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分问题3 怎样运用“四问法”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阅卷现场声音】
“什么人?什么事?什么顺序?什么品质?”
弄清这四问,可以快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有助整体把握文章。
【点拨增分策略】
在全国各地的文言文阅读中,多以记叙类文章特别是人物传记为题材。要迅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就要以此“四问”为纲解读文章:
一问文章写了什么人,也就是文章写作的中心对象是什么。明确了文章写作的中心对象,就可以明确文章写作的目的和方法。如围绕这一中心人物,可以设置其他人物来与之形成对比;也可以围绕这一中心人物来选材。
二问文章写了什么事,也就是围绕中心人物,作者从哪些层面上选择了与之相关的典型事例。在这里要注意将文章中所写的人与其所做的事连起线来,不要犯张冠李戴的毛病。
三问文章写作顺序是什么,也就是要理清文章中所写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事件之间的联系,弄清发生的先后顺序,明了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四问文章突出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也就是看文章通过叙述表现了传主的哪些政绩,突出了其怎样的性格、情操。
【示例】2013?新课标全国卷I改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分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到筛选信息的区域,运用排除法,做出判断。②是说他恪尽职守,敢于劝谏。③属于马文升劝说对太子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向皇帝请求下令。排除②③,故选B。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分析:选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是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此处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经典考题验证】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参考答案】
1.选A。③是李揆规劝皇帝不要用羽林军取代金吾卫军巡夜,并被皇帝采纳,这是说明李揆的远见卓识。④是李揆遇赦酌情移至歙州做刺史。⑤是因元载而降职。
2.选C。本文传主为“李揆”,传记从两个层面切入,前半部分侧重“扬善”,对李揆的好学善文、为国选材、政治远见予以褒奖,后半部分侧重“贬恶”,对李揆的官场争斗、屡遭贬黜给予客观评述。A项,相关内容在开头部分,文中“少聪敏好学”“美声上闻”“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等信息可做参考,此选项正确。B项,内容指向李揆奏请废止羽林军一事,此选项也没有问题。C项,涉及与吕的争权夺利,原文说“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意思是吕地位名望比不上李揆,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超出李揆;“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李揆担心吕官复原职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密令官员到吕管辖区域内捏造其过失。由此看来,选项所说“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于文无据。D项,相关内容在文尾。
增分问题28 你会解读高考题题干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吗?
【阅卷现场声音】
“怎么问,怎么答;问什么,答什么!”——答题“十二字”箴言
胸有成竹方能游刃有余,思路清晰才是硬道理!树立强烈的审题意识,保证思维方向的准确,排除答非所问、要点遗漏等影响,让分数提升变得很简单。
【点拨增分策略】
题干,体现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考生思维的指南。它总会非常人文也非常艺术地给我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提示信息,既规范考生的思维方向和答题角度,也为我们思维和解题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题干中的提示信息分为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两种:
一、显性信息
1.明确信息区域
即在题干中明确了我们阅读理解和筛选信息的区域,解题时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可将阅读的重心放在这一部分,这样既节省了答题的时间,又提高了信息筛选与整合的准确性。如:
【示例1】(2013?山东卷)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分析:其中,“本文③④段”即明确了筛选和整合信息的区域,区域明确了,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自然水到渠成。
2.指示思维方向
即在题干中对考生明确提出了思维、答题的角度,也就是提示考生应该从哪个方面进行分析解题,不可节外生枝,答非所问。如:
【示例2】(2013?广东卷)“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分析:其中,“三个阶段”,限定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范围;而“心理感受”,则指示了思维的方向,即要求概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而不是其它方面的内容。
【示例3】2013?湖南卷 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5分)
分析:“对比手法”和“人物对比”两个重要信息明确了考生必须从对比手法切入分析,而且比较的对象一定是人,而非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其中的“艺术效果”,则进一步明确了考生的思维角度,即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分析表达式效果或作用。
3.规定答案要求
即在题干中对于答案的字数、要点的数量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考生要认真遵循,不可逾越。如:
如【示例3】要求列举“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即规定了答案的要点数量和分条表述的要求。
二、隐性信息
1.破解“分值密码”
为了考试公平,阅卷公正,高考评分标准一般都会将答案分解成若干个“点”,据“点”赋分。在语文主观题(作文除外)中,每个要点一般赋分是1~2分。据此,考生可借助题目赋分,判断出答案要点的数量,避免遗漏要点。
如【示例3】题干中显示该题是6分,则暗示该题有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据此就要分条作答。
2.理解“言外之意”
一般来说,命题者会在题干中嵌入一些重要的隐性信息来体现自己的命题意图,或者提示考生思维的方向。这样的信息往往表达得比较含蓄,需要考生仔细揣摩,力求与命题者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以降低题目难度。这样的信息常常包括有重要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语。如:
【示例4】(2013?北京卷)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分析:题干中的“哪些”暗示了答案的要点不止一个,因此考生就要分条作答,整合若干个答案。
【经典考题验证】
阅读下面片段,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豸虎 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扁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吧,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春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象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土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
1.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6分)
答:
2.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
答:
【参考答案】1.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想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2.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心中的“大鹏”形象。
|