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贾老师诚意改变自己,引导孩子实现人生逆袭的故事,让我非常佩服;贾老师以家庭教育为终身志业,帮助众多家庭走出困境的付出,更是让我特别感动。他对于青春期孩子的观察、描摹与分析,富有独到的见解;他给陷入亲子冲突的家庭所开的教育药方,值得深思与践行,使我们更加趋近新时代理想的家庭教育。
——亲子教育作家、《中国教育报》资深编辑 张贵勇
中学时代是孩子寻找自我定位、确定职业方向的关键期,青春期是所有家庭都要面对的课题。被儿子“逼”成家庭教育专家的贾容韬老师,用解开亲子关系死结的亲身经历和帮助辅导无数家庭渡过难关的真实案例,给出了专业、真切、接地气、可操作的建议。当父母读懂孩子的情感需求,摒弃控制和指责的沟通方式,耐心陪伴孩子找到“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答案,青春期和更年期的相遇就会带来彼此的滋养和提升,《赢在中学》也会带来孩子的蜕变与成长。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创办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杨咏梅
做孩子的榜样,是家庭教育的真经。谁改变,谁受益;谁提高,谁成长。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更需要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没有比做好父母更利于品格
|
內容簡介: |
本书讲述了针对叛逆期中学生的教育方法和对策。中学阶段是打好人生底色的关键阶段,是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面对00后的孩子,面对全新的教育课题,面对极其复杂的教育环境,很多家长掉以轻心,没有与时俱进,他们还用老方法来教育新时代的孩子,其后果可想而知。新旧观念激烈碰撞,亲子关系遭到破坏,孩子成长出现偏差,比如沉迷网络游戏、早恋、厌学甚至辍学等。父母也因此受尽煎熬。
本书揭秘中学生的成长密码,从众多案例中总结出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如何与这一时期的孩子相处,如何引导这一时期的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并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给家长以方法和理念上的指导和支持。
|
關於作者: |
贾容韬
高级心理咨询师
全国实力派家庭教育专家
全国资深戒除网瘾专家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
2012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
|
目錄:
|
自序………………………………………………………………… 001
第1章?没有问题的中学生才有问题………………………… 001
第一节?“问题”中学生的问题……………………………… 003
第二节?为什么中学阶段“问题”特别多…………………… 015
第三节?当青春期遇到“更年期”…………………………… 023
第四节?如何看待“问题”中学生…………………………… 034
第2章?我家也有“问题”中学生…………………………… 049
第一节?我是怎么改变“问题”中学生的…………………… 051
第二节?是的,我曾是“问题”中学生——语凡自述……… 063
第三节?改变中学生的内力与外因……………………··…… 078
附:父爱信笺…………………………………………………… 088
第3章?解开中学阶段的教育密码………………·…………… 093
第一节?接纳变化中的中学生…………………………···…… 095
附:钱学森的中学时代………………………………………… 104
第二节?中学阶段要做好哪些事……………………………… 108
第三节?中学生在学业上如何奋起…………………………… 121
附:我辅导过的中学生感言…………………………………… 132
第4章?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141
第一节?互联网带来的教育改变……………………………… 143
第二节?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153
第三节?让孩子蜕变,父母应做好哪些具体工作…………… 164
附:我辅导过的中学生家长感言……………………………… 180
第5章?亲子合力走好中学时代……………………………… 193
第一节?中学阶段更要经营好亲子关系……………………… 195
第二节?如何和中学生做朋友………………………………… 206
第三节?时代呼唤优秀中学生,也呼唤奋进父母…………… 215
附:我辅导过的家长故事……………………………………… 228
|
內容試閱:
|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受家风家训的影响,“家业万贯,不如教子成才”的理念一直深植我心。我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走了不少弯路。以前,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给孩子优渥的生活条件,乃至转户口、择名校,孩子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顺理成章地成人、成才。结果呢?结果令我大失所望。
不得不承认,我的孩子贾语凡在中学阶段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不仅沉溺网络游戏,学习成绩班级倒数;还数次参与打群架,两次被学校提出劝退。对此,我很不解:我不遗余力地在孩子身上花钱,投资他的教育,为什么会收获如此后果?痛定思痛,我对自己的人生轨迹进行了深度反思。反思的结果是,我虽然重视教育,本质上却不懂教育,没有找到教育的门道。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还在用旧观念来教育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还用专制的方法来对待具有权利意识的孩子。有我这样的爸爸、我这样的教育观,孩子不出问题才怪呢!
