒体认知假相辨析 / 124
第四节 国际认知度的提升 / 128
第五节 国际传播应保持战略定力 / 131
第六章 国际传播内容建设 / 135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特征 / 135
第二节 国际传播的重点内容 / 137
第三节 内容建设的基本遵循 / 141
第四节 内容建设的基本策略 / 157
第五节 内容建设的基本格局 / 161
第七章 国际传播媒介 / 166
第一节 国际传播的媒介融合 / 166
第二节 社交媒体渠道 / 174
第三节 移动新闻客户端渠道 / 181
第四节 5G时代的国际传播 / 185
第八章 国际传播行为 / 195
第一节 优化海外媒体布局 / 195
第二节 主导传播议题 / 200
第三节 强化采集发布 / 207
第四节 注重效果评估 / 212
第五节 完善传播行为 / 218
第九章 国际传播中的竞争与合作 / 223
第一节 国际传播的竞争性力量 / 223
第二节 竞争性力量的涉华报道 / 229
第三节 竞争性力量的媒体布局 / 232
第四节 借鉴竞争性力量的基本经验 / 242
第五节 与竞争性力量的合作交流 / 250
第十章 对美国际传播 / 254
第一节 对美传播的基本主线 / 255
第二节 对美传播的基本特征 / 260
第三节 对美传播的主要议题 / 267
第四节 舆论斗争的基本策略 / 277
第十一章 危机国际传播 / 284
第一节 危机国际传播的基本概念 / 285
第二节 危机国际传播的基本要素 / 294
第三节 危机国际传播的基本原则 / 314
第四节 提升危机国际传播的能力 / 323
第十二章 新时代国际传播发展战略 / 328
第一节 本土传播战略 / 328
第二节 合作传播战略 / 335
第三节 融合传播战略 / 341
第四节 母语传播战略 / 346
第五节 “一国一策”精准传播战略 / 349
第十三章 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 353
第一节 强大的新闻生产能力 / 354
第二节 一流技术引领的全媒体生产能力 / 358
第三节 遍布全球的内容采集能力 / 363
第四节 国际一流的受众触达能力 / 365
第五节 势头强劲的品牌运营价值 / 368
第六节 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路径 / 371
第十四章 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 376
第一节 国际舆论斗争将成为常态 / 376
第二节 中国国际传播的主动态势将日益增强 / 380
第三节 中国在世界上的认可度将稳步提升 / 385
第四节 中国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将逐步提高 / 389
|
內容試閱: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求“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21 年5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对国际传播工作又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传播工程上升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传播日益成为一门“显学”,传媒界、理论界、学术界对国际传播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国际传播研究从国际关系、国际文化、国家形象、国家战略等多视角切入,全方位审视中国国际传播发展,顺应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探讨如何创新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科学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理论发端于西方,在20 世纪60 年代后相对成形,20 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后被批判性地吸收借鉴,但国内一直没能形成独立的、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也没有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用西方国际传播理论范式解释中国的国际传播,不仅解决不了中国国际传播的实际问题,还阻碍了中国本土国际传播理论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突飞猛进,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国际传播研究不够深入;对国际传播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深,学术理论研究与国际传播实践相对脱节,对国际传播实践指导性不强;引用西方理论概念较多,中国特色理论建构相对较弱;研究传播方式相对较多,研究国际传播内容建设较少;一些研究范式沿用传播学讨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较为陈旧等。同时,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挑战。新时代国际关系的重组,传播技术的发展引起的媒体深刻变革,促进了国际传播舆论格局的重大调整。
面对新时代的国际传播新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国际传播的最新实践,研究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科学把握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要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基本矛盾、基本理念、基本建设和基本主线,加快提升传播能力,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应有一种理论担当,从中国国际传播的现实出发,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原创性的、自成体系的中国国际传播理论,推动国际传播事业迈上新台阶。
国际传播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国际传播要求有较为丰富的新闻传播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还需要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把握。研究中国国际传播还要求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以及跨文化传播的深入研究。笔者深感研究中国国际传播的能力不足,同时又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要在国际传播领域做些力所能及的探索。出于这一初心和使命,笔者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根据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要求,系统总结十年来的国际传播实践,力图在理论上提炼和概括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本书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基本逻辑,逐个分析了环境、主体、客体等国际传播构成要素,使用归纳演绎、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理论,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战略、竞争与合作以及发展趋势。
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及第一章到第四章,提出了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际传播的基本遵循和方法路径,并逐一分析国际传播的三要素——环境、主体和客体。
第二部分为第五章到第九章,介绍了国际传播的具体策略,包括认知定位、内容建设、渠道建设、行为策略、竞争与合作关系等,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如何开展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
第三部分为第十章到第十四章,总结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基本主线、主要特点和发展战略,对新时代对美传播、涉华重大舆情的应对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和实践转向,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这一新课题的解决思路。
为清晰表述,本书在阐述2018 年3 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前的部分中央媒体行为时,仍采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原名。
本书的结论大多是笔者实际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理论总结,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得到了总台很多同事的诸多帮助。在此,谨向他们一并表示敬意和感谢!
国际格局变化万千,传媒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传播还会不断提出新问题、新挑战。本书力图通过经验总结,辨析新时代国际传播的若干重要观点,尝试搭建宏观的理论架构,但由于水平所限,一些论述不够严谨精准,许多新知识、新观点、新思想有待未来进一步发掘、充实。书中的疏漏和不当之处,期待大家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