作为第一责任人,我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不但没有对他真正负起责任,反而对他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仔细想想,我愧为人父啊!怎样才能弥补自己的过失,给孩子创造一个科学良好的成长环境呢?经过深入学习,我慢慢找到了答案。
答案即在于,改变自己,提升自我,才是化解危机、走出困境最好的方法。
为了让自己尽快成为教育的内行,身为当地工商联副会长的我,毅然决然地关掉了自己的工厂,成了一名专职“陪读父亲”。在陪读的两年内,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家教实践中,我生活的全部内容是内外兼修,努力去读懂孩子,切实做孩子的榜样。由于我念了真经,动了真格,对孩子的支持和积极影响逐渐显现了出来。
儿子开始把我给予他的浓浓父爱化作自己成长的力量,逐渐远离了网络游戏,扬起了自信成长的风帆,学习成绩从班级倒数,一步步进入班里前十名,后来考入理想的大学。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热心人,陪读阶段我主动帮助他人。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正因为我不断地帮助别人,接触的案例多,家教实践也很多。故而,我对家庭教育有了较多的认识,对孩子的成长密码解读得比较准确。可以说,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助人给自己带来的诸多益处。
孩子考上大学了,按照常理,我应该回去继续经商,但有两件事让我做出了令很多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一是看到那么多的家长需要帮助,那么多的孩子需要唤醒,对此我怎能视而不见呢?陪读两年,等于我上了两年的“父母大学”。投身大量的家教实践,我对人性有了更多了解,对当代家庭教育有了一定认识。我反问自己,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教实践分享给更多家长呢?为什么不尽己所能去唤醒更多的孩子呢?
二是陪读期间,通过接触大量案例,我认识到,一个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决定其前途命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是精神方面的追求。现在的人什么都不缺,缺的是心理建设、精神追求。为此,我下决心给孩子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思路理清后,我放弃了自己的企业,专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因为我心里非常明白,让成千上万的人站起来,比创造一些物质财富更有价值。
专业从事家教工作以来,我接触了大量的家长和孩子,其中大部分是中学生,我的家庭实践也是在儿子中学阶段开始的,我写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一书,重点谈的也是中学生教育。因为我对中学的教育相对熟悉,所以找我求助的多是中学生家长。
为什么当代中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的重大改革,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难教育,社会转型期青春期的孩子更难教育。
中学阶段是打好人生底色的关键阶段,是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承上启下的花季年龄,假如说一个孩子的小学教育有一定欠缺,完全可以由中学来弥补;但中学教育如果有缺失,其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面对00后的孩子,面对全新的教育课题,面对极其复杂的教育环境,很多家长掉以轻心,没有与时俱进,他们还用老方法来教育新时代的孩子,其后果可想而知。新旧观念激烈碰撞,亲子关系遭到破坏,孩子成长出现偏差,沉迷网络游戏、早恋、厌学甚至辍学等。父母也因此受尽煎熬。生孩子,养孩子,教育孩子,是为了获得幸福、赢得未来,现实中很多家长由于不懂教育,辛辛苦苦养了一个“小冤家”,“养儿防老”变成了“养老
防儿”。
在我们的影响下,很多父母更新了家教观;不少家庭走向和睦;众多孩子找到了人生方向,树立了理想,确立了信念,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比如,河南省三门峡的张翔宇,由于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他初三辍学,和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我和他接触数次后,经过痛苦的挣扎,张翔宇放弃了混社会的念头。
当一个人有了理想、信念,爆发出来的力量往往是不可估量的。张翔宇初三复学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刻苦努力,他一年内学习成绩提高了三百多分,一步步进入到优等生行列。据他学校的教导主任讲,张翔宇是该校建校二十六年以来进步最大的学生。2015年,张翔宇考入重点高中,2018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录取。
十多年来,我接触了成千上万个家庭,目睹了不少父母深陷家教误区,许多孩子的进步愿望被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所扼杀,众多孩子的前途被父母断送。我在想,假如所有父母都能成为教育的内行,懂孩子的心理和教育规律,家庭悲剧完全可以避免,众多孩子将会有另一番命运。
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说过:“家庭(而不是学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而不是老师)是最主要的启蒙教育者。”大量实践表明,家庭教育是深入骨髓的教育。这是因为,父母是孩子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家庭是培养孩子品格、教孩子做人的重要场所。在人心浮躁、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中,父母肩上的责任尤为沉重。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良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所有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都有追求进步的愿望,但不懂教育的父母可能就把孩子身上美好的潜质埋没了、扼杀了。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影响和熏染,培养优秀孩子的真经是做孩子的榜样。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就要积极进取,不断地修炼自己,不断地提升自我,力争让自己成为有素质、有修养、有思想、有道德、有一定人生高度的人。
成为这样的人,我们不但能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们的婚姻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也会上一个新台阶。如果是这样,我们来到世界上走一遭不是很值得吗?达到如此人生愿景,我们也能把精神财富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为了让众多家长读懂中学生的成长密码,为了让千万父母少一些切肤之痛,为了让每个中学生都能绽放自己的生命,我产生了写书的念头,我要写一本中学生成长方面的书,给广大家长提供借鉴。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水平有限,但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本书若能给广大家长一些有益的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第一节?“问题”中学生的问题
孩子到了中学阶段,往往会变得跟以前不太一样,给人一种换了个人的感觉。同时,他们也会出现新的行为问题。如果说在小学阶段,孩子们较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时间观念不强等问题,那么中学阶段则主要集中在被人际关系困扰、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遇到情感问题等方面。
那么,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会遇到这些问题?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受之影响,那时候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长辈往往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就像很多人听到过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溺爱的结果是,一个个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处事习惯,不会换位思考,个性特别强。由于缺少共情能力,无形中使得自身的人际关系较差。
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人生的诸多问题说穿了都是关系问题。人这一生几乎都在经营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陌生人的关系,以及和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功利关系,而是一种联系或联结。有人说,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就是这个道理。关系好了,一切才会好。实践证明,人际关系影响一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求知水平,决定了其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可以说,很多孩子特别是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偏差,多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或者人际关系不佳所造成的。
我曾接待过一个叫沛然(化名)的孩子,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上高中后,不善言谈的她和同学相处不够融洽,因为她对别人总是存有戒心,别人也不愿和她交往。她觉得是同学做得不对,不理解她,故而天天板着个脸,心里挑别人的毛病。例如,她认为汪同学说话没过大脑,和汪同学说话就是对牛弹琴,错不在自己;刘同学家里送来那么多小食品,却很少分给大家品尝,太小气太没人情味了。开学一个学期了,沛然没有交上一个朋友,她情绪始终很低落,在学校变得很不快乐。
生活也好,学习也好,都是在内心舒畅的状态下才能完成得更好。沛然看这个不顺眼,和那个谈不来,内心天天处于压抑状态。一个学期下来,她的学习成绩很糟糕。老师找她谈话,父母向她施加压力,她的心理防线终于垮了,于是开始上课犯困,晚上失眠,作业完成质量也大打折扣。妈妈领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她患上了焦虑症,从此不得不辍学在家。父母多次动员她返校上学,但她把上学看作上刀山下火海一样。
说到底,人际关系成了她无法跨越的障碍。父母对她的前途忧心忡忡。父母并不知道,孩子不良的人际关系其实也和他们对孩子的问题处理不当有关。父母的人际关系、处世态度、人生格局、思维模式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处理方式不科学,只会让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还接待过一位名叫耀武(化名)的学生,他家住在农村,爸妈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城里买了房子,耀武上了本县的重点初中。初二时,在一堂语文课上,耀武玩手机被老师逮个正着,老师不但没收了他的手机,还让他站了一节课,从此他就和老师杠上了。他认为老师有意找他茬儿,“玩手机的又不是我一个人,老师专拣软柿子捏。把我的手机没收了,还让我站了一节课,让我太没面子了。既然你给我不留情面,我也没必要对你客气了,反正我看你也不舒服!”
从此,耀武几乎完全不听课了,还爱在课堂上搞一些恶作剧。他时不时缺课,还公开去网吧玩,无奈之下老师请了父母。父母不懂得和孩子共情,完全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对孩子严厉批评,结果师生关系越来越糟。孩子向父母提了要求:“你们给我转学我就好好上,我一天也不想在这个破学校待了,我最讨厌看见语文老师!”转学后,耀武同学的成绩依然不见好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他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
还有一个名叫王献(化名)的学生,与耀武情况不同,他不是师生关系出了问题,而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够理性。王献从小学过数年武术,在同学眼中比较讲义气。上初三时,王献身边总有几个孩子围着他转,朋友们的拥戴让他感觉很好,觉得很威风、很荣耀。被溺爱、娇惯长大的王献,把自己看作班上的核心人物、学校的风云人物。他认为,只要他出面,别人都应该给他面子。对不识趣的人,他就要给点颜色看。如此错误的认知,自然导致了错误行为,惹是生非在王献这里成了家常便饭。为了彰显自己的义气,哪个哥们儿受欺负了,他都会出面伸张“正义”。
有一次,王献接受同学的请求,参与了打群架,结果造成一个孩子轻伤。他和两位同学被学校开除,随从的三个伙伴被学校记大过。王献离开学校后,没有接受教训,后来参与群殴械斗,被判刑五年。王献并不知道,接二连三惨痛的教训是错误的价值观所致,进一步讲,是不良的择友观和非理性的人际关系导致他的法治观念淡漠,最终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
其实,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变化,也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但由于能力还有所欠缺,于是不断寻找自己的价值感,拓展自己的行为边界,抑或寻找自己人际关系的舒适区。换而言之,中学生一方面在挣脱旧有的成长状态和诸多束缚,学做自己,学做成人,却又难以摆脱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惯性;另一方面由于共情和理解能力不足,使得他们较少有换位思考意识,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在短期内走出人际关系的泥淖,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他们自身情绪的不稳定,愈发表现出叛逆、易怒、粗鲁、矛盾、捉摸不定等特质。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越来越凸显,其实也受互联网快速发展、家庭教育引导不足、学校应试倾向较为严重等影响,需要家校合力来应对。但首先需要发力的是家庭,即父母要多关注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变化,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帮助其认识到问题,一起找到解决之道,进而从完善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入手,使他们在接纳自我的同时,接纳他人,接纳生活的环境,顺利走过青春期。
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与便捷、大大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同时,也给众多家长带来了烦恼。如果做一个“当代父母最头痛的一件事是什么?”这样的社会调查,结果可能是不约而同的答案——“沉迷网络”。
互联网、移动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曾听到有家长这样倾诉——
“我的孩子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没收了,孩子逼着父母向老师要手机,没有手机就不上学了。孩子说手机是学生的基本装备,没有手机就没有上学的动力!”
“我的女儿放寒假后,疯狂玩电脑,每天都要玩到凌晨,假期作业基本没做,马上就要开学了,女儿一点儿也不着急,完全没有写作业的意思。再有半年就中考了,我心里着急啊!我一催促,女儿就和我急,我真的没招了!”
“学校放了几天假,我儿子完全泡在网上,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没日没夜地玩。儿子玩得如痴如醉,每天只吃一顿饭。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他爸爸把网络断了。这一下捅了马蜂窝,儿子放下狠话:‘你们这样做会后悔的!’狠狠地把门一摔,两天没回家!”
“自从儿子有了手机,夜里玩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由于上课犯困,他的成绩直线下降,老师请家长后,我把他的手机没收了。没几天,儿子用他的压岁钱又买了一部手机,和父母玩起了捉迷藏。我曾经苦口婆心地跟他交流过,声泪俱下地给他谈我的担心,可他一点儿没有收敛的意思。自从玩上了游戏,我发现他心肠变硬了,不顾父母的感受了。”
“我的儿子上中学前是优等生,那时的他人见人爱。姥爷为了奖励他,给他买了手机。从此,儿子完全沉迷于手机,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为此,我也打过骂过他,他也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改正。但坚持不了几天,就旧病复发,沉迷于网络中不能自拔。现在儿子上初二,学习成绩在班上倒数。姥爷肠子都悔青了,后悔不该给外孙买手机!”
“我儿子玩手机的时候,我和他说话,他根本不理我。有一次我叫他吃饭,连续叫了十多遍他头也不抬,继续玩手机。忍无可忍之下,我把他的手机夺过来摔了。儿子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动手打了我,眼神中充满杀气。那一刻,我感到儿子非常陌生。我真想不明白,手机怎么能比爸妈还重要呢!”
……
实际上,我本人也亲眼看到身边一个孩子因为玩手机成瘾,十五岁就辍学在家,每天玩十多个小时的网络游戏。他在手机上打游戏、聊天、读玄幻小说,基本每天只吃一顿饭,且大多是叫外卖。玩到深夜感到饿了,就吃一些方便面等垃圾食品。这个孩子已经严重营养不良,瘦得皮包骨头。更为严重的是,他的眼睛近视达到了900多度。爸爸妈妈试图改变他的现状,不让他玩手机,他就以割腕、跳楼等极端手段威胁爸妈:“反正我活着也没意思,只剩下玩手机这么点有趣的事情,你们还要干涉,我干脆死掉算了!”爸爸妈妈出于无奈,只好听之任之。
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破坏了无数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葬送了不少孩子的未来。孩子到了中学阶段为什么格外沉迷于手机?背后有怎样的原因?有专家指出,其实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外部因素。智能手机背后连接的是互联网,而互联网内容混杂,多数网络游戏是以扮演角色互相砍杀为主,充斥着暴力、欺诈、色情等内容,让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有媒体报道,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公安局曾破获一个拦路抢劫团伙,在询问其主要成员犯罪动机时,一个刚刚年满十五岁的少年这样表述当时的心理状态——“当时我们已经玩了五个小时的游戏了,脑子里都是打啊杀啊,非常兴奋。身上没钱了还想玩,一走出网吧,正看到一个人路过,仗着人多,就一拥而上……”网络游戏中的不健康内容的确会影响青少年,不止在价值观、道德观层面,也在行为和习惯层面。
还有一个外因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2021年7月2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发布了《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伴随这一现实的是,玩网络游戏的门槛并未提高,虽然网络游戏平台推出了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机制,但现实中往往并未产生实际功效。
至于内因,则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与父母、老师、同学关系常会出现问题。现实中的心理或情感受挫、父母的不理解、学业上的巨大压力等,使他们更愿意到虚拟世界中获得安慰,或逃避现实中的困难。但由于他们本身自制能力有限,很容易滑向沉迷。
可以说,智能手机、网络游戏成了无数父母的梦魇。怎样才能让孩子科学使用电脑、手机,与之和谐相处?怎样才能让电子设备成为孩子学习和娱乐的帮手呢?怎样能让孩子把玩手机的经历转化为成长动力呢?如何才能把人人诅咒的“坏事”变成真正的好事呢?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深入探讨这个大家关心的
话题。
来自异性的情感困扰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异性间的互相吸引,是人性的正常表露,同学间产生好感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由于生理发育早熟、心理发育还不健全等原因,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因此,不少孩子因早恋而荒废学业,甚至辍学。一些孩子因感情问题,做出过激行为,比如离家出走,报复老师、家长,甚至殉情、轻生等。
背后的原因是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变化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某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之于女孩,往往由于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由于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之于男孩,则容易出现性冲动、遗精等,这些都将对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很大影响。
我在做教育咨询过程中,就看到过不少令人叹息的案例。案例中的孩子大多是高中生,他们因为问题得不到科学处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案例1:小倩,十六岁,上高中一年级。身为化学课代表的她,对学习委员小刚产生了好感。因为班级工作,他俩经常一起合作。交往一段后,二人的情感急剧升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做了这个年龄段不该做的事情。由于小倩经验不足,对自己怀孕一无所知,因腹痛到乡镇医院就诊,被误诊为阑尾炎。医治数天无效,由于出血过多,生命垂危。情急之下,张倩被送到中心医院,被诊断为“宫外孕”。为了保住生命,做了子宫切除手术,以致终生不能生育。迫于舆论压力,小倩从此辍学,小小年纪就到外地打工去了。
案例2:小凯,十七岁,上高中二年级。一路走来,他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们很看好他,父母也因他而感到骄傲。高二下学期,小凯和一个转学来的女生小润谈起了恋爱。从暗送秋波到传递字条,从书信往来到私下频频接触,分心的结果是小凯成绩大幅度下降。小凯以为自己找到了世界上最真挚的爱情,和伟大的爱情比起来,学习不算什么,于是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写情书上。在错误观念的支配下,小凯经常缺课,甚至不交作业,在感情的漩涡里陷得很深。此事在班上闹得沸沸扬扬。小润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在干涉无效的情况下,强制给小润转了学。心上人的转学,让小凯极度失落,天天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呆,经诊断他患上了抑郁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小凯的病情虽然大有好转,却再也振奋不起精神。后来的高考,他考了一个职专。班主任非常痛心,一个本应考上名校的优等生,被早恋毁了前途,可见早恋之花害人不浅。
这些案例反映了早恋的不良后果,也折射出中学阶段孩子内心情感问题往往不为人所知,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到了遮不住的时候才求助父母或老师。因此,及早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和处理情感问题,是中学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会在随后的章节中一一道来。
除了对异性的情感问题,中学生还会有容易焦虑、受挫、逆反、过于依赖等心理问题。他们一方面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人格不够完善。例如,有的中学生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为了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挫折,陷入焦虑。如果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则容易给他们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和情感问题一样,中学生的情绪问题也需要父母加以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